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普
方普,就是方言语音浓厚的普通话,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现在各种方普甚嚣尘上。
在我们1980年开始上湖北财经学院的时候,方普并未普及,也就只是在跨省招生的大学里面流行开来。我们学校就是属于这种情况,生源以中南地区为主,也掺进了些华北的北京、华东的江苏、华南的两广和西南的云贵川生源。
生源如此分布,还与财政部直属的五所财经学院的区域布局有关,从北到南有辽宁财院、中央财院、上海财院、湖北财院和江西财院,生源也就突出区域中心为主,兼顾异地生源为辅。
这样一来,在我们湖北财经学院校园内,南腔北调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语言交流的主旋律,而像周成跃、宋秀华、向雅如和安增运这些北京同学,就因为说普通话太标准,反倒显得有些另类,我们习惯了南腔北调。
班里的小乐队,好像从来就没有听见过乐器响,倒是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方普
吴波那些事儿
1、吴波的方普
我跟吴波是全班分组以后一直就在七组,住同一个宿舍。室友分布进门按顺时针:一床张宏伟上、吴波下;二床上先李美生后金和平、下先胡学好后彭成洪;三床王更生上、沈万春下;四床葛亮上、下先周成跃后胡学好。
吴波学习和睡觉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就是必须开着收音机,否则学习和睡觉都没法继续。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不适应,常常把收音机抢过来关了,他总是会说“你干什么呀!”标准的广西普通话。后来大家也习惯了。吴波还不爱出去玩,常常呆在寝室里面,使得我们的寝室倒还安全。
在寝室里,经常听到张宏伟和吴波发生一些小小的磨擦,双方都是用外人听不太懂的方普,一个广西方普和一个湖北方普,一个是想卷舌卷不了,另一个几乎每个字都是卷舌的,这样下来,就严重压抑了标准普通话对他们的侵蚀。就这样,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们的方普一直保持了原样。
1981年财八零(2)班第七组
财八零(2)班第七组
2、广西大肉粽
每年寒假大家回家过年,回来都会带上家乡特产。
吴波带的就是广西大肉粽,有两斤多重,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还包肉的粽子的时候,真就把我们吓了一跳。吴波是一个很实诚的人,每一次都会带好几个。
广西大肉粽
3、与吴波同车
每年寒假回家都遭遇大春运,那个时候人太多火车太少,每一次上火车就成了生与死的考验似的。
1982年寒假抢火车,从北京发往贵阳的149次,居然我这个干过农活儿的大小伙子两天没有挤上去。于是,就与吴波一同上了到广西南宁的火车,株洲中转去贵阳。在株洲挤了两天居然又没有挤上火车。这一次钱粮都光了,弹尽粮绝,人快疯了。最后是穿着军大衣,拧着灵格风收录机箱子,从半开的窗户进去了,里面还有人不断地往外连推带骂。后来想起这一幕,怎么就上了火车的,真不敢相信。
当年挤火车那阵仗超过这样的情形
下了吴波的火车,还有兴致在株洲火车站照了一张相留念,两天以后就感觉到末日即将来临
4、吴波的同学录
1984年,毕业了,做同学录,四年大学生活所积淀下来的情感,很难一一列举,除了那些标志意义的地名和事情之外,大家都笼而统之以人文及自然地理等特征来赞美自己的家乡和憧憬着未来。如果要将那样的愿景和情愫,用150字以内来描述,着实是一件让人费劲心力的事情,我们的同学录的留言簿文字就是这样要求的,大家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财八零(2)班第七小组吴波,也跟其他同学一样,相互参考完成了同学录上的煞费苦心的留言。
5、女同学造访
能够得到女生的光临,一方面吴波温和并给人以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是女同学李丽华、杨萍同学的情谊使然。
李丽华、杨萍到了吴波的乡间别墅
大学老物件盘点
幸好没有来得及扔掉这些当学生时代的老物件,现在偶尔翻出来,还是十分心仪的。
这些老物件,是我们还有过青葱时代的证据,那是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
校园歌曲,何灵《栀子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