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四围之西(上):首义路、彭刘杨路
1980年9月,到了武汉,进了大学,就走进了中国近代史。这方福地,人文四围。
我们1980年至1984年就读的湖北财经学院,现在已成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老校区,位于武昌蛇山南麓,学校周围人文史迹环绕,东南西北四条路分别是中山路、张之洞路、首义路、武珞路;武珞路再往西就是彭刘杨路;东校墙根儿是千家街;再往外几百米内,还有蛇山、阅马场、红楼、黄鹤楼、户部巷和汉阳门,稍远一点的有昙华林和长江大桥对岸的龟山和古琴台。仅仅从街巷地点的名字看,就很历史。我们却在这里度过了4年16个春夏秋冬48个月1460天。浸淫在这样的氛围里,谈一下中国的近代史,就好像是在说我们自己,非常具有植入感。反之,如果对一百多年来国人遭受的苦难和发生在这里的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以及在那样的背景下,也就是发生在我们周边的情景细节知之甚少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忘记或丢失了自己。
自昨天人文四围之东的中山路、千家街之后,今天开始谈谈校园西边的首义路、彭刘杨路、红楼和阅马场上的点将台四个近代史痕迹,分上下两篇。
彭刘杨路、首义路与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将商办股份制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激起民变,四川为甚,9月25日荣县独立,清政府从湖北抽调军力入川镇压。
1911年10月10日白天,革命党人彭楚潘、刘复基、杨洪胜三人就义,革命形势紧张,当夜,趁清军空虚,在武昌工程营的新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是为首义,史称武昌起义。
1948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牺牲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命名了彭刘杨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革命路,1972年恢复彭刘杨路原名。
1952年,为纪念武昌起义,将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紫阳湖东侧的工程营到辛亥革命红楼附近路段,命名为首义路。
从上图看,湖北财经学院与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工程营相邻,1949年陈毅、范文澜将河南宝丰的中原大学搬迁到此,深富革命意味。
1980年代初我们读大学期间,因辛亥三烈士而知道彭刘杨路。
在彭刘杨路这条路上,有武汉第三人民医院,我们班的侯俊兰小妹生病的时候,就在这家医院住院,女生轮流照看,男生轮流探视,对这条路就更加熟悉了。我们有点大毛病也去三医院,那真是一条国家和个人生命攸关的一条路。
2、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至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历时4个月,即为辛亥革命。
也有一种说法,将辛亥革命的时间提前至1905年7月,即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截止时间为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05年同盟会成立。
同盟会16字纲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也就是说,届时大清宣统皇帝还在位,两个月后才被迫发布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大清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
东西与无问西东
写到大学东边和西边的道路,突然想到东西这个方位词,在中国怎么就变成了万事万物的代名词了呢?由此还联想到2018年的电影《无问西东》,据说是为了纪念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的电影。清华大学用庚子赔款创建于1911年,这部电影晚了几年。但是电影中的那些学人舍弃个人幸福和生命救亡图存,与辛亥革命志士同样的可歌可泣。现也作为相关素材编写进图文。
1、东西由来
度娘告诉我,有五行说,有洛阳咸阳商贾说,莫衷一是。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大唐东西市之说。说的是唐朝开通万国,商贾云集,玄歌起舞,华彩升平,在长安设东西两市,东市卖国货,西市卖海货,有“开西门”供丝路商人进出,可以买卖世间万物。现在看来,凡世间万物,只要是个东西,甚至包括人及其价值观和思想,皆可待价而沽。只要是东西,就无问东西。
2019年正好在西安公干,追看了《长安十二时辰》,还上古城走了一圈,也领略了什么是东西。
大唐长安人口逾百万,街道纵11条横14条,有108坊(居民区),CBD有东市和西市,专设“开西门”供西域商贾出入西市。
2、无问西东
在清华大学校庆时,上演了电影《无问西东》,历数中国出自该校的大师学人,再现了他们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令人动容。
无问西东这个词,就出自清华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时至今日,两岸的清华大学血脉一系,校歌依旧。
电影《无问西东》反映了艰难时世的那些人,牺牲了个人幸福甚至生命,就是为了国之不亡。下面是电影《无问西东》7分钟弹幕。
艰难岁月
应运而来
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
* *
电影《无问西东》主题曲(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