《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968年,中央乐团和中国京剧团联合演出了《钢琴伴唱红灯记》。那年我10岁,是在遵义丝织厂子弟小学下面的机动车间旁边的操场上看的露天电影。由于是新片,片子轮了几轮快到半夜才运到我们这里,那又是一番一如既往的欢腾。
按照惯例,这次正片前加演的是一个农业科教片,是动物杂交培育方面的。
正片开演了!屏住呼吸等来了开场,是正气盎然朗读《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6周年》,从中听到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来证明确实是在朝着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路子在走,好像也有些争鸣,却没有百花齐放,文艺领域,包括电影戏剧,就只有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和八个样板戏了。这就是我们的中学时代。现在的2019年我国内地就生产电影1037部!
那个时候我们青少年心都是向着祖国、向着党和毛主席的,眼前虽然也是人性爆棚,各色人等粉墨登场,也经常打架和挨打,但总是相信在现实之上还有一种绝对的正义和权威在指引着大方向的,我们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最常用的网红打卡语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那晚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并不对我们这些野孩子的路子,因为没有反面人物,都是高大全的形象,可能是正面人物都有千篇一律的共性,满足不了我们猎奇作怪的心思,所以觉得没有多大的意思。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再来重温这个即使是在当时也没有火起来的节目,对京剧这国粹有一点感知了,对刘长瑜演绎的李铁梅这个角儿,其功力和艺术水准都是十分高超的。还有就是当年钢琴伴奏的殷承宗,作为钢琴家也是出类拔萃的。
1968年《钢琴伴唱红灯记》,刘长瑜26岁
1989年《红灯记》李铁梅扮演者刘长瑜(47岁)演唱传统京剧《红楼二尤》
2016年国家大剧院版《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腔又回到老传统
* *
雏凤凌空
1、遵义市红小兵宣传队和文化小学
《遵义市志》记载,“遵义市红小兵宣传队 1970年冬成立,由10-12岁小学生40人组成。编导、化妆、伴奏和舞台美术人员抽自京、川、杂技团和文化馆,负责人周朝忠。演出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和儿童歌舞。除至部队、工厂慰问演出外,还承担接待外宾的任务,1971年冬,应邀赴湖南韶山慰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72年撤销…… ”
方志有记载,也算是进入历史视野了。150年前贵州遵义的黔北文人郑珍、莫友芝编纂的《遵义府志》,可是被梁启超誉为“第一方志”的。山不在高,地不在偏,有人认真做事,就有所成。今年10月回遵义,到市图书馆查《遵义市志》也找到了父亲工作的痕迹,就是他创办遵义海风丝织厂和在遵义卷烟厂任厂长期间亲自搞的的烟叶醇化工艺发明专利,虽未列姓名,但肯定就是他干的活儿,后人谨记,这是长辈的礼物。
就在这个当年的遵义红小兵宣传队中,主要演员都是来自遵义的百年老校“文化小学”的,我也有幸1980年参加了文化小学的高考补习班。
文化小学,旧楼太小,已拆除新修高大上的了
文化小学的这间教室还有一个专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在我青少年时期,生活中有两个叫“大头儿”的,一个就是来自遵义市红小兵宣传队的陈建成同学,另一个则是我们遵义丝织厂小我两岁的王晓光,后者就是在一天夜里在这间教室门口用一瓶董酒砸了我们补习班的班长的脸,我们当时被这突如其来的场景搞懵了,有个同学说当时周身发麻,后来几十个人追到中医院的王家,没逮着,砸了窗户,商定了赔住院整容费用才作罢。王晓光很有能赖,也做了些事情,当上了贵州省常委副省长,但还是没有挺住,成为十九大后第一虎。人事纷争变幻真是令人唏嘘。
2、传说中的故事
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就听说有个遵义市红小兵宣传队了,当是名声很大,说经常代表遵义市到全国各地参加巡演,还到过韶山去演出。我的天!韶山,当时的革命圣地,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毛主席的家乡,能够到那里去演出,足见其分量之大了。
有一种传说,说是那里的演员清一色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团员发军装,那可是太奢侈了。我们偷铜卖,把妈妈托人从上海带回的水晶玻璃扣子拿去兑换,就是想搞到一顶正经的国防帽(粗纹墨绿真军帽),那可是我们求之而不得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个红小兵宣传队在一个深宅大院内,里面戒备森严。有人就见到过那些红小兵,个个威武庄严,绝不让外人靠近。还有人说想进去看个究竟,被真正的穿军装的红小兵小女生驱赶,她们都不肖说话,只是摆摆手很严肃而轻声“去去去”,让人敬而远之。
就是这个神秘莫测的遵义红小兵宣传队,居然有四名演员,成了我中学时代的同班同学!他们是陈建成、石建、陈亚娟、李志强。
遵义市红小兵宣传队
从这张照片看,1970年成立的遵义市红小兵宣传队阵容十分庞大,足足超过60人,比《遵义市志》记载的要多20多人。
据该宣传队的陈亚娟同学回忆,1970年她作为文化小学学生,被选派参加贵州省全省文艺汇演,她演唱的是《军民鱼水情》得到高度赞扬。当时毕节地区都成立了红小兵宣传队,这就启发了遵义的领导,遵义市红小兵宣传队就这样成立起来了。
到韶山参加汇演的遵义市红小兵宣传队
2020年11月15日遵义市红小兵宣传队部分成员合影。50年过去了,如今已有5-6人离世,知交战友已经半零落了
3、那一场冰雹
据陈亚娟同学讲述,1971年遵义城头发生了一件十分惊奇的事情,那一年国家也发生了很大的事情。
那天她们正在红花岗剧院演出《智取威虎山》,突然间一阵巨响,冰雹铺天盖地而下,其中居然就有拳头大小的冰雹砸穿剧院屋顶,直接落到了舞台上,当时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
1980年代的红花岗剧院
2020年11月中旬夜色中的红花岗剧院,是遵义五十年代建筑中硕果仅存者。这次回家花288元买票看了一场大型交互式舞台剧《遵义1935》,观众席中陈社了遵义会议时的实景,舞台和两侧悬窗上演历史大戏。
4、雏凤凌空
那个年代共产主义、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传播遍及大江南北,与中国传统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大一统理念相辅相成,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都是说不出口的。这大概就是我们青少年时代中国与世界在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迥然差异。
十一二岁的陈亚娟同学在舞台上扮演李奶奶,向李铁梅痛说革命家史。《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李奶奶和李铁梅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穷人家庭,却为了一个共同的为天下穷人谋利益的理想奋而忘死。雏凤已经在尝试着搏击长空了,一招一式都像模像样的。
李奶奶给李铁梅讲述这个革命家庭的故事
《红灯记》临行喝妈一碗酒
李玉和、李奶奶从容就义
军民鱼水情
2005年陈亚娟为我们师生聚会的主持人
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身心的发育总还是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冲突。一方面我们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召唤和激励而感奋,那是一种源于上世纪初至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自觉的为普天下穷苦大众谋利益的衷心夙愿,除了中国共产党所号召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外,还有一大批诸如晏阳初、梁漱溟见惯中国富人为富不仁等“不为富人服务,只为穷人谋利”的身体力行的到穷困的山村去开启民智教化众生发起“新村运动”社会实践,都是高尚的人文情操。另一方面,则是人性中的灰色地带、个人价值与功利主义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
当亚娟、石建、建成、志强这些雏凤凌空的时候,我们也总是跃跃欲试,随后的五十年,我们也响应号召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见证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全过程。个人与社会、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人性与崇高这些人类数千年的终极命题,还是盛嚣尘上来拷问我们,并且越来越感觉到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来,人文科学变得不合时宜,这恰恰是我们要关注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的家园。
还好,我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外篇:英国绅士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陪伴母亲终身未娶,享年61岁。
他最著名的两本书,一本是36岁写的鲜为人知的《道德情操论》,告诫人要有同情心;另一本是45岁写的风靡世界的《国富论》,讲劳动和产业分工及自由竞争。
不论《国富论》对现行世界产业格局和市场分工产生多么顽固的影响,亚当-斯密本人还是个道德哲学教授,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有道德情操的人,他是一个英国绅士。
1759年发表的《道德情操论》
1767年发表的《国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