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青青9:乐俭知青日记9我们这群人干的农活儿3/乐俭人:核桃坪的怪人

王更生
2020-12-16

诗和远方


       就像如今生活中多苟且,我们的七十年代多纷争、贫困和艰辛的劳作,却都有诗和远方。有所不同的是:如今的诗和远方常常被人误解为国内国际旅游和买买买,我们那个时候却时时刻刻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集体主义利他情结去对抗身躯中内心里的食色性也,诗和远方在我们的心中。

微信图片_20201216090306.jpg


屈原《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乐俭知青日记9:1975年12月21、22日


       从前天以来,头昏、周身无才(力),在口痰和鼻涕中都带有血,我想,这只能在平时注意一下就行了,不必多多担些心。像张国民同志生十二子肠溃疡还顶着干、二姐胃病是比较严重的,但干起活来比一般男生还带劲。

       我们要有敢于克服困难的创业之心,我们的理想才会实现得更快。

                                                           十二月二十一日


       在斗争中前进的革新茶场始终要迎(赢)得胜利。

                                                            十二月二十二日

微信图片_20201216083947.jpg

1975年12月21、22日日记


踩冬水田、犁田、插秧

1、踩冬水田

       我们当知青的时候,乐俭这个地方有一种说法,我们也是听队长和二姐他们说的,就是:头一年收割庄稼以后,割些青草等等作绿肥洒在水田里,然后犁田翻土将绿肥盖住沤着发酵,待次年开春前,田里结有一层薄冰的时候,用人光着脚细细踩过一遍,把人身上的臊气留在田里,这样田土就会肥沃,庄稼就会长得好。于是,我们就照着踩冬水田了。

       好像是1978年初那次踩冬水田,收工后感觉右脚底走起路来要高一点,回到茶场用温水泡脚,才发现右脚后跟结了一块冰,当使劲抠下冰疙瘩时,一股血流涌出,只见拔出了一根两厘米左右的牛角刺,把我吓了一跳,才看到那冰疙瘩是血水结的冰。因为踩冬水田双脚是冻麻了的,没有知觉,所以砸刺的时候没有感觉。当足底知觉慢慢恢复以后,就疼痛难忍了,请茶场赤脚医生知青战友曹建勤大姐帮助擦了点碘酒就没事儿了。

       踩冬水田可能是一种古老的习惯,咱们乐俭人可能世世代代都是这样干的,但愿这种法子改变一下,用科学一点的方法取而代之。

微信图片_20201216090249.jpg

当年乐俭开春插秧的情景,由吴宝元老师拍摄


2、犁田

       犁田是个体力+技术的活儿,体力主要是腰和右臂力,技术就是既要掌握犁耙控制左右深浅,又要赶好牛。牛也是有思想情绪波动的,相对而言,水牛比黄牛温顺,我们茶场使用的就是一头水牛。有一次,队长看到牛身上的蚊子太多,就用茶树杀虫剂喷了两下,这头牛立刻躺下了,周身出大汗,差点把牛搞死了,后来队长叫我们弄些水来擦洗。那一次队长是吓坏了,一头牛那时要几百块钱的。水牛从来不记人的仇,每次见到它都眼大无神地看着你,目光中没有怨气。


3、插秧

       插秧可是农村的最基本的活儿,技术容易掌握,只是需要耐力,常常一干就是一天,腰杆子酸痛难忍。可能由于插秧会低头弯腰,身躯回归原始四足支撑的合理状态,贫下中农的腰间盘突出可能比城市里直挺挺的人少一些吧。

       微信图片_20201216090217.jpg

       上面这张照片是公社杨本刚书记提供的,是乐俭小学吴宝元老师拍摄的,真是难能可贵呀。杨本刚书记在乐俭奉献了十多年的青春,那里的人们和一草一木,他都熟悉。

       据杨书记和茶场知青战友冯小其回忆,这张照片应该是1977年春夏打青插秧的情形,我们知青点很多人都参加了的。照片是用中焦拍摄的,兼顾远近景物,但是人物面部已经分不清谁了,凭我的感觉,有一个可能是我,那就是大幸了,因为我还没找到有一张在乐俭的全身相片,但愿它就是我了。冯小其还记得,那天下着蒙蒙小雨,他还被田里一种叫鸭懒的方土性细菌叮咬了,我们中学时代在绥阳农场既没有见过,那里只是蚂蝗成群,乐俭的蚂蝗少得多,但有鸭懒,被鸭懒叮过后,会引起皮肤骚痒红肿,若干天后才好。那个时候这都不算病,照样如常干活儿。

       当然,要是平常干农活儿插秧,不会有这么多人,贫下中农只有队长一个。由于要拍照宣传留念,秧子插得更整齐一些,人的步调也比较一致,要是换在平时,人与人之间插秧的速度是差的很大的。但那不是现在所说的摆拍,活儿还是那些活儿,是真枪实弹的干。


回销粮和红旗

       由于贵州当时的生产水平低下,人均可耕种田地面积饱和,凡遇到水旱天灾,粮食都不够吃,就要由外省调拨粮食一般是包谷,我们叫回销粮。多数是由四川省提供的,粮袋上常常会写着“给贵州懒汉”,让人纠结,倍受煎熬。

       贵州历来山贫水瘦,清雍正年间,贵州巡抚才争得将遵义州府连建制从重庆划入。即使如此,整体的自然禀赋并未彻底改变,所有有古谚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在国难当头的岁月,贵州这方人境匪患四起,道路阻断,连川盐都进不来,直到我们小的时候,还到处见到因没有盐吃儿缺碘引起的粗脖子病。听乐俭台的老人讲,当年盐巴金贵,客人来后才有盐吃,就是在一个小布包里盛着白色碎石,丢一颗盐粒进去,在汤里绕一圈,这就算吃盐了。

       我们在乐俭当知青的时候,是靠集体的动员和宣传鼓舞提振人心的。红军在三十年代初来遵义的时候,对贵州那些除了身体一无所有的“干人”的宣传就是“有衣穿,有饭吃,”可以“讨婆娘”,这些接地气的实实在在的口号打动了山里人的,参加红军的人很多,我中学同学蔡建香就是红军之后;红军走后四十年,乐俭跟全国一样,宣传口号是:“农业学大寨”;“缩小三大差别”;“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动群众克服困难的形式便是在田间地头街边学校高举红旗,砥砺宣传。

       乐俭这个地方,山高路险,田地碎片化分散。我们茶场分田后,有的水田在石缝之间,只适宜人耕,有些土块牛都难进。有一次队长开玩笑说:要实现机械化的话,机械必须小,一个背篼可以背几台。

微信图片_20201216090245.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1443.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1433.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1459.jpg

乐俭种田坎豆和集体运送物资的照片,由邱仲书同志拍摄


       这些年实现产业升级业态转换,贵阳有数据城,正安有乐器城,已非往日能够等同。


乐俭人:核桃坪的赵老汉

       这是一个身材较高气宇轩昂的老汉,应该是家住核桃坪,有点腿疾。核桃坪是一个乐俭台杠上中段悬崖那一面半山腰的小村子,有十几户人家。

       那老汉经常从那条极难走的羊肠小道走上来。我们走过几次,如果人年轻,不歇脚一口气走上来的话,也要半个多小时,我说的是天气好路不滑的时候。

       老汉的目光中有一种常人少有的孤傲,没怎么见他笑过,反而是常常对人阴阳怪气的,与其形象极不相称。

       听人说,解放那阵子镇压地主,核桃坪就有一个地主上线了的,要处决。可能这个地主在村子里还不算罪大恶极,几个民兵都胆怯下不了手,结果还是这个老汉拖过抢来就把那人枪毙了。我们听到这事情后,背心子冒冷汗,对这个核桃坪老汉心生畏惧,往往是敬而远之。

       改朝换代也好,确立新型政权也好,国之重器,所向披靡。深感破是形势所致,立才是根本,建设国家更是天下大道。



《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

文化大革命作为政治运动已有定性,作为10年浩劫的历史后人谨记

阅读8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