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落霞6
新加坡的诞生和入心规矩
1989年我们在新加坡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有目共睹,以其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和石油加工中心挤身亚洲四小龙,植被覆盖下的城市,整洁的花卉点缀的街道,穿流有序的交通和行人,使其名副其实的成为一个花园城市的国度。
新加坡所有的这一切都来之不易,都有其筚路蓝缕的创造和公序良俗的守成。
新加坡花园城市国家
秋水篇:
岁在甲子须尽欢,公序良俗亦坦然
1989年1月9日下午5:00我们的学习结束后,将去参加晚上7:15开始的IRD89(新加坡税务署89)新年联欢晚会。其间还有两个小时的空闲,我就和吕关生来到了新加坡牛车水老街上的一间相机商店,因为我们在国内的那种拦腰一半的询价方式使得店老板很不开心,看得出他深受刺激,我们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在新加坡要买小电器,砍价的空间也就5%~10%,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教训。
晚上7:00,我们就来到了离新加坡税务署办公大楼Fullerton Building不远的莱佛士广场上著名的史丹福瑞士酒店( Swissotel Stamford)的当时号称世界上最高的餐厅,参加IRD89,到了以后才知道这个餐厅非常豪华,新加坡税务署和社会各界来了将近1000人。
新加坡史丹福瑞士酒店高层大厅
我们落座以后,是新加坡税务署的蒋小姐陪同我们,她告诉我们,今天是徐籍光署长60岁的生日。这个时候我们的团长才意识到我们是不是失礼了,便代表我们全团以东北的通俗话语询问蒋小姐道:
“今天是署长60大寿的生日,我们是不是应该意思意思?“
蒋小姐不无狐疑地问道:
“先生,您说的意思意思是什么意思呢?“
团长解释说道:
“人生60大寿,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应该送点礼朝贺。”
蒋小姐恍然大悟,不无感激的说道:
”谢谢谢谢,署长过生日是不收礼的。“
后来经过一席沟通,我们知道了新加坡对于政府官员下属给上级送礼是严格禁止的,即使是官员之间也很忌讳相互送礼。
其实我们中国的请客送礼,是源于农耕文化生产水平低下,在普遍贫穷的社会中,大家以这种方式来集资共度难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有其合理性的,送的礼多数情况下都是钱财。新加坡即使是在世界上也属于发达的工商社会,请客不一定要送礼,这也是新加坡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吧。
与徐籍光署长
晚上7:15,IRD89联欢活动正式开启,十几个礼宾号手吹响了西方著名的迎宾曲,全场1000多人肃然起立,徐籍光暑长在交响乐和欢呼声中缓缓走进大厅,向大家招手致意。当一曲终了,舒缓的弦乐开始,几十个英俊的小伙子身着燕尾服,左手背在后面,右手托着盛美味佳肴的金盘来到大厅时,不由得使人想起西方电影中古罗马君王盛宴的场面:庄严,奢华,辉煌。
节日装束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们的心中也升起了一丝疑虑:听说徐籍光署长是新加坡前总理国务资政李光耀的拜把兄弟,看来以廉政著称的新加坡,是不是极少数人也是有特权的。
后来,在言谈中,蒋小姐告诉我们,整个联欢会的开销,都是由署长自己花钱。听到这话以后,虽然一时半会儿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已经感觉到了新加坡之所以发展到如今的水准,看来是有其符合逻辑的必然联系的。
落霞篇:
筚路蓝缕想当年,亢龙腾飞史无前
1、我们医院的医生和护士
我们来到新加坡工作的KK Hospital,也叫新加坡妇女儿童医院,全称是KANDANG KERBAU HOSPITAL,前面两个词是马来语妇女和儿童的拉丁写法,后一个词就是英语医院的意思。必须说明的是,新加坡是1965年才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国家的,考虑到语言习惯和大的地缘政治环境,新加坡的许多名称还保留着马来语的拉丁拼法,就连现在新加坡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国歌,也是用马来语唱的。
与我们科的护士们合影
上面这张照片里几个穿白大褂的,是马来护士,都是我们一个儿童ICU科的,旁边读书的那个是印度人,我们还都住在同一栋楼。
在我们医院里,护士大都是马来人,也有少量的印度人和个别华人。高层级的医生多为华人。医生的收入比护士要高好多好多。一个刚工作的医生可以拿到每月2000以上新币, 如果是主任医生,每个月就能拿6000以上,而护士刚工作时一个月只有600新币,差别就是这么大。但是护士可以通过加夜班拿奖金,超过五次以后的加班都是三倍的工资。
在新加坡,完全是实行英联邦的管理体制,护士的技术含量没有我们国内的高,只能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比如说穿刺,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护士做,医生仅仅是戴上手套,拿着针穿刺,前后的其他事情什么也不用管,只在关键性的技术环节动手。做准备和收尾工作的护士们从来不会有埋怨,他们也不会因为工资低而不开心,而是心甘情愿,这也体现在普通的新加坡人的心态平衡。
从我们医院的护士收入低还能心态平衡,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英联邦体系下的医疗管理分工明确,工薪收入有制度性规范;二是作为普通人的护士,工作都有程序,每天按部就班干8个小时就行,多干还有奖金,不需要操心,没有心理压力。
2、新加坡的诞生和我的老师何乃强
新加坡其实是1965年从马来西亚里面分离出来的,当时新加坡这块地什么也没有的。后来是李光耀在那个年代来开发这个地方的,当时新加坡只是个小岛,是我的老师何乃强他们那一代人来参与开发的。
我的老师何乃强给我谈起过,他父亲那一代人当年开发新加坡的时候,住的是平板房,后来才慢慢有了大楼,一步一步的建成现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国家的。
早年新加坡面积也没有现在那么大,很多地方是靠填海造地才有的。
左二甘金娥、左四何乃强
何乃强老师的祖上是广东顺德人,是闯南洋来到新加坡这边打工的,早年的日子相当艰辛。他父亲这一代生了他们三兄弟,其中有两个都是搞医的,何乃强的一个第在新加坡中央医院当外科主任,另一个弟弟是开金店的。他们三兄弟很团结,金店里还有他们的股份。何乃强他自己又生了三个儿子,他还跟我讲过他有一个小孩子在美国待了十几年。何乃强一家却是很传统的华人,传承了整个中国文化。我们去他家里,见到的都是中国的古典红木家具,非常高档,家里还有中国传统中的神龛。
何乃强还听他父亲说过,早期的新加坡也很肮脏零乱,市民乱吐口水,喜欢占小便宜,政府官员也很腐败。新加坡对于人的改造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成年人不是采取改造而是采取重罚的方式来扼制他们的不良习惯,如随地吐口水,罚款很重;二是对腐败的官员和奸商,号召他们拿出金钱来支援国家建设,就不但不处罚,还给他们树碑立传;三是更重要的是,从小孩子开始现代西方文明的教育,等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成为现代人。新加坡有70%以上的是华人,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一代人的时间内,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新加坡是怎样变成一个花园式的城市国家的历史,还成了举世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从大的方面来说,新加坡成了世界金融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和石油加工中心的现代化的文明发达的城市国家;具体到新加坡的个人来说,人均GDP和平均收入水准达到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社会和谐,民族友善,人民幸福。
十年树木,五十年兴国,百年树人。看来,想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只要用力得当,二十年培养出一代新人,二十年改造和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国家,既是事在人为,也是世界奇迹。特别是这样一个小国,是不允许犯重大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像我们这样一个辽阔的疆域和厚重的历史可以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