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辈姊妹群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上面这句话是源自洪秀全的《原道醒世训》,还是遵义四中上中学的时候学习到中国的农民革命起义知道这样描述天下男女的,也就是天下之人,提倡男女平等,印象深刻。所以后来凡是涉及到兄弟姐妹的关系,总是想到洪秀全的这句话。再后来还读到过一点太平军拥军爱民和男女爱情的诗歌,那种意气风发的兄弟姐妹情怀和理想,感染力十分强劲。只是后来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怎么就弄成那个样子,从杨秀清和洪秀全之间装神弄鬼及天京悲剧的结局,着实令人唏嘘。今借用其”兄弟辈子妹群“的意气来谈谈我们工友的缘份,与太平天国无关。只是每每想到这里,总会感叹那些大历史大时代中的大人物的最初理想,最终结果都差强人意。后来我也领会到,不论治乱,作为生活期间的普通生灵,基本上不太受时代背景的摆布,总有一种深远文化和历史传承下来的人情世故在推动着人们往前走,就像文革这样的浩劫以及上山下乡运动,绝大多数过来人都是仁善慈悲的,他们改变不了历史,历史也动摇不了他们。
缘回一瞥
2016年3月的一天下午,我在遵义宾馆旁贵州省税务学校路口见到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几乎在三秒钟内,我们同时叫了对方的名字,只不过我把他叫成钟昆仑,他是叫对了的,这位兄弟就是王敏,我只算是对了一半,判断出他就是塑料厂工友,那时,隔1980年我高考一别已经36年了。
对于与王敏这次见面,我总是觉得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不以时空长远相隔,总会机缘际会,流水不断。这就为2019年3月15日贵州塑料厂工友40周年聚会开通了联系,当与工友们面面相觑似生还熟,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四十年间,天各一方,各有职守,我每年回家探亲几天,多是看看税收同事和旧友亲朋,与工友联系就少。但是,不管是见与不见,缘份都在那里;也不管是聚还是不聚,情感都在那里。在那一份工友情里,40年就像一张纸,那些面孔和景象,翻一面都会耀然纸上的。
这就是我们当年的敞篷公务车,就是这个样子的,司机座位上就是王敏。我家离塑料厂不远,在城里的工友们就是乘坐这种公务车上下班的。你可能会问,冬天和夏雨怎么办?这在那个时候就不是问题了。凡是有工厂青年团等组织的外出活动,都是在这种敞篷车上高歌猛进的,那种气势,现在已经很久见不到了,即使是电影想模仿,也还是差一点劲。
这张在马家湾共青湖手持汤姆式冲锋枪的照片从左向右是:王更生、王敏、杨相平、钟昆仑、李群英。
上面这两张照片都是王敏翻箱倒柜费了一番周折找出来的,虽然年生已久,但基本上还是可以从轮廊判断出谁是谁。
吴爱玲和胡蓉
前排:陈爱萍、龚鉴蓉;后排:吴爱玲、胡蓉
前排:龚鉴蓉、吴爱玲;后排:厂办秘书王小菊、广播员谢瀚华
峥嵘岁月中,风华正茂时。上面这三张女工友黑白照片都是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也就是我们刚进厂那几年。看来那个时候男工友的零花钱都用去抽烟喝酒了。
这张进厂20周年的合影,拍摄于1999年3月15日。
前排左起:毛小燕、王庆英、张玉芳、胡蓉、吴爱玲、姜利英、龚鉴蓉;
二排左起:周建黔、邓荣英、钟昆仑、郑显伦、王敏、姚建设、吴晓玲;
后排左起:杨相平、李群英、蒋刚、肖新民、王坤龙、丁利农
从前排中是不是见到一位疑似空姐的?那就是吴爱玲,1979年就考上大学了,先是去贵阳医学院,这也是其父亲吴春联的希望,并且还带她去医学院体验生活,感觉一下那些穿着白大挂挂着听筒的美丽天使,都同意上医学院了,还填报了志愿,可是后来无意中瞅见到一本人体解剖学的书,吓得神不附体,再加上本来就晕血晕针,于是就赶快改了志愿,上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这样就熏陶上了航空情节。
这张进厂30周年的合影,拍摄于2009年3月15日。
前排左起:毛小燕、吴晓玲、邓荣英、周建黔、张玉芳、龚鉴蓉、吴爱玲、陈爱萍、胡蓉、杨相平;
二排左起:钟昆仑、王昆仑、丁利农、李群英、肖新民、王庆英、余卫珍、姜利英;
后排左起:王敏、蒋刚、崔战勇
这张进厂40周年的合影,拍摄于2019年3月15日。时隔40年,我总算是归队了,参加了工友们的周年聚会。
这次与工友们聚会才知道,他们40年来,每年的3月15日都汇聚会,期间大家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贵州塑料厂,工厂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营企业改制的浪潮当中,被贵州赤水天然气化工集团兼并。即使如此,也没有离散大家的工友情结。
我常常想,一个人数较多的群体,不管是以什么缘分走到一起来,如果要保持该群体的长期互动和具有凝聚力,其中必然有两部分人发挥较大的作用:一是有一两个中心人物在其中形成向心力,另外就是必须要有几个热心人为大家张罗奉献。遵义四中中学时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先就是有班主任彭蕾娜老师青春永驻,班长吴跃和团支部书记吴安蓉他们酝酿确定,更重要的就是有饶洪生、石建、陈亚娟、曹文俐和聂丽娜这些热心人鞍前马后招呼着。那么,在我们贵州塑料厂1979届工友群体中,核心人物兼操盘手就是龚鉴蓉、王坤龙、邓荣英、吴爱玲和王敏等。在我们遵义丝织厂子弟小学时代的张志进和刘洪耀同学也是同样的例子。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我下乡当知青的正安县土坪区乐俭公社书记杨本刚,年届八十了,我们知青中有什么事情,以及方土文化发展中需要做事情,老前辈总是身体力行招呼着大家。
大而化之,在一个社会群体乃至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活力和奋发的气象,也跟我们的中学和工厂群类似,既要有一个核心人物发挥衷心的凝聚力作用,更要有一批热心的乐于奉献的人为着整体的兴旺发达作出自己的贡献,增加向心力。
其实,人生中的几十年,经历就是财富,不管艰难还是快乐,只要能够遇见一些利他而为不计辛劳的人在行动,这份财富便会增值,总有那么多的人值得记忆。
* *
2013年李谷一《乡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