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60:我的大学42-校园内外15-人文四围之西北:武汉关和武汉的街头博物馆
根据1858年《天津条约》,武汉于1861年开埠,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于是就有了江汉海关,简称江汉关。我们上大学的八十年代初,常常称之为武汉关。
1862年的英商怡和洋行和德商礼和、美最时洋行,1864年的英国麦加利银行和1868年的英国汇丰银行都落脚武汉。到1911年,汉口外国公司达到125家2862人,其中英国53家743人,德国28家265人,法国9家89人,日本8家1 227人,美国8家106人,俄国7家129人,意大利5家61人,比利时4家37人。
文明的冲突和契合,总是伴随着中国人的屈辱进化而来。
武汉关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只知道汉口那一条临江的西洋建筑有点像照片里的上海外滩,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座大钟楼,那就是武汉关。其实我们那个时候说的武汉关,就是江汉关钟楼所在的那一条西洋意味浓厚的江边公路。从学校出发,走水路从武昌的汉阳门边上的码头坐轮渡最方便,可以直接到武汉关江边,偶尔也尝试过乘公共汽车绕到这里来。
那个年代,可能照相精贵,我们财八零82个善男信女也没有在这里留下一张照片做纪念。今天就只有从网络上面选择一些照片介绍一下武汉关,以及现在兴起的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和江汉路的古典建筑打卡地了。
1、武汉关
武汉关亦即江汉关,典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产物,与上海的外滩一脉相承。
为了说清楚武汉关的历史渊源,就得提一下它同上海外滩钟楼与其源头英国伦敦的大本钟塔的关系了。
先来听听这三坐钟楼的乐音和钟声;
江汉关钟楼
江汉关钟声
上海外滩钟楼
上海外滩钟声
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宫和大本钟
大本钟声
声音与影像是直接入心入脑的,任何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它们的风气相通。
是的,它们奏响的是同一首乐曲,名叫《威斯敏斯特钟声》,最早由1858年建成的英国伦敦的大本钟敲响,该钟塔下方就是英国威斯敏斯特宫。
上海外滩钟楼于1927年建成,武汉江汉关钟楼于1924年建成,都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希腊元素的建筑风格,并参照了曾经的日不没帝国钟楼的建筑形式。在钟塔落成的时候,上海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武汉为东方芝加哥,足见当年的西风盛行。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崛起的以深圳为核心的一系列新兴城市,已经不再需要借用外国某一座城市的盛名来烘托自身的成功了。
从这三座著名的钟塔现在传出来的声音,已经严重失准,只有上海外滩1928年至1966年期间的钟声是悦耳的乐音了,我们从中听到了大英帝国昔日的恢宏和如今的落寞,也听到了一个重新崛起的大国的悲怆与自信。
2、城市CBD兼大都市休闲广场:江汉大道
江汉大道,就是武汉关所在的那一条宽阔的江边大道。在这条路上,有一条垂直于长江的步行街,以及一条长十余公里的沿江大道,是武汉融欧风和现代大都市气质于一体的现代化CBD和休闲打卡地。
江汉大道长江边的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108个演员用108分钟,会将你带回到上世纪20-30年代的武汉这座东方芝加哥,演员就在你的身边摩肩接踵唉声叹气,是一种沉浸式的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旧时场景,那是一种深深的柔肠寸断的蓝调情结。
3、街头博物馆:黎黄陂路
黎黄陂路是汉口江岸区的一条604米长的街道,1925年得名于武昌首义元勋黎元洪,他是湖北黄陂人。
黎黄陂路所在区域1897年划入汉口俄租界地界内,1925年以前原名阿列色耶夫街和夷玛街,从沿江大道(原河街)到中山大道(原亚历山大街)之间。这条听起来忒土的路名,却是一条海派风气浓郁的打卡地。华灯初上,从那些老旧西洋式建筑的咖啡馆、啤酒屋进进出出的独生子女,可以见到与我们当年完全不同的芬芳气息,与这条欧风徐来的老街相得益彰。
我们上大学时的武汉关,和现在的江汉大道,以及这些地标四近的步行街、沿江大道和黎黄陂路,似不可同日而语的,却又水乳交融。时间和空间都将昔日的江风和热浪,以及当下的都市气息揉碎中和,总使我们穿越在那年那月与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