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青青31:知青生活中最实在的理想:平路/几个甲骨文

王更生
2021-01-14

能够走平路就好


       从1975年至1979年,下乡三年零八个月,人由16岁到20岁,那也是我的人生中最充满幻象和理想的青春年华。想得最多而又最实在的,看来就是未来有平路可走。

       平路,对我来说绝非比喻一路亨通,真的就是能够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走的路是平的、干燥的,而不是爬坡上坎,特别是贵州多雨气候下的泥泞的,人非常容易摔跤的坡路和田坎路。以至于2005年我带日本国税厅的伏见和小衫到重庆去培训时,重庆国税局国际处的美女杨波怀着孕冒着小雨还陪我上黄泥坡看桃花,我至今一直心有余悸感恩不尽。

IMG_1373.JPG

       现在想起来,在农村当知青的那几年,想发多多水性杨花,见到上海知青上复旦就想上大学,看了农业学大寨的《新闻简报》就想修条路好让拖拉机开上山顶,目睹三哥当矿工待遇好也想当煤矿工人,看了电影《海鹰》就想当海军甚至陆军也行,听了老汉讲色情故事就想入非非,放假回到街上有霓虹灯的大城市遵义,简直就眼花缭乱,想法就更多了……但是,看来最理想最实在的想法,还真的就是有平路可走。

       在农村累活苦活儿儿脏活儿都干过,但那些事情总有个完的时候,踩冬水田就只是开春前那几天,下粪坑一年轮不到一次,砍柴一两个月一次,犁田薅秧割谷收麦一年一度每次一两周,但是,路确实每天都要走的,不论刮风下雨冰天雪地三伏流火,活着就每天要走,特别是没有冲水马桶,寒冬起夜那刀割似的凌厉,即使是没有鬼也不好受,偶尔从窗户往下小便一次,次日赵世宣队长还要说道说道,所以,不管你信不信,农村那几年最实的想法就是:平路。

       进城以后基本上就走水泥路和石板路了,偶尔走一下泥泞的黄土坡路,不是锻炼就是赏花观景什么的。农村生活中最迫切最现实的走平路的理想,随同那个时候吃米饭、有肉吃、看电影、常照想、听音乐、上大学和接娶媳妇之类的东西成为现实之后便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那个时候,在乐俭台,从山谷林溪爬到山顶联山茶场12.5公里;从核桃坪爬上公路垭口我们革新茶场,虽只有一两公里,却只就这么一条爬坡上坎陡峭的蜿蜒小路,空手行走都会满身大汗;不论什么天气,季节到了不得不走的田坎稀泥路,常常摔倒,所以,对有平路可走,的确是发自内心的底层价值追求。

IMG_20200421_120121.jpg

从乐俭公社联山茶场旁望见乐俭杠上


微信图片_20201209092454.jpg

       空中俯瞰我们革新茶场和核桃坪,以前只有一条小路,现在村村通公路了,这真是政府一线利民工程,不赚钱。


IMG_20200422_091048.jpg

       2020年4月22日车行核桃坪村级公路,我兄弟开车下到村里吓出一身冷汗,上坡返程叫我们走上来,他一人开车上去的。

       回城一后,才真的悟出了人一辈子走平路是最切身的利益。

*                                        *


外篇:遂公和甲骨文“德”字

       来两碗鸡汤,不必洗脑,知道就行了。

1、遂公

       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掏得一件稀世珍品——遂公盨(xu),制作于2900年前的青铜器,内底铭文10行98字。

遂公盨(前2900).jpgd4628535e5dde711ceb55d9fa7efce1b9d166177.jpg


遂公铭文: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贵唯德,民好明德,寡 顾 在天下。用厥邵 绍 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 (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


遂公铭文翻译:

       天命禹治水,开山浚川。奉旨征伐,降服下民,监行德政。(禹)亲自举行祭祀,民称其如父母。供奉我王,作臣子时间久长,赏赐唯以此种德行为准,这种明明白白的德政得到了民众的拥护。

       寡人统治天下,提倡传统,培养美德,使天下康盛。巩固友邦的盟约,明确各族的旌旗,经常举行祭祀,日日歌舞。维持传统天下就安定,神更要反复供承奉禄,这样才会永保太平。

       遂公说:民众唯有坚定推行这种德政,才是正确的。

b03533fa828ba61e2e62d6464134970a314e59ce.jpg遂公盨铭文原状.jpg

       遂公盨铭文中有两个惊异之处:一是陈述了大禹治水的内容,将有关历史提前了五六百年,二是连续出现6个“德”字。

       德看来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德治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封建和帝王时期的中国上层社会,可能并不像那些后来的人说得那么虚伪得一无是处。

       但是,“德”的适用领域和方式应有所不同。比如商人在商言商解决就业纳税就是有德,就是贡献,不必要求他们无私奉献,投入产出利益最大化是其本质,就是说要赚才行;公务员可能就要让渡一些个人权利,维护资源配置权的公平公正,就可以讲奉献,不可以以商人之德去适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作钱权交易的等价交换。现在吊诡的是商人在大讲道德奉献,教师和医生却在讲经营之道。前几年我高中同学来北京同仁医院看耳朵,专家与那些兜售人造耳蜗的商贩太熟悉了,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后来我建议再到解放军总医院看看,一名女专家说根本就没有必要换人工耳蜗。政府机关的人到中介机构发挥才能,其实就是经商去了,但是明明知道有法可依却非要违背和规避,示范效应就是负面的。昨天税务总局又开始请离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报告社会团体兼职情况了,离退办同事事情本来就很多,真是忙不过来呀。

       前一段去八宝山送老同志,又看到另一种倾向,好像中介机构都是骗子似的,就不符合实际。中介机构就是一种商业经营职业,居间介绍,靠信息和技术劳动吃饭,也是脑力劳动挣钱,依法办事赚取应有收入无可厚非。比如智方圆的王冬生在中介多年,天道酬勤,就做得很好。

微信图片_20210114123518.jpg

八宝山殡仪馆宣传栏中的“中介”


      遂公盨铭文与古籍可以相映成趣。如:“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可以对照《尚书》中的《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还有《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2、甲骨文和金文“德”字

       最早的“德”字,就是在一个十字路口,眼睛盯着要走的路。

src=http___s15.sinaimg.cn_mw690_003jRNWqzy7l8bk8vJIae&690&refer=http___s15.sinaimg.jpg

书法“德”字的甲骨文模拟字,十分形象


src=http___img.mp.sohu.com_q_70,c_zoom,w_640_upload_20170617_168c23976f5d42a683ef8a7289d50b18_th.jpg&refer=http___img.mp.sohu.jpg

甲骨文“德”字拓片,路口已经简化了


遂公盨铭文.jpg

上面遂公盨铭文中的两个“德”字。如果这件青铜器是真的,那么在2900年前的西周晚期的“德”字就有心了,比一些砖家说的要早许多


       德,看来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就是走正路,就是这么简单。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德行,并不是针对老百姓的,而是对周王室及士大夫(相当于现在正厅级以上吧)而言的,从上面的遂公盨铭文中就可以发现端倪。老百姓尊从什么呢?刑。刑就是刑罚,就是针对正厅级以下的。

       到了汉代儒家就更明确了德与刑的关系了,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孟子将“礼”表述为君子之“德之四端”之一,即“仁义礼智”。至于"德"的标准,领导说了算,反映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近代学习西方以来,“德”就多元化了,公务员、商人、教师和医生的道德标准差异很大,其内涵越来越趋近于法了,法都不符,何德存焉。

       至于新文化运动的那些知识分子所鞭挞的伪道德,就是另一回事了。而且他们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言过其实,结果就是并没有对中国的文化启蒙发挥多大作用,礼不出象牙塔。他们的那些说法,有点像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路,不管是现实中的还是理念中的,还是平路好,别太陡,太泥泞,更别走投无路。

*                                                *



       1984年迈克尔杰克逊和莱昂李奇(《人鬼情未了》)联手为非洲埃塞俄比亚灾荒写了《We Are the World》这首歌,并于次年召集美国45名歌星义演。1985年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申葆青老师在《星期日广播英语》专题讲解了这次义演,翻译成《我们是世界》。后来有许多翻译,如《四海一家》等等,我还是喜欢先入为主的《我们是世界》。

阅读10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