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四围之东偏北:东湖及九女墩
1980年9月,到了武汉,进了大学,就走进了中国近代史。这方福地,人文四围。
今天谈谈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前往次数比较多的东湖及九女墩,后者是我的图文谈到的唯一一个太平天国历史遗迹。从蛇山脚下大学北门到东湖5公里,到九女墩近10公里。
九女墩
太平天国被镇压下起后,据说最后有九名太平天国女营战士展示殊死搏斗,最后全部遇难,附近百姓私下合葬了她们,这无疑也有张之洞得功劳了。
历史在武汉这个地方冒出了许多漩涡,就近现代史而言,先有清军战胜太平天国,后有国民革命的新军战胜清军,再后来就有了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会战,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上来看,除了日本鬼子外,太平天国、大清帝国、中华民国都呈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不论历史车轮怎样转动,各次社会运动中都有值得记忆的史迹留了下来,虽然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变故,但是,当离世的风潮尘埃落定的时候,作为后之来者,总能见识到一些历史的蛛丝马迹,九女墩便是如此。
上大学的时候,只到过九女墩一次,那个时候要从学校乘坐公交车转来此处,是相当远的了。另一方面,对于太平天国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耳濡目染,所以来此拜谒也是怀古思远。
现在对于太平天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理性的评价。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核心领导层,都是广东广西的客家人,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
我1998年至2000年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去看过福建永定土楼以及广东开平碉楼,对客家人一个共同印象就是中原文化耕读传家传统深厚,特别是女人更加吃苦耐劳,多不让男人干活儿,只叫他们读书闯世界。我们班的黄光、许荣荣同学和孙瑞标校友都是客家人,读书做事都非常认真。
要说说太平天国,我想从洪秀全科举落第的一首诗歌说起:
《定乾坤》
龙潜海角恐惊天,
暂且偷闲跃在渊。
等待风云齐聚会,
飞腾六合定乾坤。
举事前以“潜龙”自诩,就决定了这是一场江山轮流坐的改朝换代的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借基督教自由、平等、博爱,提出了:“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却没有超越2200年前秦末农民起义”苟富贵勿相忘“的语境,这同时也是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的据实反映,但缺乏崇高的理想,一旦权力在手,就坐享江山,腐败奢靡,迷信盛行,《天朝田亩制度》等一系列乌托邦色彩浓重规章难以施行。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女营人数达到10万以上,再加上战事吃紧,执行天朝法令和政策及维护所谓平等的边际成本和实际供给出现巨大失衡时,首先破坏的就是平等:女营中两广女战士和两湖等地女战士的口粮分配量就差别较大,这就放弃了“天下一家,同享太平”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和原则,使天国开始了由内而外败坏。
就这场运动的历史作用来看,客观上助推了汉族士绅在清王朝中的政治地位,其结果是主体汉文化向汉民族回归,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的上位既是证明。
说到九女墩,也涉及到太平天国的女营制度,就是男女分营管理,富清教色彩,夫妻相见都是一件纠结的事情。运动后期则更加荒唐,以官职高低瓜分女营战士。裹挟其中的女性,不论是在自家队伍还是被清军镇压,人格和生命都遭到蹂躏和摧残。
据说,为了平衡几大权力,洪秀全居然封了2700个王。
裹挟在这场运动中的中下层士人、妇女,多为勤劳朴实的劳动者。
被俘的太平军女营战士
艺术化的女战士形象
那些年我们到东湖
总的说来,我们财八零集体活动到东湖的次数比较多。大多数是在东湖边沿看风景,有时候也到了东湖中间的魔山去玩。
后排左起:周成跃、李桂春、陈可欣、沈万春、孙振华、黄光、容祝平
前排左起:李孔、许荣荣、杨叶‘王更生
王更生、杨萍、李俊芸、乜宝玲、贺芹、姜鑫
王更生、黄光、周成跃、容祝平
王更生、姜鑫、贺芹、李俊芸
东湖泛舟
在湖心亭:王更生、姜鑫、周成跃
像斗地主
可能是出错牌了
人总是向往诗和远方,诗就是诗情画意,远方就是风光无限。在那无线的风光里,那些历史遗迹,无疑是我们人的写照。但愿其中的悲哀和痛苦,能够对后之来者有一点启示。
* *
Rod Stewart演唱《Sailing(远航)》电影《哥伦布传》主题曲
1988年我住海淀区三义庙的时候,经常到隔壁刘定发同事家听磁带放这首歌,那种苍凉和坚韧常常催人泪下。该片是反映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在那之前60多年,我们明朝的郑和率领250艘海船20000余人到海上转悠了七趟,无果而终。哥伦布带着3艘船,180余名冒险家、海盗和精神错乱者,一趟就发现美洲新大陆。这就是不同文明的差异,那就是内陆农耕文明与海洋商业文明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