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革命实践活动
“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毛主席语录》第36页)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语录》第1页)
《毛主席语录》是我们中小学时代的座右铭,那个时代我们称之为“红宝书”,人手一本,凡是有集体活动随身携带。还有就是毛主席像章和《毛泽东选集》,是我们那个时代最时新的标配了。女孩子家里讲究点的,就会用红布做一个很漂亮的语录包,甚至上面绣上“为人民服务”、“中心为党”、“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文字。
那个时候我们都觉得《毛主席语录》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我们都能够完整地背诵。我们遵义四中同年级6班有个叫史晶的同学还能背诵大部分《毛泽东选集》,那可是洋洋洒洒四大本呀。四中是个好学校,如果是现在遇上这么好的年生,以那种劲头学习新的知识,知识结构就要强很多的。史晶在高考后,属于最早考上大学的那一批人,我记得他上的是“成都电信工程学院”,那可是正宗的引领时代风气的信息化,与后来的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所讲的信息革命一脉相承。不知现在这小子退休后干点啥。
就我们青葱时节的记忆来看,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女孩,小学和中学都有:长辫过腰,军绿色华达呢短上衣别上精致的毛主席像章,袖子上戴着“红卫兵”猩红臂章,挎上妈妈做的猩红色语录包,绛红灯芯绒长裤配皮鞋,刘海和腮边发梢随风飘逸,眉宇间流露一丝诡谲清高甚至蔑视的微笑,总是像刀刻一般伤着了我们,因为她们总是遥不可及,像西天的云彩。那是一种不受时空指使和约束的审美情绪。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现在看来,“三大革命实践活动”的称谓发生了一些变化,叫做“三大社会实践”,具体表述已经由“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变为“社会变革和改革、物质生产和科学实验”。但是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实践活动的内涵和逻辑框架并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只是把阶级斗争这一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的根本手段在执政时期不作为国家的基本纲领,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可以理解为侧重于通过物质生产和科学实验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手段便是改革开放。
* *
遵义四中的三大实践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加之1971年林彪913事件,国家已经进入了多事之秋。其间,同时出现了“批林批孔”和邓小平复出后开展的各条战线的整顿工作。
遵义四中也贴出了大字报和漫画,其中1972年初一(5)班我的同学白世杰关于教育为社会实践服务,以及和1973年初一新生,我同学石建的兄弟石华的批林批孔的漫画引起了师生们的交口称赞,后来的1974年我们高中班上的教室后面,还开展了又红又专为革命读书和批判师道尊严“5分加绵羊”及“10加绵羊”的大字报论战。尽管如此,学校里面的三大革命实践活动丝毫没有受到动摇。在校园内,有校办工厂和苗圃,在20公里外的绥阳县3535国防工厂的旁边有我们学校农场。我们称之为“绥阳农场”。
1、校办工厂
我们学校的校办工厂主要是为化学学习提供实践场所,除此之外,校内的理化楼各层还有几间很大的化学实验室。
校办工厂在我们毕业前,已经形成小型的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了,主要是盐酸提纯和生产味精酱油,我们每次参加工厂劳动期间,除了化学老师是先讲解一些化学常识外,就是工厂的老师知道我们干一些简单的活儿,还有就是可以领到一瓶味精酱油。
那个年代能够留下来的图片很少,更是谈不上影像了。今年五月份建立了个人网站后,向一些同学征集文章,但是大家都很忙,没有功夫写写画画。班里的支部书记吴安蓉同学说早就有写点东西的想法,就是没有架起势来,便给我推荐四中同年级6班的鲁远蓉同学。结果心随人愿,鲁远蓉前些年写作过一本书,叫做《行在旅途》,其中有她对人生感无的文章,还有生活旅游情趣,还有履行天下的图文,我把它收录上载我的网站《金色池塘》的《文采文存》里面的《鲁远蓉》专栏中。鲁远蓉是我们中学时代的楷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一次在遵义广场代表全是中学生讲话,一上台就说普通话,那种飒爽英姿犹在眼前。这大概就是人生中的正能量吧,想起曾经与之为伍,哪怕眼前一地鸡毛,也不会放弃做人的高贵和价值。
当年到校办工厂劳动留下照片的同年级同学鲁远蓉(左)
当年遵义四中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宣传图片(1)
当年遵义四中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宣传图片(2)
当年遵义四中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宣传图片(3)
我们在理化楼做化学实验,曾经到过二楼和一楼的实验室,那个时候是一个姓蔡的老师管理理化楼的化学实验器具,他十分认真,却有些语言障碍的毛病,我们都十分尊敬他,听说他以前就是四中的学生。在一楼实验室,有一次做试管溶液加热实验,我居然违规直接用酒精灯互点,造成酒精灯爆炸,直接引燃了旁边的饶洪生同学,使他的头发被烧了一大片,脸和颈部都受到较严重的烧伤,若干年后伤痕才隐去,我当时却闪挪飞快,也可能是在家经常挨打躲闪惯了,毫发未损,至今我都为此深感内疚。
在理化楼二楼的大实验室,1975年7月高中的毕业晚会就是在那里开的。面对自己带了四年的莘莘学子,班主任彭蕾娜老师给我们每个同学赠送了一双草鞋,可以没有人把它留下来,我的那双是我到正安县土坪区乐俭公社革新大队革新茶场插队落户后不久还拿来穿了,很快就报销了。
2、绥阳农场
绥阳农场离我们遵义四中校区有20多公里,一般我们每年要到那里去一个月左右。由于我们高中刚有八个班,所以我们每次到农场劳动的季节是不一样的,农忙季节就干农活儿,其它季节就在那里上课,农场的食宿和教学设施都是配套的。我们除了劳动、上课外,还要开展健身运动和文娱活动,有趣的事情还真的不少。
(1)冬天吃冷饭
有次大冬天去绥阳农场,以宋华同学为首的几个同学发明了吃冷饭这档子事儿。按他们的说法,冷饭比热腾腾的饭要好吃,特别是大冬天的晚上九点钟的最有味道。就这样,那年冬天在绥阳农场,我们每次晚饭只吃一半,剩一半就窖着,从六点到九点,三个小时过后准冻的冰冰凉凉的。还有人老掌控时间,九点一到,大家一同开吃,那接近零度的冷饭,被大家吃得热气腾腾的。那年头,缺吃少穿,吃嘛嘛香。
(2)蚂蝗钻腿
春夏季到绥阳农场是要干真农活的。那年头精力充沛,至今没有劳累的记忆,可是对蚂蝗这肉墩墩的虫子记忆犹新。
在贵州遵义的农村乡下,蚂蝗,也就是学名中的水蛭,有两大种类,就是旱蚂蝗和水蚂蟥。旱蚂蝗细长缓慢,一般只钻脚趾缝,只有光脚在地上睡着了,或者鞋内进了旱蚂蝗才会被咬,感觉是只痒不疼,拔出后出血极少。我要讲的主要是水蚂蟥,黑花肥硕,一般有大指拇大小,最容易在插秧的时候钻进小腿肚子,等你感觉有点痒疼,就已经钻得很深了。遇到后不能够拔,只能拍打,让它慢慢出来,否则会断在肉里,倒无大碍,会红肿一阵子。蚂蝗这东西跟土质有关,绥阳那地方土肥水旺,蚂蝗很多,有时候水田里成群结队,常常一次会发现被几条蚂蝗蛰的。
(3)“看你都要被风吹倒咯”
有次冬天到绥阳农场,每天照常早锻炼,六点钟准时集合。有一次石建同学迟到,身穿超大的厚厚的呢子大衣,咧咧歪歪慢慢腾腾挪到队里。老师见到就气不打一处出来,厉声说到:“你是来视察工作的吗?看你都要被风吹倒咯!”
(4)《人从哪里老》
自从班里分成两个阵营进行过大字报论战以后,在学习、体育和文娱活动诸多方面都很较劲。有一次农场劳动快结束的时候,开了一个文娱晚会,大家比拼着表演文艺节目。那两天恰好从广播里听到刘秉义《回延安》这首歌曲,一时间引起轰动,但是还没有人能够演唱。那一次谢群弟他们派出了段黔华来表演一个节目,就叫《人从哪里老》,当时就觉得十分好玩。时至今日念念不忘,并且感知到当年的这些小伙伴是富有才气的:
人从哪里老?
人从哪里老?
人从牙齿老:
豆浆米汤都卡牙来,
干胡豆嚼起还好。
人从哪里老?
人从哪里老?
人从眼睛老:
黄牛过眼看不见,
虱子路过遭捉到。
人从哪里老?
人从哪里老?
人从脚杆老:
平路走起打闪闪,
上坡还要小跑。
(快步跑下了舞台,设计巧妙)
1974年在绥阳农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刘秉义演唱的这首《回延安》时,壮怀激烈,心潮澎湃。那是他30岁,我们14-15岁。现在老先生81岁高龄再来演唱这首歌,虽没有当年的气势,却忆起峥嵘岁月稠:1974年忆起老前辈30年后再回到延安的峥嵘岁月稠;如今我们再忆起46年前的青葱年华峥嵘岁月稠!
一个时代,无论人们怎样去看,都还是需要人去记录其中的美好。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阴晴圆缺,并不如烟随风飘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