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81星洲记事8新加坡人及其政治精英
我们税务系统一行十人1988年12月3日到新加坡学习半年,已经时过境迁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税务署执行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模式早已面目全非,就连税务署的办公场所都不在原来那栋Fullerton Building了,所以许多美好的场景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只有共同记忆的人才能够产生一点点共鸣。但是,关于新加坡人,以及与新加坡人有关的事情,好像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比如说,昨天我的夫人在小区小卖部遇到几个人,又由这几个人的事情引申到与新加坡密切相关的人身上去了,这是生活中的一种美好际遇。
引子:六个老人
昨天夫人在小区的小卖部见到了三个老人,他们是范巍、陈君秀和程法光的夫人。
范巍在1996年至1998年间,是我们国际税务管理司第五任司长,现在已经78岁了,每次见到都神采奕奕,按她自己的说法,身体已经很不舒服了,人就是好个面儿,出门在外就得挺着。我们见面的时候,她也经常谈到,年轻的时候在四川的兵工厂里面工作,拖儿带崽的(双胞胎),动不动加加班加点,年轻身体好就感觉不到冷,摸了冷水,烙下一身毛病。
陈君秀老人今年已经96岁了,他告诉我夫人,新冠肺炎之前我都会去看他。他是我十分尊敬的老人,也是当年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期间,张志勇、贺连堂他们的处长。我还记得1984年底他给我吃了一包泡面,他曾经也是我们司的元老,我专门写了一篇关于他的回忆图文。(关于陈君秀老人的图文)
程法光夫人认识我的夫人,是因为以前在地下超市买菜的时候,因为她腿脚不好,夫人经常帮她搭把手。昨天夫人送她到家门口,她非常热情地邀请夫人到家里坐坐。程法光也在家,他以前是税务总局的副局长,今年82岁了,跟我岳父类似耳背,我夫人给他介绍了我岳父的经验,贵的助听器不一定管用,从网上买一个便宜的没准更好使。程法光喜欢书法,满屋子都贴满了他写的字,他也是1996年到我们司来宣布范巍来当司长的局领导,就在羊坊店西路5号903会议室内,我还记得他叫大家要搞好团结,说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团结,一盘散沙,他还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战士冲锋的时候都不敢全力以赴,都是侧着身前进的,生怕背后自己人一不小心就给自己来一下子,太深刻入骨髓了。程夫人就给我夫人讲他们年轻的时候,自己带孩子,在宁夏过日子的艰辛。
陈君秀、范巍、程法光、岳父几个老人
昨天夫人还谈到岳父这几天非常高兴,是因为前几天莫阿姨给他拿了一些止咳嗽的药,近几年的咳嗽居然被止住了。岳父和莫阿姨都是1929年生人,现在已经过了92岁生日。岳父解放前一直在革命队伍中工作,虽然未经枪林弹雨,却也是九死一生。他是在华北解放军那边做军火的,主要是调配炼制炸药,按照他的说法,能够活过来都是命好。离休后,除了钓鱼,又追上了手机通俗小说,比如《董事长的贴身女保镖》之类的,有7000多集,他已经快看完了,每天花在看手机小说上的时间在7小时以上。莫阿姨是岳父的老邻居,身体也还行,只是每天走路不像岳父七八千步那么多。
以上就是昨天我夫人谈起的6位老人,他们都是时间的朋友,他们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今天这篇谈新加坡人的回忆图文,就着重讲讲莫阿姨的故事。她是解放后于50年代回到祖国的怀抱从事建设的新加坡华侨,按照国家的规定,莫阿姨除了享受老干部应有的待遇之外,作为归国从事建设者,每个月还有3000元的补贴。
莫阿姨的新加坡亲戚们
1988年底,莫阿姨听说我要到新加坡学习,就请我给她在新加坡的亲戚捎了一封信和一小包东西。我是到了新加坡几天后才与他们联系上了的。来接我的是一位与莫阿姨的年龄相当的男性长辈,他住在一座很好的房子里面,陈设都是中国传统式的。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们在新加坡的物质生活条件都非常优越,但在精神方面有一点不太如意,从他家播放的磁带可以听得出,是他们自己演唱的岳飞的《满江红》,沉郁而悲壮。这个场景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深深的刺痛着我的敏感神经,使我意识到,即使都是新加坡人,也因接受的文化熏陶不一样,也具有完全不同的集体人格和对世事的感受。像莫阿姨的这些同龄亲戚们,他们肯定不是属香蕉的,更不属十二星座,还是说十二生肖。
岳飞《满江红》
在新加坡还有一类华人,既不属西方文化,也不属东方文化,仅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老牛车水人,以勤劳活命,以善良交集生命中每一个过客,有西化的华人,也有东方传统的华人,还有印度人和马来人,他们都把握着人生中一种朴实的缘分。
新加坡传统华人
新加坡牛车水及里面的华人
新加坡人组成的和谐社会
新加坡人,按族属可分为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等。在这三大种族各自的内部,还可以用来源和信仰继续细分。
华人主要来自海南岛和福建沿海,主要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下南洋外逃避难的渔民,也有半殖民地时期从该两地卖到南洋来的猪仔,厦门的鼓浪屿上就保留了当年洋人倒卖猪仔的场所。但也有一些生活优渥的富裕之家到南洋闯世界的,这一类人往往都是来自广东的具有耕读立家传统的商贾人家,李光耀的祖上就是来自于广东梅州的客家人。最后一批华人,从祖上开始就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崇尚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新加坡立国之后,就形成了新加坡的精英主体。在新加坡华人的从业范围主要是从政,金融,经商。
新加坡的印度人主要分印度教和锡克教两大类,特别是这里的锡克人,盘头、络腮胡子、身材魁伟、英俊潇洒,常常看见他们戴着墨镜,骑个摩托车,从浮尔顿大厦沿海大道飞驰而过,风生水起。在新加坡印度人的从业范围主要是律师,安保。
新加坡的马来人,按来源主要分东马和西马,主要从事工厂、建筑和社会性服务工作。
我们在新加坡生活的半年时间内,耳濡目染,既有新加坡朋友的自我评价,也有我们对城市中心、社区中心等公共场所的观察,感觉到了新加坡社会的各个民族之间,以及各个社会阶层之间,都能够相互理解,心态平和,友好相处,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例如,与我至今都是好朋友的周宜荣先生,当时是负责给我们居民小区送报纸的,偶尔也请他到我们房间来坐坐。有一段时间新加坡电视台正在转播新加坡法院审理一个银行家的金融犯罪事项,在谈到劳动收入和业务报酬时,周先生说,他并不羡慕那些大老板和银家,那些人太辛苦,每周工作8天,每天工作25小时,所以他们应该住别墅,有很多女人。在谈到他自己的工作收入时,周先生说,虽然自己的收入不高,但是也够用了,每天4:00~10:00工作就做完了,其他时间都属于自己,更不需要考虑太多的事情和提心吊胆。当时我就已经感觉到这是新加坡人的一种普遍的心态,他们不羡慕富人,更不仇富。
新加坡的精英阶层
新加坡是一个混合文化,并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社会,主要体现在新加坡的政治、金融和商业精英,都是地地道道的西方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具有完全彻底的西方的价值观,他们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这里就引导出华人精英中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的概念来。从名称上就能够看出他们的底层价值和逻辑完全不同,前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比如莫阿姨的亲戚就这这一个群体,后者是地地道道的以英国或英联邦价值体系和文化基因为基础发育出来的精英阶层。
新加坡海峡华人
指引和带领着新加坡往西看的,就是以李光耀为首的包括税务署长徐籍光在内的新加坡海峡华人政治精英集团,具有东方文化传统中纵横捭阖的政治手腕,更具有近现代西方的价值观。
我们在新加坡时,有一个特别的例子,可以说明新加坡全盘西化政治精英集团的形成。新加坡是一个几乎是在赤道上的城市国家,一年四季气候炎热,在我们居住的美世界中心楼下的商业区,我们一有空就会进去乘凉,那里在营业时间内都开中央空调。在商业区的地上三层,有一间从事中医和保健的铺子,店主是一个60开外的老人,好像姓林,待人很和善,我有时候到他那儿去聊聊天。他给我谈到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事政治活动。他以前是和李光耀他们一块干的,站稳脚跟以后,凡是属于中华文化的政治精英传统华人全部被清理,给了一笔钱让他们自己去谋生计。当时我都不敢相信,这个老头以前是从事政治活动的,还有如此惊心动魄却最终暗淡退出的社会生涯,但是起码他说的是与新加坡的政治历史变迁十分吻合,这就是政治。
还有一种说法:新加坡华人精英之所以分成海峡华人和传统华人,是因为他们的阅读习惯不同,海峡华人讲的是英语,读的是英文书籍和报刊,如《THE STRAITS TIMES》(海峡时报),中华传统华人讲华语,阅读中文报刊,如《联合早报》,十分形象。
1989年4月26日,我独自一人去参观南洋理工学院的会计商业管理系,那时候这里已经很现代化了,有一百多魏教授和副教授,学生达到2000多人。并与一个叫做Irene Ho的女士进行交谈,她是Asst.Registric(注册师助理),她给我谈到南大工程系有个中国学生,来新加坡之前是清华大学的讲师,来学习两年,奖学金是每月1000多新元(我们是600新元),还说那个学生现在好像已经不很习惯在中国的生活了。从她的语气中能够听得出来,中国人民穷,社会混乱,官员腐败,这样的看法,好像已经成为英联邦国家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共同认知,听到这些,人就会十分不爽。
1988年12月在南洋理工学院门前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政治取向因周边和国际大的格局的变化随机应变。在新加坡早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时,曾发生过不同族裔之间的流血冲突,再加上国际环境中的印度尼西亚严重排华,新加坡作为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只能是靠反共反华来与环境协调和亲近西方。其结果就是发生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去中国化。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55年创办的南洋大学仅仅25年就寿终正寝,创办的时候林语堂还当了几天的校长,前后的矛盾错综复杂,1980年南洋大学停办,1981年在原校址基础之上建立了南洋理工大学。还好,原南洋大学的门牌坊还保留着,告诉后来的人们曾经发生的事情,但当初羁押的几个人在政治上仍然没有翻身。
仍保留下来的南洋大学门牌坊
等到我们1988年底到新加坡以后,在中美携手对付前苏联的大背景下,新加坡举国上下沉浸在亲近中华文化的氛围之中。这样,才有我们能够到处见到的“请讲华语”、“大家讲华语,皆大欢喜”这样的标语,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比广东和福建更像家。
大国博弈谁执牛耳
时也势也,只有时世才造英雄。
《道德经-第一章》有曰:“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二者,玄之又玄,万妙之门。“ 国计民生为恒道,纵横捭阖为时名。2020年,新加坡的平均月薪达到5877新加坡币(相当于3万多元人民币),对老百姓来说这可能就是他们的国家昌盛发达的重要指标。
* * *
历史总是不很简单的,还是走出历史的窠臼,来听一曲当年香港的帽子歌后或叫帽子公主凤飞飞的《追梦人》吧,这是我们这一带人共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