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54:我的大学36-校园内外9-人文四围之南:张之洞路

王更生
2021-04-18



人文四围之南:张之洞路


        1980年9月,到了武汉,进了大学,就走进了中国近代史。这方福地,人文四围。

        要谈大学南边这条张之洞路,就得谈张之洞其人,还涉及外来侵略、洋务运动及我们的近邻日本。因篇幅不做展开。

        张之洞这个贵州生人,却在清朝垂危之世,砥砺奋进,参加到了洋务运动中,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外来侵略与被迫开放

1、两次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败下阵来,诱发了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求富、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代表人物有:

       思想界的林则徐和魏源,成果是1842年一本书《海国图志》;

       中央的恭亲王奕訢和文祥,成果是1861年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

       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成果是1861年开始的兴实业、办新式学校、外派留学生。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81025_cdc30d37aebd4ed8bdce8083d6dcb525.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鸦片战争的后果:割地赔款


近邻日本

        隋朝以降,派遣唐使、入宋僧潜心学习借鉴中国文化和技术。

        近代兴兰学和汉学,研究荷兰和中国文化,后兴西学,研究欧美文化和科技,并效法欧美。

        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承认西方强加的不平等条约,通过掠夺中国等来偿还和弥补国亏。

        成功阻止堵截中国发展:1895年通过甲午战争,1937年通过全面侵华战争,这两个时点,正是洋务运动蒸蒸日上和东方巴黎华灯初上之际,最终导致大清和民国政府败亡。

        继续阻止堵截中国发展,这是160年来日本的既定国策,矢志不移。这可能是由日本的地缘政治和工业禀赋决定的。在农耕社会,是小生产自耕农的生产方式,日本具有丰富的水利田产和海产资源,可以形成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田园牧歌般的幸福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高效的社会化大生产,就使得其工业要素自然禀赋捉襟见肘,这一缺陷决定了其扩张的生命攸关的内生动力,突出表现就是侵略,目的是掠夺要素资源。

        进入信息文明后,可能日本的工业恐慌会得到减缓。如果日本的既定国策行不通,最终会与中国和世界和解,共同生存发展。

        我的感觉是,从外貌上看,现在与1895年和1936年很像,就是中国正在振兴,日本却在不爽。

微信图片_20210418093045.png

        日本思想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他看到了甲午战争的胜利,看来是高兴幸福死了,再活几年还会看到日俄战争的结局,上帝没有给其机会。

src=http___img.mitiplus.com_ueditor_net_upload_image_20160525_6359974332999808493011164.jpg&refe.jpg

        日本浮世绘:甲午战争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70904_1a9a6c8e97d04487bc4aca2c04693dad.jpeg&re.jpg

        全面侵华战争时日本战争机器中的时髦女人:派遣来华通讯人员。


张之洞其人

        张之洞1837年生于贵州,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共列为晚清四大名臣,1909年卒于北京,享年73岁。

        据说,张之洞与摄政王载沣就徐世昌的任命发生一次口角,怕因此而“激出变故”,载沣毫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有兵在。”张之洞闻言大惊就得病了,两个多月后死于北京西城区的白米斜街的宅邸,死前载沣心有歉疚,还亲临探视。

        幸好张之洞早辛亥革命两年去世,否则他将面对为之奋斗的大清江山情何以堪。

        张之洞一生所做的事情有三:

        一是修芦汉铁路。

        二是办学校,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以及他创办的学校分化出来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5所大学。

        三是办企业,重工业先后有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轻工业有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在国祚垂危,泱泱中华面临三千年之大变局的时候,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参与到洋务运动,既不偏离中国传统伦理纲常,又辅之以西方科学,给了皇权的面子。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曾说过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晚清四大名臣创办的实业

人物
创办企业
时间
地点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1861
安徽后迁南京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1865
上海
轮船招商局
1872
上海
开平矿务局
1876
河北滦县
机器织布局
1878
上海
电报总局
1880
天津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
兰州织呢局
1878
兰州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
武汉
湖北织布局
1892
武汉


张之洞路

        我们学校一出南门就是张之洞路,这条路西起长江边的临江大道,东至中山路,全长2550米。

        这条路的历史是: 1936年取名张之洞路,1966年为工农路,1972年为紫阳路,2015年改回张之洞路。我们在湖北财经学院读书的1980至1984年,还叫紫阳路,武汉话叫“紫阳漏”。相比较而言,我觉得改回张之洞路更好。

       从方位上看张之洞路,作为一种历史象征,却又十分悲催,上面被中山路、首义路、红楼和点将台这些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遗迹压着,下面拦腰还有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工程营顶着。但是,时间是一个妩媚温暖的女神,崇高美好的人和事,都会得到公正判决,最终相安无事。这方水土,静穆美丽。

        有一次我和班上老大容祝平在一个秋夜散步到这条路上,远远见到紫阳湖上的渔火,一张巨大的渔网正在冉冉升起,又缓缓摆动,清风扑面,我们谈及了个人心中的那点事儿。他给我说起了他美丽的女朋友,在昆明,喜诗文……

微信图片_20210416152046_副本.jpg

        人文四围之南:张之洞路卫星地图

微信图片_20210418144145.jpg微信图片_20210418144132.jpg微信图片_20210418144141.jpg

        张之洞路中部工程营之南的紫阳公园(高燕贞提供)


人事叠加

        我在描述工厂生活中发现信息叠加倍增效应,是将工资、奖金和企业承包和破产这些事情同步描述,就会发现其中一些意想不到的解析力。

        今天谈到张之洞路和他这个人的时候,就在我们学校四周1000米范围内,也同样显示出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压缩时间后,也是一种叠加态,类似于薛定谔的猫。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实然,后者是或然,人类却在追求应然。这是个很有趣的发现,有待于日后展开描述。

       在看到上面这张卫星图的时候,想到的是张之洞与黄兴、黎元洪、清军、新军等一干人及其作为和相关历史事件,就觉得十分有趣,似乎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如果要说得具象一些的话,我想到的是日本电影《望乡》中阿崎婆接客的场景,其中多是不堪,但也有她的爱。问题是,这些场景叠加到一块的话,可能就是人性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的常态。

        人,总是在跟自己作对,从中践行和实现其理想。张之洞努力奋斗去支撑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黄兴他们拼命将其摧毁,其结果是:他们都实现了各自崇高的理想,进而使其生命富有时代价值。

        以1911年清朝玩儿完的时间节点去看看那个时期大清人物的阳寿,也很有趣:                         

林则徐1785-1850                               

魏源    1794-1857

慈禧    1835-1908

奕訢    1833-1898

文祥    1818-1876

曾国藩 1811-1872

李鸿章 1823-1901

左宗棠 1812-1885

张之洞 1837-1909

        在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大清厉害的人都已作古。

        想起这条张之洞路,也就是我们读大学时的紫阳路,便会想起张之洞这个人,在历史危局中,在清朝君主立宪按部就班以及革命党的兴中会和同盟会建立起来之时,以一己之力建起了那条铁路、那些学校和工厂,如今后人得其荫庇,便对张之洞这个人充满敬意。

*                                              *


清朝第三首代国歌《颂龙旗》


阅读14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