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资修与“移风易俗”
把中国的旧文化旧传统当成糟粕,不但是我们文革期间长大的孩子的审美和价值判断,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也莫过于此,要“打倒孔家店”。更有甚者,就连旗袍这样的国色天香,也都成了封资修。
但是在乐俭农村,却存在着深入民间的浓厚的传统习俗,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还是有一套根深蒂固的仪轨仪式。
今年回了一趟乐俭,到队长家住了一夜。队长的长孙赵亚林开车带我们到了一趟乐俭镇的龙塘寺,这里以前属于林溪公社,这是一座康熙年间贵州风格建筑佛寺,七十年代的新风可能就吹不到这里来,那时村间公路壕没有修通,四近都是苗族村寨,古风依稀。
正安乐俭龙塘寺
* *
乐俭知青日记16:1976年3月13日“反对旧婚俗”
这篇日记是关于参加公社党委委员、我们革新大队支部书记给孩子办婚礼的事情。现在看来我们那个时候十分激进左倾,人家按当地民俗张灯结彩,在我们看来就是封资修的东西了。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完全一致的,就是封资修的标准特别低,低到了不近人情。再加上吴书记面部受过伤,与银幕上高大全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就更加容易给我们造成不良的印象。
乐俭这个地方,历来是个封闭型社会,街上、核桃坪以及我们足迹所到之处,几乎都姓赵,如“小老虎”赵孝林、公社副书记赵友伦,队长赵世宣还不是本地正宗的赵姓,属于外来的赵姓。这样一来,方土流俗十分深厚,还有祠堂,虽然那个时候只是用来开大会和晒粮食的场所,但人们的生活习惯中的乡约礼俗还在。我们刚到乐俭的时候,凡是婚丧嫁娶都会敲锣打鼓,一般是三四个人的小型乐队。乐俭的地势是杠上的东北方向,是一个很空旷的斜坡,北望十几里,所以方圆远近的红白喜事,都能够听到节奏明快的乡间音乐。
一般三四个人组成的小型乐队
就是上图中的类似乡间背鼓,现在找不到那种乐器的图样了,找了一个类似的,使用两根圆头小木锤敲打的,声音十分铿锵,与锣和镲子协调配合起来,悦耳,穿透力强,很远都能够听到。很奇怪的是,锁啦虽然也有,但很少吹奏。
傍晚,我们到了公社吴书记(家)庆喜事,可没想到,结婚搞这一套,全都是封、资、修的东西。我们不反对张灯结彩,但反对封建的烛灯(香)和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主要是指磕头上香一类的礼俗)。作为一个公社支书不应该这样。无产者的婚事,是提倡勤俭节约。我们知识青年之所以来到农村,就是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同包括这些在内的旧的传统势力和腐旧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
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解放以来,我国各族人民都在为改变我国受洋人卡的“一穷二白”的面貌而积极努力。可昨天这一事我去了觉得后悔而又不后悔,后悔的是我们去后,在一定程度上支长了封建的这一套,在人们中间,给我们新中国的知识青年也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不后悔的是,昨天(第一次)去看到了这样的东西,增加我们对今天的无产阶级同一切封建势力和一切腐烂不堪的东西斗争激烈的观念再一次从事实上证明农村阶级斗争的情况,弥补了我们有理论而没有根据的一些空白,使我们真正地看到了封资修的东西。
我是一个没有社会知识的知识青年,叫我讲点什么实际东西我讲不出。但是,我只能说出毛主席的这样一句话:“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眼前阶级斗争的事实的确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新鲜空气在全国极少数地方还不浓,其中包括本地在内,也是如此,烧香磕头的事实告诉我们,资产阶级和一切旧的封建意识确实存在,它要和无产阶级争夺农村阵地,它再次提醒我们,他要和无产阶级斗争到底。在这个问题上谁胜谁负,就在于我们敢不敢同这些斗争决裂,怕不怕旧势力衰亡时作垂死挣扎而向我们猛盖来的虎掌。我要向同传势力统决裂的张羽花、王仁佩、简国英等英雄人物学习,任狂风席卷、暴雨淋哒,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进,让“聪明人”们讥笑吧!让“英雄”们打击吧!这种斗争始终是斗争,这种革命始终是不会掘(屈)服于一切,而它终究要压到一切。
三月十三日
1976年3月13日日记
* *
做人做事对我影响较大的人们
我当知青三年半,在乐俭公社干农活儿两年半,有一年是在土坪区中学集训各公社民办教师和教初二毕业班英语。
在乐俭公社革新大队革新茶场的两年半的时间里,对我教育和影响比较大的人真还不少,先说说二姐黄国英、公社书记杨本刚和老三届知青张羽鸿。今天就说说黄国英。
二姐黄国英
1966年10月18日,14岁的黄国英作为正安县年龄最小的学生积极分子,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那是毛主席第四次接见红卫兵。因为她们前面有“遵义会议”标识,毛主席的车队到了那里还专门绕了一圈。
1968年5月,正安县庙塘区革委会要求党员和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带头送子女下乡。1968年8月8日,黄国英就来到了本区教良镇下乡,住在农民家,刚开始干农活儿还经常哭鼻子。黄国英的父亲曾出席昆明军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会议,要求她下乡后一个月内不许回家。区革委会专门召开欢送会,并赠送《毛泽东选集》四卷,那时黄国英15岁。
1968年12月作为回乡知青来到土坪区乐俭公社。回乡知青这样的身份就决定了她享受不了城市知青的一些政治等待遇。
1969年5月在乐俭公社迎来十几名上海知青。
1972年5月16日入党,并得到乐俭公社副书记陈世珍的培养,要求读书看报练习写字,关心国家大事。
1975年建立革新茶场,作为两岁孩子的妈妈,黄国英被派的茶场协助赵世宣队长带队,白天与知青一起劳动,还要做思想工作,晚上就回街上的家里带女儿红梅。作为老知青,种茶炒茶、烧炭、干农活儿等脏活累活样样都同年轻小伙子们比这干,夜晚回到家里才感觉到艰难疲惫,可能只有女同志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辛苦。
为了转移新来的年轻知青在农村劳累苦闷的情绪,公社还要她组织起革新茶场宣传队,充分发挥大家的特长,如:胡永建有文艺细胞,笛子吹得很好。还写一手好字,刻铜板印制场内饭票,写标语等;卢建开拉二胡也相当好;曹建群歌声嘹亮,每次文艺节目都要演唱,是茶场的金嗓子,特别是唱《见了你们格外亲》等等。还时常组织到附近公社演出和慰问部队解放军。
2020年12月黄国英二姐在厦门鼓浪屿
如今二姐黄国英生活在江苏徐州,身体健康,心净如一轮明月,晚辈工作生活如意。
古稀从容忆当年
峥嵘岁月心头现
环境造就我辈人
后面生活不惧难
《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