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67中央机关57苏州街税务总局25一九八八3这一年还来了黄幼琼、郭蕴芳和张宝云

王更生
2021-11-24


公务员67中央机关57苏州街税务总局25一九八八3这一年还来了黄幼琼、郭蕴芳和张宝云


        1988年这一年,除了姜莉之外,我们税务总局几个涉外部门,还来了黄幼琼、郭蕴芳和张宝云。


黄幼琼

        黄幼琼到税务总局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刚开始是分配在协定处工作,198811月税务总局组建涉外税务司并成立征管处的时候,老黄就到我们征管处来工作了,处长是苏晓鲁,副处长李晖,组员还有刘定发、宁常青和我,再后来又来了夏霖、刘晓鹃和袁仁健。老黄在调到税务总局来之前,是一个国防企业的会计,后来才知道她还是我们湖北财经学院的校友,比同样是校友的时任税务总局征管司副司长赵家华晚几届。

黄幼琼.jpg

        1990年春节前夕与黄幼琼。那个时候,税务总局每年的春节和国庆都会加餐,就是在伙食中增加许多菜品,往往是各司以处为单位聚餐,司长到各处团拜,局领导也会来各司慰问。那年头,虽然物资商品还是很短缺,但机关干部的心情还是比较宽慰。业余的时候各遂其志趣,司里面主要是牌局,往往有两波人,嬉笑热闹;我不打牌,就看看书,有时候当朗读者,更多的时候听音乐。那个年代我居然蓄长发,随身揣一本32开《世界名歌200首》。

ABUIABACGAAg_aTZhgYoxp_0swcwoAY4mQQ.jpg

        1990年春节前聚餐的情形,左图左起是王裕康、王选汇、黄幼琼、苏晓鲁、卢云;右图是赵申年和苏晓鲁斗啤酒。


        198912月,为配合苏晓鲁处长的工作,我经过一段时间与老黄谈心,没想到一个50多岁的老大姐在我面前流泪,终于做通了她的工作,促成了她到北京市税务局外税分局开展常驻代表机构税收管理事项的调研,并完成了调查报告。后来我与苏处长在对该调查报告的评价上发生严重分歧,我认为一个56岁的老同志,能够在冰天雪地搭乘公共汽车开展为期两周的调研活动,本身已经难能可贵。就调查报告的内容来看,对于从来未从事过此项工作的一个老同志而言,在体例结构和文字表述上存在诸多可改进和完善之处,但许多内容作为第一手原始资料,定有价值。为此,我与苏晓鲁处长发生严重的争端。最后导致我直接向苏晓鲁处长和涉外税务司提交了一份《反对官僚主义》的报告。现在翻开这份给领导提意见的报告,看到了我们年轻的时候还是血气方刚,富有书生意气,像在编小说,十分有趣。

        自从我给处长提出书面意见后,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端。他是1946年生人,我1958年出生,咱们都属狗。那一段时间,在北京宣武区枣林前街68号税务总局办公楼5层西头,一头大狗和一头小狗便撕咬不断。19903月,我参加了税务总局首次反避税调查工作之后,就调整从事情报交换工作去了。这也促成了我在1991年通过日本税务当局之间的情报交换,查征中国XX进出口总公司偷漏税款2,700万元这个当年大案。

        见我们争端不断,郝昭成副司长叫我换一个处工作,当时因读书和听音乐比较要好的总局税改司的许善达也建议我到他们司的法规处去工作算了,当时年轻人气盛,声称不会为了一个处长的不满意而另寻高就。后来郝昭成升任涉外税务司司长以后,司里决定,就于1992年调我到国际税收协定处工作了,与魏志梅、毛晓红一个办公室。正是在那一年,小魏介绍我认识了四川省成都市税务局喜欢写诗的吴烈兄弟,几十年来他常不被理解,但一直在写,还获过国家级大奖,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来领过奖。

现在想起来,当年的我们虽然势单力薄,单上能够为一个更加羸弱的老年人挡枪,就会给自己点赞。

eps603.jpg

        与四川成都税务局的吴烈合影,左为吴烈,这是在宣武区枣林前街68号国家税务局涉外税务司协定处办公室。

        我和苏晓鲁90年代是邻居,都住太平桥23栋塔楼,他住1502,我住1503,我们这两条狗撕咬得最凶的时候也没有殃及家人。他家的独子苏文当时正在读小学,几乎是每天放学回来就敲我家门,开门后直奔厅里的电视机前。我就纳闷了,爹妈任何一个站出来都可以滔滔不绝唱一台有理闯遍天下的大戏,轮到儿子却沉默寡语。类似的爹妈的基因没有传给下一代的,在我们涉外税务,看来还不是少数。

        老黄的爱人老张是从事军事工业材料研究的专家,上世纪90年代,我有时候就去他家与他聊聊咱们国家军事工业中一些先进材料和技术方面的事情;老黄有一对儿女,儿子是老大,年龄与我差不多,音乐发烧友,还自己动手做音箱,更多的时候是去与他聊音响器材和欣赏音乐。老黄因病于2006年去世。

微信图片_20211125112003.jpg

        2021年初,在玉渊潭公园与苏晓鲁夫妇巧遇,心想当初可能会踹他到玉渊潭西湖去洗个澡。谈及我写的狗咬狗的战争,双方哈哈一笑,苏夫人老张说看我的东西蛮有意思的。谈及我在机关的为人,她说我不是那种有心机的人。

        就我当时的想法而言,我是想主持正义,不让受苦受屈在我的身边发生。当时已经看到,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能对耳目所及产生我们的影响。

        就苏晓鲁这个人而言,即使是调到财政部税务总局对外税政处来之前,也已经在交通部公路局从事了10多年的会计工作(据苏讲,因为培养他的党支部书记犯了作风问题才促使他离开交通部),到税务总局后勤于钻研,业精于勤。这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认为他遭到不公正对待,帮他说话的原因。苏晓鲁在税收反避税和情报交换工作中,力争经费支持,凭一己之力硬是把反避税支撑起来了,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相比而言,我们之间的个人恩怨和厉害得失就不足挂齿了。

        他在涉外税收和国际税收早期工作方面,已然是资料库似的人物,涉及到刘晓庆、毛阿敏偷税案等等的许多细节,他都会讲的栩栩如生。我已告知他税收访谈的事,他说等疫情过后随时欢迎。


郭蕴芳

        郭蕴芳是198899日从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我们税务总局对外税政处的,跟我在一个工作摊儿。这个工作小组先是由庞仁廉牵头,负责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及老市区的税收工作,后来由苏晓鲁牵头,负责总体涉外税收政策和分散零散税源的管理,同样是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毕业的乌丹东来了以后,我们这个工作小组就十分热闹了,因为这个微小的江湖已然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

郭蕴芳.jpg

郭蕴芳


        小郭刚来税务总局那一阵子,我常带她到北京市税务局外税分局开展调研。我们常常谈及涉外税收部门的事情,我告诉她,我们涉外税务部门的几个处室,人员结构比较复杂,有国民党留用人员,有解放后东北大区、华北大区税务工作者,还有70年代从工厂调来的工人,有工农兵学员,还有文革后参加高考上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大家看问题的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异。她说,她来的时候就听说这个部门的风气不好。我说别想那么多,自己做的正就行了,别参与党同伐异就好。

        有一次我带郭蕴芳去北京外税分局常驻代表机构所调研,那个所的王常祚、苗志诚等比我们年龄稍长的一干年轻人,非常乐意我们去开展调研工作。我们一去,他们就乐开花了,可以陪我们公费吃一次馆子。那个年头,上馆子吃饭,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十分清晰的记得,王常作是个太风趣的人了,有一次幽默地告诉我:哥哥,你可要常来呀,最好是一个月来两次,给我们加点油水吧,再不来我们的肠子都要断了。我觉得北京市外事分局的年轻人多,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谈的都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吃喝玩乐的事儿那时分局办公室副主任就是杜大姐,见面都笑容可掬,听说我们去了以后的吃饭报销,她都会高抬贵手。后来,杜桂到北京开发区当国税局长,对我司去该局挂职锻炼的贺连堂兄弟照顾有加。在退休去四大会计公司工作以后,正值我当国际税务综合处处长,每次带香港人来,我都会积极安排司领导见面。

ABUIABACGAAgsuKfhgYohti9yQMw0A84_Ak.jpg

        杜桂屏(后排右四)也算是涉外税收的元老级人物了,她1980年就参加了号称涉外税收黄埔的财政部大连外语学院英语班学习,这个班上的黄炎光、赵申年、王小平、朱明明、毛景苌等同学,要么事业有成,要么婚恋斐然,都是一些很有故事的人了。


        郭蕴芳的知识结构十分优异,本科上的是天津南开大学,研究生上的是财政部科研所,还到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读了一个研究生。我感觉到,她工作的独立性非常强,对税收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好像这反而不容易入领导的法眼。我记得她是我们司最早使用四通打印机的,常常听她把到死系统dos)挂在嘴边。在郭蕴芳离开税务总局前,我请她到我在北京海淀区羊坊店西路5号税务总局905办公室坐坐,明显感觉到了她的失落和不得志,我一方面宽慰她,另一方面还是老生常谈,建议她有机会还是为国家干点事儿,告诉她,她的能力是很强的。再后来,我们就听说她在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干的相当不错。

eps2425.jpg

        2002年,我们在美国凤凰城的税务局长培训班相遇,她那时已经是德勤会计公司高级职员,能够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当时我问刚来不久的英语博士黄素华,郭蕴芳的英语怎么样?他说太厉害了,总局怎么就留不住这样的人?其实,每一个年轻人从大学校园进入机关就进入了社会,都有一个人生的蜕变期,有些人挺了过来,有些人另寻高就,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够发光。


张宝云

        张宝云是1988年来到税务总局涉外税务部门的国际税收协定处的,同年年底,税务总局成立涉外税务司后,就到税务总局税改司去工作了,当时是许善达任该司的司长。

        张宝云是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本科毕业以后,继续在该校攻读国际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向来对北京大学刮目相看,都是因为那里曾经是兼容并包的新思想策源地,在中国近代史中哟一席之地。由此爱屋及乌,凡北京大学来的毕业生和老师,我都会另眼相看。

张宝云.jpg

张宝云北大研究生毕业后的倩影


        我与张宝云在工作上的交集不多,但是从与的交流中,感觉得到她的睿智。就我所知,来我司工作的北京大学毕业生有四人,先后是方凡、张宝云、丁爱慧和周怀世,四人性格然分成三类:方凡质朴敦厚,清净沉着;张宝云和丁爱慧灵动睿智,表达伶俐;周怀世执拗多思,只要是被他盯上的事情,不管是税收业务还是斗地主,他都会死咬住不放,他的故事将会专题详说。

src=http___img.mp.itc.cn_upload_20160822_c952cf7b348341a18afac891b1f2daa9_th.jpg&refer=http___img.mp.itc.jpg

        曾经在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云集了中国近代史的一大批人物,各色人等,甚至不可以用相同和近似标准去评判他们的人品和人格,却共同鼓吹出了一种脱胎于旧社会没落苍凉惨景的欣欣向荣的青春气蕴。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锻炼出各色质;机关是社会这个大熔炉的一小部分,极富专业特质。几十年下来,总体而言,凡经过权力的加持,人性中的底色会被放大再现;待离开权力以后,人们又总是暖意洋洋。

阅读46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