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56:我的大学38-校园内外11-人文四围之北(中):蛇山上的烈士祠等

王更生
2021-04-20


人文四围之北(中):蛇山烈士祠等


        1980年9月,到了武汉,进了大学,就走进了中国近代史。这方福地,人文四围。

        毛泽东在1927年填了一首词,叫做《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河之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从这首词可以感触到作者此时的心比较纠结,皆源于当时的国内形势。从压抑起首,进入五字句,情绪就慢慢放开,回复到了他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了。其中“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就是写的武汉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隔长江相望,似有一条锁链拦住了滚滚江流,30年后这里就见了武汉长江大桥,好生气派。

        今天就来谈谈我们上大学时从学生13号楼出北校门过武珞路就上去了的这座蛇山上面的人文景观。

龟蛇锁大江.jpg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几多英雄,那些风流人和事,已随黄鹤去无影,暂留几处郭与阙。

微信图片_20210421084908.jpg


黄鹤楼

        这个古迹,妄想奢言就暴殄天物了,唐朝崔颢的一首七律尽也: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src=http___hbimg.b0.upaiyun.com_529af3f8c2cc274414114940a6a0498ccd6a24069da2-ic7YWs_fw658&refer=http___hbimg.b0.upaiyun.jpg

        1981年重建的黄鹤楼

Image7.jpgImage5.jpg

        1981年重修黄鹤楼,财八零同学参加了奠基劳动。


咫尺三观

        出北校门,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湖北省图书馆、烈士祠和抱冰堂了。这三个地方,除了省图书馆是我们经常登临之处,其余两处因历史原因,我们不甚了了。       

校北门.jpg


1、省图书馆

        我们上大学时的湖北省图书馆,就在北校门外过武珞路左边两百米左右的地方,我们到这里来,主要是看报刊杂志。

        现在这里已经不做图书馆了,另辟有新馆。

        这座老省图书馆,是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兴建的,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对外开放。

        1907年升任军机大臣到北京后,张之洞又与端方等人筹办京师图书馆,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前身。张之洞认为,“图书馆为学术渊薮,京师尤系天下视听,规模必求宏远,搜罗必尽极详,庶足以供多士之研求”,并代为制定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章程。

IMG_20190705_103921.jpg

        湖北省图书馆故馆,那个年代也不富裕,做什么东西有点像西欧,不含糊,比如武汉关和上海外滩那些老建筑,100多年后也不过时,还耐看,拆了都可惜。

        想起来时间真快,我们到湖北省的这座图书馆看杂志读报已经41年了,那时的1980年,离1904年开馆,也就76年,一比也就不算遥远了。由此看来,我们说的那些事儿,很遥远。


2、抱冰堂

        抱冰堂,1907年升任军机大臣到北京后,湖北地方官员筹资为张之洞修建的生祠,就是活人纪念馆,就官场而言,此举有阿谀之气。

        该建筑一直保留至今,说明张之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崇高,据说此君1909年死的时候家里也不富裕,没有先富起来,究其人品和业绩,堪当此誉。由此想到了朱德,他早就富起来了,却要回过头去参加共产党过苦日子,也是心里有物的人。

        此地六七十年代就就开辟为喝茶休闲之地,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总觉得里面的人老气横秋的,很少到这里面去。       

3812b31bb051f81904e0bf38dab44aed2f73e7ff.jpg

        修葺一新的抱冰堂


3、烈士祠

        1980年代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出北校门直行沿石阶上到蛇山半山腰,是一个比较神秘的院子,听说里面有学校的资料室,很少进去,这就是现在的“烈士祠”。那个时候,这里面的中式主体建筑都隔成若干独立空间作居民住宅,旁边还有一些居民平方,后来才拆迁恢复原貌,装修成现今的模样。主体建筑没有变化。

        烈士祠建于抗战最艰难时期的1938年,是专门为武汉保卫战牺牲的将士而建,当时叫“表烈祠”,因为在紫阳湖边上已经有了一座“烈士祠”。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谈紫阳湖边上的“烈士祠”,也有十分厚重的历史价值。

微信图片_20210421130708.png

        紫阳湖“烈士祠”,在明朝时是楚王的祭祀宫殿,清朝也做为祭祀“皇殿”,辛亥革命后,于1911年11月辟为辛亥烈士祭祀地,刚成立的中华民国,1912年10月10日还在此举办了首次建国庆典,1936年改“皇殿”为“辛亥首义烈士祠”,90年代拆除修住宅,2010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拆除住宅,2018年将辛亥英烈纪念场所移至蛇山上的“表烈祠”,与抗战英烈合馆祭祀,统称“烈士祠”,原紫阳湖“烈士祠”仅剩牌坊。

src=http___s10.sinaimg.cn_bmiddle_4bd1997ag74318e8096b9&690&refer=http___s10.sinaimg.jpg

        紫阳湖畔“烈士祠”牌坊

IMG_20190705_103031.jpg

        武珞路边上的“烈士祠”大门

IMG_20190705_103115.jpg

        蛇山半山腰巍峨的“烈士祠”

IMG_20190705_101438.jpg

        孙中山手书

IMG_20190705_102550.jpg

        抗战英烈,牺牲的飞行员及烈士墙

IMG_20190705_101857.jpg

        辛亥首义战争图

IMG_20190705_102312.jpg

        抗战期间武汉会战图

IMG_20190705_101818.jpg

        与“烈士祠”隔武珞路相望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老校区


那些年我们在蛇山

        上大学期间,除了几乎每天晚上沿大东门散步外,去得较多的就是蛇山了。

        到蛇山上去,就与夜间散步不是一批人了,比较多的是与统八零的宋忠明上山英语交谈,还有就是与王永庆谈文学和哲学之类的话题,也常常与其他人到蛇山上去聊天。

        在抱冰堂东边一点的地方,就是我们财院有名的恋爱角。后来那个地方还修了长廊,自此以后,来这里的老人就多了,恋爱角好像就消失了。只是在蛇山顶上的路上常常见到那些小一两届的学生出双入对,有人说晚上就有人在路北边的林子里趴窝。那个时候我只有诗和远方,成天听武昌火车站的轰鸣,耳濡不染。

        我们财八零的同学大都是成群结队上山的,所以就显得很热闹。

微信图片_20210421103814.jpg

        混搭宿舍的女生在蛇山

Image18.jpg

        财八零(1)班同学,看来像小组上山合影     

        有几次,应该是大三了吧,我就邀约班上老大容祝平到蛇山上去给我拍几张照片,照片应该是他自己冲洗的,也没有要钱。

eps1444.jpg

        与老大容祝平在以前的恋爱角附近以及新修的长廊。老大不太讲究穿,除此之外都很讲究,都是些内在的东西,比如说大脑里、心里、嘴里和肠子里,毫不含糊。

eps1509.jpg

        从长廊上山

IMG_20190705_105752.jpg

        好像就是从长廊上山的那条路吧(2019)

eps1428.jpg

        蛇山顶上的那条路

IMG_20190705_100723.jpg

        蛇山山顶现在是这个样子(2019)

eps1605.jpg

        后山传说中那些小鸳鸯趴窝的地方吧

eps1608.jpg

        武昌首义纪念碑

eps1552.jpg

        请老大还拍了一张以湖北剧场和10路电车为背景的留念


        蛇山几十年来变化很大,除了自然环境大大改善外,一些以前不太知道的历史遗迹都光耀面世。总体来看,治与乱相随,拨乱反正俱多,要从内在到外在走向现代,尚需砥砺迈步和坚韧不拔。

        蛇山上,烈士祠、抱冰堂和湖北省图书馆里曾经的那些人,想起来就使人追远和缅怀。


        此图文得到高燕贞同学及其闺蜜孙慧渊女士的帮助,后者曾在蛇山上居住多年。

*                                                          *


1936年武汉拓荒剧团演唱 《五月的鲜花》(音频应该是现在的人唱的)

阅读12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