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芳华
当我们会过头来学开那些老照片,特别是聚焦七十年代上半叶我们的中学时代,就会发现两个惊喜:一个是四载同窗的这些善男信女们都十分珍视青葱华年,留下不少的倩影,那个时候拍照片是很贵的;另一个就是同学少年芳华正茂,总体的形象尚佳,气质宜人。
从初中这张毕业照来看,男女同学形象和数量都是蛮般配的
那个时候作为男生的我们,已经渐渐开始摆脱了青涩,但内心还是那么嫩的
女生在彭老师的看管下,看来一心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去了
渐渐开始长大起来,女生开始烫头,男生开始戴墨镜了
瞧这花样的年华
记得还在初中的时候,都还是些乖孩子
李银华 冉永琴
XXX、 张晓红、王亚珍、王彦
周金兰、焦永
罗茂英、邓学勤、李书瑶、李银华、冉永琴
李银华、冉永琴、张锡敏
王亚遵、张平
冉永琴、钱小英、葛筑会、蔡建香
冉永琴、蔡建香、焦永
吴安蓉、刘秋蓉、周金兰
然而,有一个问题来了:咱们班的同学咋不就近取材因地制宜想我们在大学里那样成个十对八对的呢?可能是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三大革命实践中去了吧,还有就是:斗私批修,有什么不轨的想法,立刻就会狠斗私字一闪念。虽然如此,那些符合天理人情的自然之美,还是牢不可破颠扑不灭的。姐妹们,妳们的美丽已然成为一种生命的底色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
细想起来,在中学阶段面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大上美的女生都都因为自卑不敢有什么奢望,只能算是成天做的白日梦吧,真正在那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梦到过的同班的女孩子只有一个,细想起来确实是蛮般配的,只是胆小,或者是有此心无那胆儿,有缘无份。按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人们做梦,总是源于早年甚至幼年时遭遇过的一些事儿,在其潜意识中留下思维和意识的路径依赖,并且按照一种先验的理性进行重新组合。我在上小学前的幼年时代确实遇到过一个很好的玩伴,是隔两家的邻居,叫做高永华,经常与另一个邻居杜黔生(就是我校同级(6)班的)争着与她玩耍,扮家家,那是一种美好的记忆。
这是比我小一年级的高永华小学毕业照,我上中学不久,她就生病了,我一直记得这个小伙伴,那是一段美好的记忆。今年从另一个坝坝娃儿那里找到这张照片,还有一张是从她弟弟那里找到的她生病以后家人陪她去遵义公园的照片,很遗憾的。生活和生命中总有那么多的无奈,都在提醒我们以一种感恩之心面对世界。
我们那时追的星
如以前的图文讲过,面对这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姐妹们的时候,我的胆还没有发育完好,有什么想法都压在心里,属于闷骚怯男,生怕自己的那一刻脆弱的心受伤,因为我发现那些可人儿大都比我还厉害。于是,就发生了路径转移,现实中求之而不得的东西,就寄托于电影和图片中的偶像了。
在我们的中学时代,以我们不太成熟的心智去看,电影还是外国的比较接地气,水平最高的莫过于朝鲜电影了,既高大上又有鲜活的人物,歌曲和人物形象都赏心悦目;其次就是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的电影,男女形象姣好,而且好有情色意味,那可是看得人心惊肉跳的革命影片了;再次就是文革前拍的老片子;最后就是文革期间拍的样板戏中的芭蕾舞剧。我们追的星就在前三类影片当中,文革期间的影片真就是无星可追,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
由于看不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好莱坞大片等电影,就我们目光所及,朝鲜在那个年代确实有一些高水平的电影,最有名的就是《卖花姑娘》了。
真正拨动俺少年情怀的就是1971年上演的《一个护士的故事》了,主人公姜莲玉在好几年的时间都是我的偶像,歌美人美,还是革命的正能量,基本上兼顾了革命形势的康庄大道和个人心怡的羊肠小路的需要。
1971年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中的姜莲玉
在《一个护士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上档期,几乎我一两天就要去看一遍,把所有的钱都投入进去了。
这部电影前后看了几十遍吧,不光是去看电影,还在电影院微弱的光照下记录人物对话台词和歌词!那个时候发明了简单的速写,就是记台词和歌词只记首字词,后面的靠记忆完善和再看几遍来补充。现在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疯狂吧,有次我也理解了后来的追星族的中毒感受。那是一杯迷魂的酒,明明知道不可饮不能饮也要拼却得一醉。
除了看电影外,还要买当时制作成三四寸大小的黑白照片,一套有10张左右,是电影中的各个场景,还有简谱歌词,价格在两毛钱左右,在当时是看十场电影、吃三碗羊肉汤素粉和八个碗儿糕的钱。至于看一场电影的确切价格,我只清晰地记得1980年上大学时在湖北剧场看一场电影5分钱,1984年大学毕业的似乎后涨到了两毛五分。
好友就是,当时就觉得像在这部电影和《英雄儿女》里面的朝鲜人民军的军装威武,太好看了,咱们支援军的军装咋就不讲究点呢?
2、1961年的《枯木逢春》
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开禁解放得比较早的几部电影之一,因为文革开始那阵子,除了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等几部电影和样板戏,其他几乎所有的电影片都成了毒草,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1961年的《枯木逢春》中的苦妹子(尤嘉饰演)
这也是一步既是正能量,又充满青春梦靥的老故事片,反映的是江西余江县战胜血吸虫的故事,说明解放前后两重天。导演是著名的郑君里,演员和音乐沿用了三四十年代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的旧时大都市味道,就是有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在里面。主角儿苦妹子命途多舛,也患上了血吸虫,最后病好了,开上了联合收割机康拜因,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知是那个时候我觉得收割机上站在苦妹子身旁的帅男是多余的。
《一个护士的故事》和《枯木逢春》的16毫米电影拷贝我都弄到手了的,那毕竟使我们青春的记忆。
3、1961年的革命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
《洪湖赤卫队》这部以歌曲为主的中国歌剧电影,我认为是相当成功的一部革命主题的电影了,既以歌唱为主,又有电影情节,第一次从电影中叛徒的口中听到了十分有趣的言辞儿:“参谋?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看来那个时候我们还童心未泯,耍性十足。歌曲采用湖北地方方言演唱,后来我到武汉读大学的时候才感受到歌唱中的“北”(bə:)、“何”(hɔ:)就是典型的湖北话。
《红洪湖赤卫队》之《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赤卫队》之《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这也是我看了不下十遍,在电影院把每一首歌曲的歌词全部记录下来的一部电影。对这部电影的追星,只是觉得王玉珍扮演的韩英表演艺术和歌唱得相当好,但是因为她腰间别有盒子炮,枪毙叛徒杀起人来毫不手软,惹毛了打你一枪怎么办?所以对她既崇拜有有点畏惧,敬而远之,反而觉得她身边那几个姑娘倒是可亲可爱的。
4、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
这部影片在当时看来十分新颖,影片全部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整个电影总体显得十分沉闷,人物对话较多,也掺杂了一些战争场面,但是更重要的主题是女游击队员对英雄的回忆。
阿尔巴尼亚《第八个是铜像》
那个时候对西方的美女见得少,而且多是都是像《宁死不屈》中高大上的正面形象,不敢有任何不轨的想法,也就是亲合力不足。
这部电影中的女游击队员的形象几乎完全就是一个生活中的普通女人的样子,有喜怒哀乐,还有些冷峻,长得却很俏。这就不是那种可望不可即的角色了,观众觉得离咱们比较近,有戏。而且电影中的这女子表演十分细腻,还似乎与铜像生前有那么一腿子,这就增加了电影的魅力了,特别是对我们这些烦恼中的少年维特,刚刚开始初醒人事儿,就更具有诱惑力了。
5、罗马尼亚电影《沸腾的生活》
这一部1975年拍摄的彩色故事片,我的印象中好像是高中毕业的同一年,我们班在龙坑社会实践,也就是下乡劳动的时候,到附近的国防保密工厂院子里面去看的,当时还有一部叫《爆炸》的,好像也是没有翻译过来的片子,我一看片名就告诉英语老师周述德说,我认识这个字,与英文的爆炸explode很像。在当时那个年代绝对是一部活色生香的电影了,方圆十里八乡的不良少年,为了这部电影中结束那段浪漫情怀,很多人不惜跑十几里路来一亲芳泽。
罗马尼亚电影《沸腾的生活》尾声
如果说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中的男女情感表现得极为含蓄的话,这部罗马尼亚电影《沸腾的生活》尾声所展现出来的绝对是一种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的活色天香了。这对于我们那个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的正统年代,对人性中一些方面,特别是情色爱恋方面压抑较重,已经把拦河坝筑得高高的了,再加上我们的青春蒸腾发育得蓬勃兴旺,时间不得这些开眼的尤物的,一旦见了,就总是觉得世界都为我们点亮了。
罗马尼亚这个国家,历史悠久,在音乐方面人才辈出,从这部电影中的音乐就可见一斑,还有一部重量级的音乐,就是《多瑙河之波》,有空可以去瞅瞅。
好了,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追星族,身边的眼前的不敢碰,就只有到电影院、银幕前去追寻空中楼阁里的那些如形随行的青春的脚步,望梅止渴罢了。假设,我们把那些精力使在知根知底的同桌的妳身上,是不是定有所成呢?也许,这就是生命中的伪命题。
生活总是美好的,就看我们看到和听到尝到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