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声朗读)
教学相长两条路
1979年9月,受贵州塑料厂的派遣,我到了与厂区一河之隔的106地质队去教初三毕业班英语去了。在这之前从3月进厂起,总共在厂里面只有半年的时间,其中军训和挖防空洞三个月,板材车间跟杨建文师傅和机修车间学习铣工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只能算是与工友、师傅和领导们相识了。
与此同时,离开农村回到遵义这座大城市的家,心情是十分愉快的,其中最令人大饱眼福情绪亢奋的就是一下子集中见到了那么多的漂亮的大眼睛和长辫子,主要场景就是:塑料厂团委的集体活动、1979年遵义市交通局高考补习班和1980年文化小学高考补习班。那个时候,我正好二十岁左右,据说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我觉得也是。那时,我却是一边工作,一边教书,又一边被教。
之所以要到106地质队中学去教书,还是跟我当知青的时候遇到的情况一样,教师资源不能够满足教育工作需要,常常出现高中生教初中生,初中生教小学生,有的地方可能情况更加严峻。比如说我们遵义丝织厂子弟小学,小学毕业生没有地方上中学就自己开办,那个时候,就是由教音乐的欧阳明老师到遵义六中跟班听课,回来现学现卖,听说26个字母常常与拼音混淆,那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十分艰难的时期。另一方面,106地质队中学好歹还算是接受了塑料厂的子弟上学,可能听闻有一个新工人教过英语,就这么就过去了,也算是为塑料厂出去干活儿。
上图就是我居住的丝织厂到文化小学、塑料厂和106地质队中学的位置图和距离
卫星实景图
在贵州塑料厂工作的一年半中,分别有两个每天必走的三点两线:
1979年3月到7月,上班时间是往返于丝织厂和塑料厂之间,晚上就去参加遵义四中附近的交通局高考理科补习班;1979年9月至1980年7月,上班时间往返于丝织厂和106地质队中学之间,晚上就去参加遵义文化小学高考文科补习班。实际上我从理科补习转到文科补习,是有点故事的,这将在谈到高考补习部分的事情时详说。
教书之路
这里说的教书之路,真的就是从丝织厂家里去106地质队中学教初三甲乙两个毕业班英语走过的路线,朝八晚五,几乎天天如此。
这张初三甲班学生合影后面就是教学办公楼,我就是在二楼左侧的办公室,与一个教高年级英语的姓严的上海女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
从106地质队看塑料厂
从塑料厂山脚下看106地质队
放学的时候回家之路,是一条乡间泥路
回家之路
回家之路,烟囱就是电厂,红转房是八七厂
回家之路,烟囱就是电厂
回家之路,拍照的时候正在修路,平时要好一点
回家之路,这一段的路当时也就这个样子,是牛车拉粪压成这样的
回望塑料厂
当年我们常常去挖折耳根的“小河沟”
绕过这个弯弯就到家了
穿过铁路桥,前方河边那座平房就是我的家,住了十几家人
这条路,是我1979年9月到1980年8月工作日每天都要走的路,和我在当知青的时候想到的将来要走的平路相比较,基本上还是属于比较理想的路的,因为走起路来的时候,不太担心随时摔倒。现在即使是那样的路也已经消失了,被东欣彩虹城等新型城市道路和街区所取代,那些细节只是保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还好用照相机保留了一些片段。有些图景只有同年的人才见到过,有些事情,也只有同时代的人才懂,这就是很多人老了来,愿意与同龄人谈天说地的原因,否则,怎么解释也是弄不明白的。
外篇:一首歌德的诗
这首诗歌,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们几个小朋友经常在一起玩的时候,听白世明背给我们听的,从此我就背下来了,就是歌德的《上帝和世界》。那个时候,我们除了惹事生非瞎玩之外,就是听白世明摆故事,他好像从来不摆鬼故事,都是讲世界名著,都是偷来的书看了后讲的。
《上帝与世界》
辽阔的世界
宏伟的人生
长年累月
真诚勤奋
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常常周而复始
从不停顿
忠于守旧
而又乐于迎新
心情舒畅
目标纯正
啊! 这样又会前进一程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特别留意诗句中的“忠于守旧”,也常常想这个问题,可能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东西吧,就连遵义五十年代的那些姣好的建筑物,也只剩下“红花岗剧院”了,路过时不妨去看看,有点好看。
* *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二乐章 郎朗演奏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