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四围之东:中山路、千家街
1980年9月,到了武汉,进了大学,就走进了中国近代史。这方福地,人文四围。
武汉方位
我们的大学就位于大武汉的武昌区,先来看看武汉在哪里。
卫星深空图中的武汉
富庶之地
武汉,位于我国中偏南的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江汉平原,古代长江流域就属于荆楚吴越的富饶之地。
从卫星地图高空的上帝之眼俯瞰,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广袤大地,属于东亚植被和自然禀赋十分优越的地方,水系和绿地的成片化、规模化显而易见,再次证实了古代“两湖熟天下足”的精辟概括。
按照高考补习班赵子荣老师那铿锵的讲解:这里是水乡处处,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气候乖戾
按照大学哲学老师孔庆生的说法:同学们到武汉读书,起码有一个好处就是,毕业分配到全国各地,气候都适应。
按照我的切身感受就十分具象了:武汉这个地方四季分明,气候很有个性,冬天头上长冻包冷死人;夏天头上长热包热死人,特别是夏天里,天热得呈淡紫色,横着床上一水印,竖着下巴挂汗珠,连课堂木椅都雕刻出屁股印,常梦到教室成了泳池,同学们在水里听课,老师在讲台上的浴缸里讲课;春秋好像比较短,人都是火爆脾气,从地缘政治的视角看,这里更容易爆发革命。
我们1980年至1984年就读的湖北财经学院,现在已成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老校区,位于武昌蛇山南麓,学校周围人文史迹环绕,东南西北四条路分别是中山路、张之洞路、首义路、武珞路;武珞路再往西就是彭刘杨路;东校墙根儿是千家街;再往外几百米内,还有蛇山、阅马场、红楼、黄鹤楼、户部巷和汉阳门,稍远一点的有昙华林和长江大桥对岸的龟山和古琴台。仅仅从街巷地点的名字看,就很历史。我们却在这里度过了4年16个春夏秋冬48个月1460天。浸淫在这样的氛围里,谈一下中国的近代史,就好像是在说我们自己,非常具有植入感。反之,如果对一百多年来国人遭受的苦难和发生在这里的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以及在那样的背景下,也就是发生在我们周边的情景细节知之甚少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忘记或丢失了自己。
中山路和千家街
我们学校东边是中山路,中间隔着一条很窄的古巷子千家街。
1、中山路
2018年,有好事者统计了一下全国著名的路名,按递增排序是:4149条天津路、4484条南京路、4611条重庆路、5275条中山路、6676条苏州路、7486条成都路、10047条上海路、10166条广州路。其中唯独中山路是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个中缘由有二:一是以人名命名道路桥粱长不了,遵义新老城之间的那座新华桥,以前就叫中正桥,当年老蒋的神话,现在看来就是笑话;二是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明智地决定不再用共产党人的名字为街道桥梁命名。但是,中山路是个例外。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咋一看,跟历史上的“大楚兴,陈胜王”、“石人一只眼,黄河掀起天下反”、“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的改朝换代口号如出一辙,但实际上发生在武汉的这一场变革,却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它给满清的最后一击,也永远结束了中国的所谓封建社会。所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彪炳千古,无论世道怎么变化,中山路也不会被轻易篡改。
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到这条中山路散步,还谈到过孙中山喜欢美女宋庆龄那些事儿,他为此不惜开罪故友,革命党人劝诫时,还闹过情绪说不革命了。当然,绝不能因此就说他革命意志消退,那只是气头上的话。中山先生应该是天下为公革命斗志决绝,执子之手与君为伴义薄情天,兼具了伟人的豪迈和凡人的情怀,这就近于完人了。所以,中山路是一条通往崇高和幸福的康庄大道,全国才5000多条,真就不算多。
我们学校这条中山路旁是武昌火车站。1980年到学校报到,半夜一下火车,被铺满道路两边睡满了人的竹床、行军床的景象吓了一跳,那简直就是天下奇观。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身入他乡之感。
2、千家街
我们学校东墙根儿的千家街,是张之洞于1906年开辟设置的。
贵州出生的张之洞,作为晚清四大臣之一,也是砥砺奉行洋务运动的封疆大吏。在湖北期间,他兴建了粤汉铁路,为便于武昌火车站交通,下令破开武昌城墙一隅,在炮校东大门附近增辟通湘门,开辟新的街市,是为千家街。
千家街原来在武昌古城内侧,北邻大东门,南接起义门,原来全长1100米。建立通湘门后长度减半。现在该街西墙即为我们学校的东墙。
1910年,武昌起义首义三烈士之一的杨洪胜,就在千家街以开杂货铺为名将此作为革命党人的秘密联络机关。
1922年,太虚大师和李隐尘等人在千家街的黎元洪族叔空宅创办武昌佛学院,太虚大师任院长、梁启超任董事长,李隐尘任院护。
1938年,根据老舍回忆,周恩来与久居于千家街的冯玉祥在此会晤。
中山路,千家街,我的大学东墙外的这两条街巷,穿行其间,便穿越于近代史当中。
* *
抗击疫情主题歌曲《武汉!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