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青青17:乐俭知青日记17一篇悼词/说说公社书记杨本刚

王更生
2020-12-24

一篇悼词


       1944年9月5日,延安有个川娃子被垮塌的炭窑砸死了,三天后,毛泽东去参加了追悼会,并致悼词。

       这个川娃子叫张思德,死的时候29岁。原来是班长,自从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的意见后,他跟许多革命队伍里的人一样,要求降级成了普通一兵。那一段时间延安正在开展工农大生产运动,他就带头去烧碳。可能因为多次受伤,两次过雪山草地,有疾在身,炭窑垮塌躲闪不及,就这么死了。

       据坊间传说,之前有老百姓对共产党征税太多很不满。有一次一头驴被雷劈死了,老乡十分痛心,那可是农民的命根子呀。为此,他喃喃道:“雷公你咋不长眼呀,怎么不去劈死毛泽东!”该老农被抓了起来,毛泽东听说后十分震惊,感觉到共产党要养活这么大的队伍,确实给老百姓增添太多的负担,叫把人放了,并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这就是传说中的工农大生产运动。

       毛泽东的那篇悼词叫《为人民服务》,共807字,其中还用典汉朝司马迁的《史记》。自从上初中背诵了这篇文章后,就不会忘记了,毛泽东这篇作文确实写得好,那个时候,遇到困难,总能给我们带来安慰和鼓励。

src=http___ww1.sinaimg.cn_large_67bafd2bgw1f9w8e0sohij20p609mwf3.jpg&refer=http___www.sina.jpg


为人民服务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81226_357d926fdf6b4cdcb62c3b99499a8b69.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                             *


乐俭知青日记17:1976年4月5、6日

       时逢首都群众悼念周恩来的活动被定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那年头再偏僻的如乐俭台,北京和中央有什么风吹草动的事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两报一刊都会及时送达。我们总是紧跟革命形势的。事后才知道四五运动是革命行动。当时广播出来的《天安门诗抄》是充满火药味的: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我们还是觉得国泰民安的好。


       今天,大家上联山(茶场)开会,我一人在场。下午,不知灯熄,天黑了才吃饭。幸得好(还)有点菜喳(渣),把猪的饲料煮后才休息。搞这些活儿,我比别人差多了,到(倒)还有两天锻炼机会。


                                                四月五日


       队长今晌把牛牵来了。


                                                四月六日


      听到广播中传来的一切,仿佛怪耳朵有点问题,其实并不这样。在祖国伟大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前出现反革命政(治事)件确实是真。

       瞪眼注目倾听鬼现,心似火龙腾云太空。我浮想北京城,有狂风席卷,我怒气冲天,还手忙脚乱,恨不得急插双翅,似箭穿云,向天安门飞奔。身居乐俭高山,心入北京激战圈。我横眉冷对群乱,怒刀向前。

       风再狂,占时为暂,雷鸣闪电后的怒滴,要把它尽淹。


                                                 四月六日(夜)


微信图片_20201224071753.jpg

1976年4月5、6日日记

*                                 *


说说乐俭公社书记杨本刚

       我们革新茶场知青点的二层木楼,是1974年乐俭公社书记杨本刚和副书记兼妇联主任陈世珍指挥规划一石一木亲手建起来的。现在说说杨本刚的工作经历和我们的印象。

       杨本刚是1944年生人,也就是在那一年,毛泽东写了《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

微信图片_20201224094742.jpg

照片中的女士叫朱世珍,乡长,1955年出席贵州省劳模大会,也是杨本刚早年的老大姐和战友,已90岁了


       1961年17岁到正安新华书店任农村图书发行流动员,一干就是6个年头。后来我们都从他的言谈举止当中感觉到他是读了不少的书的。

       1966年,按毛主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五条标准,杨本刚被选任土坪区辽远公社副社长,时年22岁。

微信图片_20201224100829.jpg

前排右二为杨本刚,朝气蓬勃风华正茂


       1968年6月与正安一中学生毛超英,黎淑娟,强卫民,正安民中学生卢继开(我们茶场三哥卢建开的哥哥),袁永用,王守明,冯云章,李强等8人,激情燃烧,写出了豪言壮语的申请,表示愿意接过农民手中的锄头,由县组织几千人欢送到了土坪公社红旗大队安家落户。一个月后,杨本刚就由辽远调土坪公社工作,既未任职,也未入党,还分管农业,知青,秘书工作,那一年24岁。

       1969年4月任土坪公杜革委会副主任。

       1970年因受文革动乱的影响,一些知青卷入土坪派性斗争,还发生死伤事故,这些知青后来重新分散安排到8个生产队落户,杨本刚与他们并肩劳动长达5个年头。那个时候,党政机关瘫痪,知青食不果腹,有的知青饥饿难忍到公社与干部抢饭吃,有的女知青受生活所迫与当地农民成家。

       197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任土坪公杜副书記。

       1974年过完春节到乐俭公社任党委书记的。当时乐俭公社党委成员是:副书记兼妇联主住陈世珍并分管知青工作,副书记挂世泽,武装部长娄碧亮,副主任赵友能。杨本刚到乐俭的时候,1969年1月到乐俭的上海知青还有9人,他们是吳伯康,周伟康,刘汉明,黄跃海,徐若波,崔建平,潘定凤,朱伟原,陆美琴等。至1975年,刘汉明,徐若波推荐上大学,其余安排到联山茶场知青点。1976年底左右上海知青返城。

杨本刚书记.jpg

微信图片_20201216085851.jpg

杨本刚书记1.jpg

微信图片_20201216085931.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85956.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0004.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0000.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0007.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0011.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0014.jpg

杨本刚任乐俭公社书记期间的留影


      1974年知青下乡高潮再次到来,曹建群、刘碧仙、卢建开先后来到乐俭公社,暂住乐俭小学。同时准备迎接新的知青到来。按县区知青点要建在公路沿线要求,决定联山,革新建立知青农场,将供销杜建茶叶加工房的补助资金和上级下拨的知青建房补助款捆在一起作为建设经费,木料、人工由各大队、生产队负责分摊。

微信图片_20201224054926.jpg

微信图片_20201216091443.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1433.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0139.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0226.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0203.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0245.jpg微信图片_20201216091459.jpg

杨本刚任乐俭公社书记时期开展的社队生产劳动


       1974年7月19日革新茶场知青点房子,在掌脉师徐照林喊号子的号召声中,立竿见影大功告成。1974年8月15日联山茶场知青点立房子,掌脉师是维光生产队的晏福州。革新茶场知青曹建群的父亲曹绍全从正安来乐俭近半个月,完成了装修。至此,更多知青陆续来到,乐俭知青开始了户口到队,劳动到场的日常管理。

mmexport1556289020954.jpg

1974年参加正安县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第二排左一为杨本刚


        据杨本刚回忆,正安县轻工系统按上级要求派出了专职的邦扶干部,乐俭公杜配备了专职的领队人员,受到上级的多次表扬,遵义地区轻工局局长夏明亲到两个知青点视察,正安县副县长江德先,知青办青树华主任到知青场蹲点劳动,与知青交心。乐俭公社的知青管理示范影响大。1975年土坪区的张国民、王文福,遵义市的王更生、何万军、杨贵全相继来到乐俭插队落户,知青工作进入日常化营理。

mmexport1556289090811.jpgmmexport1556289139355.jpgmmexport1556289065398.jpgmmexport1556289055989.jpg

知青宣传活动


       杨本刚重视到乐俭来的北京知识分子吴宝元等,尊重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吴宝元,北京人,大学外語系毕业,50年代末下放贵州,74年与杨本刚在乐俭相识,成为其良师益友。吴宝元会京剧打唱做,摄影技术高操,尤善长书画造诣效深。曾多次建议公社,知青才离开家,离开父母要开展多种形式文化生活,不要使他们感到孤单。公社办起了宣传队,蓝球队,他与刘相义,陈健(上海知青)老师分别担任了场外指导。编导了黔剧(送女上学)剑舞,知青们吹拉弹唱,自编自导的节目不少,加起来足有三个小时的节目,先后在周边公杜联络演出,土坪两次,绥阳县野茶公社进出三天演出和蓝球比赛,风仪区双龙公社慰问军人演出,在乐俭多次演出,最大的一次是1974年9月30日全县物资交流会。

        公社的宣传画,宣传标语都是出自吴宝元和刘相义老师之手。         

微信图片_20201217151935.jpg微信图片_20201217151919.jpg

在乐俭与吴宝元等合影


微信图片_20201224054908.jpg

前排左起为郑仕忠、张昆仑、张懋森(土坪区委书记)、郑继权,后排左为赵明刚、窦长征、陈德安、杨本刚、潘义文


       1978年12月底,杨本刚在乐俭公社任书记五年后调任他职离开乐俭。其间,他总览公社全局,知青工作由公社分管领导具体抓,领队的同志具体管,凡是遇到较大的棘手问题,他都亲自出面协调解决。

        杨本刚离开乐俭后在正安县的任职情况是:

        1979年1月至1982年12月,任土坪区委副书记兼土坪公社党委书记。

        1983年1月至1984年3月,任土坪区委专职副书記,分管政法。

        1984年3月至1984年12月,任格林区委书记。

        1985年1月至1987年12月,任凤仪镇党委书记。

        1988年1月至1996年4月,任城乡建設环境保护局局长。

        1996年4月至1998年2月,任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纪检组长。

        1998年2月至2002年12月,任国土资源局主任科员。

        2002年12月至2004年8月,内退休息。

         2004年8月退休。

微信图片_20201224054938.jpg微信图片_20201224054813.jpg

       上图皆为杨本刚结识的为了见留下历史纪念的人,左1是邱仲书县政协付主席,乐俭知青和大种田坎豆照片的拍摄者;左2杨本刚;左3贾昌辉,参加过解放初期剿匪斗争,苐一任的土坪区委书记,最后的职务是正安县政府付县长;左4潘义文,曾任土坪区委副书記,区长,分管全区知青工作,遵义烟厂副厂长;右1涂世顺,正安县供销杜政工股长,写作,摄影高操,经常在各种刋发表文章和摄影作品。物资交流会的照片是他的作品。


       谈到往昔岁月,杨本刚书记也有一些伤感,在我们“乐俭知青”微信群里,谈到了以往在乐俭的工作也有一些过激的事情,比如:割资夲主义尾巴,对一些侵占集体土地种的苞谷,公社就组织了力量铲悼;批林批孔批判封资修时期,公社还发现有乡里面有花轿就指示砸了。

       杨本刚个性彪捍、刚毅、果敢,凡是遇到与上级和中央的要求不符的,都是敢于担当,维护了乐俭一方和平和正常运转。

       杨本刚是一个很有领导能力和执行力的人,也曾经信誓旦旦,激情满怀,不计较个人得失地投身于三大革命实践之中,十分胜任肩上的工作。在社会治理方式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科学就是生产力和专家之国的新时代,他们却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最前沿摸爬滚打,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已没有更多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命运的转型和抓住更多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曾经那个在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条标准中脱颖而出的22岁的公社副社长,38年后,在主任科员级别离岗、退休。

       我是希望革新茶场的战友们对亲身经历的知青生活也留下一些文字记载,目的是告知我们的后人和那些关心我们这一代的人们,在那个动荡不安浩劫中,我们并没有丧失做人的良知,在我们身上,承载着国家命运的蹉跎,这就是我们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更加深谙人性中的善恶,并以宽阔的胸怀和不屈的精神去彰显理性。

       前几天,我们革新茶场一个知青战友与其母亲前后两天离世,年近八十的杨本刚还在组织大家尽善尽德,已然是一个长者,还是我们的书记。


1965年版《红旗飘飘》、《大海航行靠舵手》

阅读23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