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园
我在上大学之前,上过一所小学、两所中学,也就是遵义丝织厂子弟小学、遵义七中、遵义四中,还有考大学的文科补习班的遵义文化小学。
遵义丝织厂子弟小学是上世纪1960年代工厂里面建立的学校,自然就很像厂房了。
1960年代的遵义丝织厂子弟小学,拆了
遵义七中是南关公社建立的一所中学,是一排更加简易的平房,没有留下照片来;遵义四中是同盟会员1910年代创立的一所省立中学,我们上学的时候的学校建筑是1955年修建的,我们1972年至1975年上学时就是这个样子。
1955年修建的遵义四中,拆了
1980年高考补习班,我是在遵义文化小学立面上的。这所小学也是遵义最著名的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
遵义百年老校文化小学,拆了
我的大学和校园
湖北财经学院以前是1948年陈毅、刘伯承负责建立起来的中原大学,首任校长是范文澜。1949年从河南开封迁到武汉,也就是武昌区的蛇山南麓,靠近武昌起义红楼和火车站的这个地方。我们上学的时候,从同学录找出的这几张照片看,因为是我们班老大容祝平拍摄的,所以就突出了我们居住了四年的学生13号楼了。其实校园里面还有几栋革命年代和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设计的那种极简易的布瓦卷棚顶房子,就是两头门框上面都有一个嵌着五角星的圆孔,我们也在里面上过课。
从空中看我们学校,发现它居然就处在武汉城市中心的位置,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设立在武汉大学附近的东湖区域。也可能是刘伯承、陈毅他们历经枪林弹雨,考虑问题往往从军事战略位置考虑的吧。再说,我们学校四周人文景观荟萃,都是近现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和历史性的地理坐标,我将在随后细说。
长江和汉江将武汉隔成了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我们的学校顺蛇山往长江走就是红楼、黄鹤楼和长江大桥了,其地望非凡。
1980年我们入校时的平面示意图,但是校内还有三个外单位:2、《湖北日报》社、1、湖北歌舞团、3、湖北印刷厂。
《湖北日报》社与我们没有什么交集;湖北歌舞团有一个练功房,就在我们居住的13号楼前面,一入校就陶冶在钢琴曲当中,这是不期而遇的运气;湖北印刷厂课给我们带来过不少的快乐,那几年兴起的电视连续剧常常吸引我们晚饭后在那里聚首,记忆犹新的就是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其中的主角小鹿纯子那模样那身材那牛仔裤,练球时的“流星赶月”引人入胜……
那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湖北财经学院模拟俯瞰图,瞧,张之洞路多么的历史
湖北歌舞团练功房,还没拆,留作文化活动场所了
下面这几张黑白照片,多是从同学录中选出来的,出自班中老大容主平之手。如果是王保安拍照,他可能就会以南操场及其北边的农经系和外教楼为主了。但是不管怎样拍摄,当是我们学校的建筑风格和水准也就是那个样子的了。
容祝平拍的以13号楼为主的校园,右侧二层瓦房就是我们叫农经系女生来跳集体舞的那栋教学楼,中间就是湖北歌舞团练功房。
13号楼
1984年刚完工时的新楼,我和容祝平、王永庆、常枫几乎每天三步就要从这里进入,称之为“计算机大楼”,因为当时我们觉得看上去像计算机。
1984年左右刚完工的学生第二食堂,我们在低于地平面的一层参加过集邮等活动。班长周成跃家几代集邮,老底子很多,当时他还拿来了大清龙票,好像有黑色和白色两种。我自从成为会员后从来就没有收集过国票,只是来北京后经常到海淀影剧院斜对面的邮局前的跳蚤市场买了一些外国邮票,我觉得好看,花样繁多,还有就是比国票便宜。
咱们湖北财经学院校园及建筑主题就是这个样子了。
进校以后,经常想到的就是,从校园和建筑看,好像真就比不上遵义的文化小学和遵义四中。所以,在我们班的同学录“大事记”第一条就是:“入校园百事新鲜,迎新会不以为然”。
我们上学时的遵义文化小学和遵义四中的建筑,真的是很经典中西合璧是建筑,细微之处十分耐看,足见那个时候,即使是在我们西南比较后进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可小觑的建筑撑门面。不过咱们湖北财经学院也不用担心,遵义的那两栋学校建筑跟其他像模像样的五十年代建筑一起,已经被当地的后之来者联手拆掉了。
我们学校进进出出的人,从文化视角看,除了校长范文澜、还有重量级的历史人物罗章龙了。罗章龙是一个大学者,却成了党内历史上反对毛主席的十次路线斗争中的一次,文化水准与瞿秋白类似,是一级教授。罗章龙当年的历史定位是:1931年策划了党内的第一次大分裂,后来平反,恢复一级教授待遇。罗章龙是1979年我们到校前一年离开湖北财经学院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的,1995年以99岁高龄离世。回北京之前,要求恢复一级教授待遇,听说是胡耀邦办理此事,为了便于做工作,请他写些历史方面的材料,老头就是不写,人很倔强。
范文澜和罗章龙,那个时代的文化人,多了一种特定的内在气质
校园与里面的人
提起校园,除了我们曾经读过书的小中大学外,想得更多的还是古今中外那些赫赫闻名的大学了,往往与里面出来的人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相辉映。
1、雅典学院
公元前380年左右,由柏拉图建立。
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创作了油画《雅典学院》,描画了11群组57个学者名人,画面中心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指着天,亚里士多德指着地,他们边走边谈,引经据典的样子,这一对师生也象征着哲学世界唯心唯物的世界观。
2、稷下学宫
公元前370年左右,由田姓齐桓公建立。
人物:孟子、荀子。
稷下学宫收罗天下英才
3、岳麓书院
976年,北宋时期建立。
人物:朱熹、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
岳麓书院
4、北京大学
1898年建立。
人物:蔡元培、李大钊、鲁迅、胡适、陈独秀、茅盾、沈从文、朱自清、徐志摩、冼星海。
北京大学南门和西南端
5、日本庆应大学
1858年由福泽谕吉建立。
著名学生:犬养毅第29任首相、桥本龙太郎第82、83任首相、小泉纯一郎第87、88、89任首相
福泽谕吉
这样看来,学校颜值固然可以饱眼福,但真正决定其段位的是看看里面出来了些什么人。
作为普通芸芸众生,对于那些古今中外名校,敬仰之,但就感情而言,我还是更加喜欢我的小学、中学、补习班和大学。
*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卡拉扬指挥。贝多芬总给人一急风暴雨的印象,其实听听这首交响曲的这个乐章,可以触摸到他心中那个柔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