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12:文科班4/兄弟之辈1/见识达尔文和企业家精神

王更生
2021-02-07



兄弟之辈1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这两句话出自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原道醒世训》,表示普天之下男女平等,那还是在中学时代就知道这样的言论,印象十分深刻。用来形容同窗之谊,情同兄弟姐妹再贴切不过了,而且言语朴实而口语化,很接地气,都是老百姓的语言。

       洪秀全杨秀清之列,起于平等信仰,终于天京悲剧,知行终始迥异,实为不堪。今仅仅是引用其语,用其精妙,不必因人废言。

       历史成见表述的一些不齿之人,术数书法文章往往出类拔萃。去年9月车行曲阜,在孔林就见到据传是严嵩的“洙水桥”手书,雍容达观,气势不凡,与高风亮节的圣人永眠之地十分契合。孔林容纳不俗之迹,本身就是一种中和包容,至善大仁存焉,其人其事没有牵连其字,胜感欣慰。

src=http___picnew6.photophoto.cn_20120510_qufukonglin-zhushuiqiaotupian-11937363_1.jpg&refer=http___picnew6.photophoto.jpg

       曲阜孔林“洙水桥”石牌坊,其最大特色有二:一是四柱三间盘龙石柱,皇帝与文武百官分道而行;二是四只麒麟状望天犼化通天地人,亦象征高贵。


同行

       1980年我们文化小学文科补习班的弟兄,主要有班长魏卫、杜黔生、冉刚、刘广荫、赵川东、陈晓杰、张涛夫、乔松、潘是家、吴刚、席玉黔、王文平、张一民、张晓平、肖红、李昌义、李继峰、赵继猛、杨克伦、刘明远、张晓希、肖育新、焦军一干人,但是经常能够聚到一起来的就是照片上这些人了。

       拍这些照片的时候,已经是高考结束后等候下分数的焦灼状态,以及得到分数但是还在等待招生提挡的那个更加纠结的时期。

       得益于班长魏卫和赵川东、王文平、赵继猛这些性情开朗、生活趣味浓厚的人来发起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活动。

       下面这三张照片展示的是我们在遵义地委食堂外面的场景。前面的图文谈到过:1977年刚恢复高考的时候,政府机关各部门干部的孩子,就是在这里开了一个500人的高考辅导班,那阵势,可能有点像打仗,效果之差,大家都在着急,由此催生了经遵义地委办公室盖章同意的“收费要少,水平要高”的高考补习班。那个时候十分关心我的学习进展和高考结果的亦师亦友白世明在贵州大学哲学系已经完成了大学两年的课程。

       我在以前的多篇图文中谈到过,我的人生中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抓住高考的尾巴的关键时期,白世明和魏卫是我遇到的两位十分难得的朋友。他们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读书数量和社会洞察力,直接对我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能够激发人身上的向上拼搏的激情,这实属人生中的大幸事。这与我后来遇见的总是给人造成打击和心理压力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   

eps1474.jpg

后排左起:刘广荫、王文平、李继峰、赵继猛、王更生、白世明、张一民

前排左起:魏卫、肖红、席玉黔、赵川东、陈晓杰

eps1463.jpg

魏卫、刘广荫、李继峰、王更生

eps1472.jpg

左起:席玉黔、白世明、李继峰、陈晓杰、赵川东、张一民、刘广荫、赵继锋、王更生、王文平、肖红


       这次在遵义地委食堂开展的活动,应该是得益于赵川东的疏通努力,那个年代能够进入地委大院本身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我是1980年2月13日与遵义丝织厂魏卫、刘广荫、杜黔生、冉刚他们上完补习班碰头回家,行至南门关下面的丰乐桥(迎红桥)还有三个桥栏是心血来潮决定转到文科班学习的。当时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但是更大的是兴趣和喜欢。

       还有三个半月就登考场了,我的攻关重点就是历史和地理,好在一进了文化小学补习班就释然了。按照蒋明珠老师的说法,我从理科转过来,数学基础就会比一般的社会文科考生要好许多,而且我的英语还可以拿不少的分数,从1980年起,英语按30%折合进入总分,上大学已经不是问题了,关键是上什么大学的事情了。经过蒋老师这样一分析,心中总算是有了底。

       我来到文化小学补习班的时候,发觉班上整体的年龄都比理科班的长几岁,氛围也很活跃活泼,甚至轻松愉快,只要攻下历史地理就前途光明了,实实在在感觉到我面临的挑战并不是太严峻。上了一两周的课以后,我在班上的成绩就跟上来了,毫无疑问是名列前茅的。蒋明珠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言语中总是把我与1978年上北大的罗广荣、1979年上北师大的范源新进行对比,而且认为我各科都比较平衡,更具有竞争力。如果真的能够像白世明信中说的数学和英语取得及格,其他各科拿平均分,竞争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一来,心中充满着希望,在班上总能够感觉到赞许的目光,那个时候,真的感觉到了幸福像花儿一样。


大学之道12:见识达尔文和企业家精神

       学习之余,只要有空余时间,魏卫和王文平总是会安排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通常是到各家去自己掌厨吃一顿,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魏卫在丝织厂仰天窝的家了,与其父母弟妹一大家人住在一块儿,其大弟魏超好像住工厂里。魏卫家就住在靠山坡的那边,是一排平房的中间位置,后面山上的斜坡上就是自家搭的厨房,我们享受了好几顿美味佳肴。他们家里好像每个人都可以做一手好菜。

       有一次到张晓平家玩,无意中看到12寸黑白电视上播放达尔的《物种起源》,后来又去他家一次,那一次电视播放的就是美国1900年前后的企业经营。当时被这些陌生而又有厚重文化内涵的节目吸引住了,直到今天,对其中的主要内容依稀可闻,那低沉厚重的男播音员的幕后音,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历史感。


1、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现在看来12寸黑白电视虽小,但已经给我打开了一个宏伟辽阔的世界。

src=http___s6.sinaimg.cn_mw690_003u0kHQzy7cVggNH4F85&690&refer=http___s6.sinaimg.jpg

       在海浪的涛声背景里,一个长胡子老人低沉地慢条斯理的说道:“……当——我乘坐着贝克尔号来到了——格拉帕克斯群岛……这里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听的我都惊呆了,一时间我惊奇地感觉到了我太喜欢这样的节目了,那是一个震撼和影响全人类的伟大发现。

       2009年到英国的西敏寺,来到中庭几座大墓旁,其中两个挨得很近的,就是达尔文和牛顿,当时想到:前者虽是生物学家,却因挑战上帝造人而进入社会领域,造成多么大的混乱;后者却永远在自然科学里光芒四射。


2、美国的企业家精神

       又一次到张晓平家,就情不自禁挪到了电视机旁。

       这一次电视里烟火缭绕热气蒸腾,讲的是美国早期的工业发展。这一次是英文发音,打字母,我听到了让我终身难忘的语汇:“……a man,one factory,one bridge and one tower……”(一个男人,就是一座工厂、一架桥梁和一座摩天大楼),使我又一次受到震撼。当时只是觉得这里面有我们尚不知晓而又寓意深远的东西。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q_70,c_zoom,w_640_images_20180721_ffebd91cfe5942c695c927efc7ca2724.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若干年后,在我去北京大学东南角的“乌有之乡”听号称南怀瑾学生的台湾学者王绍璠公开课“马克思韦伯的《基督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堂课时,才较为清晰地明白了1980年在张晓平家12寸黑白电视里所见识的那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对世俗资本主义精神的支撑。还受到感动的就是,年于八十岁的王一凡教授,自称他讲课从来不坐。


       1980年,与魏卫、王文平、张一民他们在张晓平家的12寸黑白电视上看到的这些科教片,看来就是我感兴趣的那一类东西吧。

*                                            *


维瓦尔第 四季 春

阅读6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