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校园:人文四围之乘着歌声的翅膀
昨天,在大学同学微信群《永远的财八零》里看到了佳扬推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原大学)校史片《中原大学为党而生》(上集),当时就说了要放到咱们班的同学回忆图文中去。今天就将该片全集下载转码成流媒体格式上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原大学)校史片
这部校史片展示了我们的大学自1948年创办以来的红色基因,她的历史也包含了我们生命时空的大背景。今结合我们大学阶段回忆图文中涉及老校区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原来武昌蛇山南麓校园的空间范围里,把时间延展至洋务运动以后的中国近代史,从中能够看到一种历史的和人文的血脉传承。
从内容上,选择了1981年4月的《中国青年报》刊登我们班庆祝我国运动健儿囊括第36届世乒赛全部冠军和贺信、杰出女校友郑小瑛的音乐之旅和大学校园四围的人文历史景观,分“梦寻40年“、”乘着歌声的翅膀“和”人文四围“三个主题,来陈述我们对过往岁月的礼敬。
梦寻40年
2021年6月8日上午,与大学同学杨萍到国家图书馆查寻1981年4月的《中国青年报》,那上面刊登了一则我们班的贺信,庆祝我国运动健儿囊括第36届世乒赛全部冠军。这是我们第二次为此来到国家图书馆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在总馆北区自助秒办读者卡,上四楼的中文报刊阅览区,预约了1981年上半年的纸质《中国青年报》,半小时就拿到一厚本报纸合订本,两分钟之内就找到了由我们班中老大容祝平拟就的1981年4月28日封面左下角的那段激昂文字:
“湖北财经学院,财政八O级二班全体同学来电:喜悉乒乓健儿创建奇勋,大振国威,大长民志。我们喜泪沾襟,狂欢不息。高呼:美哉,乒坛的猛士!壮哉,伟大的民族。新一代的大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甘苦。我们将为振兴中华竭尽必生之力。”
终于找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中国青年报》头版(杨萍同学按着报纸)
我们班在1981年4月28日《中国青年报》头版的位置
乘着歌声的翅膀:
老校友郑小瑛先生与学校一起走
老校友郑小瑛先生最动人的场面,就是改革开放之初,执棒指挥《长江之歌》。当时那样的风派和气势震撼了我,后来还在厦门鼓浪屿上的小径见过两次,还听了她的鹭岛音乐会。
唯一的巾帼英雄老校友郑小瑛先生
1949年,郑小瑛从金陵大学到开封河南大学院内的中原大学与战友合影。详见《从十七八岁到七老八十--郑小瑛同中原大学文工团战友的神情》
1948年,国民党大厦将倾,刘邓中原解放军所在的鲁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与国民党争夺城市呈拉锯战。这个时候位于河南开封的河南大学师生思想就发生变化,分成了左右两翼。
1948年6月22日开封第一次解放;6月24日,79名院系负责人和教授离开河南大学,29日抵达中原局所在地平顶山市下辖的宝丰县;7月9日,287名学生也抵达,开始筹建新的河南大学。
河南宝丰原中原大学校址
1948年组建中共中央中原局,邓小平任第一书记,陈毅任第二书记,陈毅将新的河南大学改称中原大学;7月10日,中原大学组建筹委会,陈毅任主任,8月1日,学校成立,范文澜任校长;8月7日正式上课。课程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纲》、《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新民主主义的基本政策》、《青年修养》等,学习时间为4至6个月,先后招收学员2194名,编为17个大队。
建校文档
1948年11月,中原大学迁到开封的河南大学内办学,1949年迁武汉,既可以说是从开封来,也可以说从宝丰来,源头还是宝丰。
女指挥家郑小瑛先生回忆指挥生涯
人文四围:湖北财经学院老校园记事
1980年9月,我们到了武汉,进了大学,就走进了中国近代史。这方福地,人文四围。
度娘武汉三镇地图
我们1980年至1984年就读的湖北财经学院,现在已成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老校区,位于武昌蛇山南麓,学校周围人文史迹环绕,东南西北四条路分别是中山路、张之洞路、首义路、武珞路;武珞路再往西就是彭刘杨路;东校墙根儿是千家街;再往外几百米内,还有蛇山、阅马场、红楼、黄鹤楼、户部巷和汉阳门,稍远一点的有昙华林和长江大桥对岸的龟山和古琴台。仅仅从街巷地点的名字看,就很历史。我们却在这里度过了4年16个春夏秋冬48个月1460天。浸淫在这样的氛围里,谈一下中国的近代史,就好像是在说我们自己,非常具有植入感。反之,如果对一百多年来国人遭受的苦难和发生在这里的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以及在那样的背景下,也就是发生在我们周边的情景细节知之甚少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忘记或丢失了自己。
1、中山路:校园之东,中间隔着一条很窄的古巷子千家街
2018年,有好事者统计了一下全国著名的路名,中山路有5275条。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咋一看,跟历史上的“大楚兴,陈胜王”、“石人一只眼,黄河掀起天下反”、“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的改朝换代口号如出一辙,但实际上发生在武汉的这一场变革,却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它给满清的最后一击,也永远结束了中国的所谓封建社会。所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彪炳千古,无论世道怎么变化,中山路也不会被轻易篡改。
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到这条中山路散步。
我们学校这条中山路旁是武昌火车站。1980年到学校报到,半夜一下火车,被铺满道路两边睡满了人的竹床、行军床的景象吓了一跳,那简直就是天下奇观。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身入他乡之感。
2、千家街:校园东墙
我们学校东墙根儿的千家街,是张之洞于1906年开辟设置的。
贵州出生的张之洞,作为晚清四大臣之一,也是砥砺奉行洋务运动的封疆大吏。在湖北期间,他兴建了粤汉铁路,为便于武昌火车站交通,下令破开武昌城墙一隅,在炮校东大门附近增辟通湘门,开辟新的街市,是为千家街。
千家街原来在武昌古城内侧,北邻大东门,南接起义门,原来全长1100米。建立通湘门后长度减半。现在该街西墙即为我们学校的东墙。1910年,武昌起义首义三烈士之一的杨洪胜,就在千家街以开杂货铺为名将此作为革命党人的秘密联络机关;1922年,太虚大师和李隐尘等人在千家街的黎元洪族叔空宅创办武昌佛学院,太虚大师任院长、梁启超任董事长,李隐尘任院护。1938年,根据老舍回忆,周恩来与久居于千家街的冯玉祥在此会晤。
3、首义路:校园之西,武昌起义揭开序幕的地方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将商办股份制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激起民变,四川为甚,9月25日荣县独立,清政府从湖北抽调军力入川镇压;1911年10月10日白天,革命党人彭楚潘、刘复基、杨洪胜三人就义,革命形势紧张,当夜,趁清军空虚,在武昌工程营的新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是为首义,史称武昌起义;1948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牺牲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命名了彭刘杨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革命路,1972年恢复彭刘杨路原名;1952年,为纪念武昌起义,将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紫阳湖东侧的工程营到辛亥革命红楼附近路段,命名为首义路。
工程营的位置
湖北财经学院与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工程营相邻,1949年陈毅、范文澜将河南宝丰的中原大学搬迁到此,深富革命意味。
4、彭刘杨路:首义路北往西
1980年代初我们读大学期间,因辛亥三烈士而知道彭刘杨路。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发生于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至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历时4个月,即为辛亥革命。
也有一种说法,将辛亥革命的时间提前至1905年7月,即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截止时间为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05年同盟会成立
同盟会16字纲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也就是说,届时大清宣统皇帝还在位,两个月后才被迫发布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大清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
5、红楼:校园西北
大清立宪改革与革命赛跑和红楼那些事儿: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成立推翻清朝的同盟会,1906年大清颁布《宣示预备立宪谕》;1907年清朝设立准议会的京政院,1909年湖北咨议局开始工作,全省选举议员80人,1910年根据日本大藏省作图建成谘议局。一年以后,却被用作鄂军都督府,也就是敢为人先的武昌起义成功后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总部机关,是辛亥革命首义指挥机关,以此点燃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燎原烽火。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在红楼交挂"铁血十八星旗",底为红色,象征铁血精神,十八颗星为十八个行省,以此代表全国。
1982年在红楼外的照片,也是我的第一张彩照
6、阅马场:校园之西北
阅马场位于蛇山南麓,离湖北财经学院北门800米。据考证,这里原来是楚王府,明代成为练兵演武校场。
阅马场背面是红楼,中间有孙中山塑像,南边有黄兴点将台。
110年前的那场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便从这里发端。
1980年代姜鑫同学在阅马场留影
7、张之洞路:校园之南
张之洞其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1837年生于贵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共列为晚清四大名臣,1909年卒于北京,享年73岁。据说,张之洞与摄政王载沣就徐世昌的任命发生一次口角,怕因此而“激出变故”,载沣毫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有兵在。”张之洞闻言大惊就得病了,两个多月后死于北京西城区的白米斜街的宅邸,死前载沣心有歉疚,还亲临探视。幸好张之洞早辛亥革命两年去世,否则他将面对为之奋斗的大清江山情何以堪。张之洞一生所做的事情有三:
一是修芦汉铁路。
二是办学校,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以及他创办的学校分化出来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5所大学。
三是办企业,重工业先后有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轻工业有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在国祚垂危,泱泱中华面临三千年之大变局的时候,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参与到洋务运动,既不偏离中国传统伦理纲常,又辅之以西方科学,给了皇权的面子。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曾说过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我们学校一出南门就是张之洞路,这条路西起长江边的临江大道,东至中山路,全长2550米。
张之洞路上的紫阳湖公园(高燕贞同学摄)
这条路的历史是: 1936年取名张之洞路,1966年为工农路,1972年为紫阳路,2015年改回张之洞路。我们在湖北财经学院读书的1980至1984年,还叫紫阳路,武汉话叫“紫阳漏”。相比较而言,我觉得改回张之洞路更好。
从方位上看张之洞路,作为一种历史象征,却又十分悲催,上面被中山路、首义路、红楼和点将台这些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遗迹压着,下面拦腰还有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工程营顶着。但是,时间是一个妩媚温暖的女神,崇高美好的人和事,都会得到公正判决,最终相安无事。这方水土,静穆美丽。
有一次我和班上老大容祝平在一个秋夜散步到这条路上,远远见到紫阳湖上的渔火,一张巨大的渔网正在冉冉升起,又缓缓摆动,清风扑面,我们谈及了个人心中的那点事儿。他给我说起了他美丽的女朋友,在昆明,喜诗文……
8、烈士祠:校园之北,蛇山南麓
1980年代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出北校门直行沿石阶上到蛇山半山腰,是一个比较神秘的院子,听说里面有学校的资料室,很少进去,这就是现在的“烈士祠”。那个时候,这里面的中式主体建筑都隔成若干独立空间作居民住宅,旁边还有一些居民平方,后来才拆迁恢复原貌,装修成现今的模样。主体建筑没有变化。
烈士祠建于抗战最艰难时期的1938年,是专门为武汉保卫战牺牲的将士而建,当时叫“表烈祠”,因为在紫阳湖边上已经有了一座“烈士祠”。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谈紫阳湖边上的“烈士祠”,也有十分厚重的历史价值。
紫阳湖“烈士祠”,在明朝时是楚王的祭祀宫殿,清朝也做为祭祀“皇殿”,辛亥革命后,于1911年11月辟为辛亥烈士祭祀地,刚成立的中华民国,1912年10月10日还在此举办了首次建国庆典,1936年改“皇殿”为“辛亥首义烈士祠”,90年代拆除修住宅,2010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拆除住宅,2018年将辛亥英烈纪念场所移至蛇山上的“表烈祠”,与抗战英烈合馆祭祀,统称“烈士祠”,原紫阳湖“烈士祠”仅剩牌坊。
紫阳湖畔“烈士祠”牌坊
武珞路边上的“烈士祠”大门
蛇山半山腰巍峨的“烈士祠”
孙中山手书
抗战英烈,牺牲的飞行员及烈士墙
辛亥首义战争图
抗战期间武汉会战图
9、岳飞亭:校园西北方800米
蛇山顶上那条步道的中部,有岳飞亭。先来领略一下岳飞1134年至1140年,以鄂州(武昌)作为抗金大本营屯兵7年,其间面对长江的心情如词云: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蛇山以前叫黄鹤山,后来的楼阁因山就叫黄鹤楼了。
蛇山顶上步道中间的岳飞亭,全称叫“岳武穆遗像亭”,建于1937年7月七七卢沟桥事件当月,是将岳飞庙废墟中的《岳武穆王遗像》碑移到蛇山现址,上面建起了这座岳飞亭,亭柱对联由同盟会会员,湖北人孔庚拟文并书写。上联是: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下联是: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
原岳飞庙废墟中移过来的《岳武穆王遗像》碑及四字赞,是1582年明万历年间云南人张翼先纂写勒石,全文是:於赫维王,英风万古。穆穆其文,桓桓其武。壮志吞胡,精忠报主。肃瞻遗像,如熊如虎。浩气堂堂,八方按堵。翊我邦家,有秩斯祜。该石碑文革期间损毁,1981年照原样复刻树立。
1983年摄于岳飞亭(容祝平摄)
岳飞亭现状
1980年一走进我们的大学校园,不经意间,就融进了大历史的长河中去了,在这人文四围之地,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往来。
* *
纪念邓小平诞辰117周年
题写“中南财经大学”校名
王二妮演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献给小平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河,古代四大文明的有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恒河、黄河,近现代也有莱茵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都孕育了截然不同的文明,其水也滔滔,其歌也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