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还给美爱献给爱之二
2022北京冬奥会入场式19首经典音乐(中)
以赵麟为主的音乐家团队,为此次北京冬奥会甄选的音乐,也使我看到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比较契合他们的意图。如果美国政客不是如今这样霸凌和咄咄逼人,或许还会选一首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运动员迈着爵士或桑巴步进入会场,就会更加趣味横生。
现以两篇图文来介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的19首背景音乐,也就是坊间常说的BGM。
上一篇图文谈到过,这次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入场式选取了八个国家的音乐作品19首,除了中国的《歌唱祖国》全曲演奏外,其余18首古典音乐都是选取其中的精彩段落来循环演奏,长达66分钟。
总体而言,这18首古典音乐单独听来,风格迥异,都是因为历史文化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质感,却在中国的一群中青年手中编排得浑然一体。
对意德奥俄音乐的感想
北京冬奥会入场式18首西方背景音乐中,意大利奉献4首、俄罗斯4首、奥地利3首、德国3首,今天简介一下这四国音乐的主观感觉。
1、意大利音乐
意大利是歌剧王国,大名鼎鼎的威尔第、普契尼、罗西尼如雷贯耳,他们的作品叙事性极强。由于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发生在意大利,所以,对后世的音乐及舞蹈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不无古希腊戏剧及音乐、中世纪格里高利基督教音乐的启发。十六世纪意大利因宗教的原因阉人歌手流行,最著名的有法拉内利,对后世形成美声唱法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就连芭蕾舞也是从佛罗伦萨街巷走到了法王路易十四的宫廷来的。
意大利作曲家
2、德国奥地利音乐
德国和奥地利属于一个音乐大系,维也纳成为古典音乐之都,只要列几个名字就足够明了其地位了:海顿、巴赫、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古典音乐的基本范式和阳春白雪在这里滋生,特别是海顿和贝多芬以四乐章为范式的无标题交响乐,往往成为我们东方人接近古典音乐的畏途。欣赏音乐需要一定的训练,可能就是指的这部分作品。那些赏心悦目的乐段也出自于无标题音乐,比如说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因为末章加进了声乐,歌词取材于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这部交响乐也被后人称作《欢乐颂》,其中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就太温情优美了。
德奥作曲家
3、俄罗斯音乐
俄罗斯音乐自成一系,最著名的就是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音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舞台感,留给芭蕾舞者显身段摆pose。因为俄罗斯民族历史上的艰难岁月,俄罗斯音乐富有悲剧性和忧郁情结,就像列宾绘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永远摆脱不了苦难。这在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就有充分的忧伤流露,常使儿女泪沾巾。俄罗斯民族一但开始学西欧便很彻底,而且独树一帜。从彼得大帝开始,到盛极于德国女人叶卡捷宁娜二世,俄罗斯杀伐扩土成为战斗民族,文学有《战争与和平》,绘画有《无名女郎》和《涅瓦河上的月光》,音乐就更不用多说了。特别值得赞美的是俄罗斯的芭蕾,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排名全球前三。
俄罗斯作曲家
2022北京冬奥会入场式19首经典音乐
1、2、3、4、5、6、7、8、9、10、18
1、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意大利作曲家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他根据德国诗人和戏剧家席勒的同名戏剧创作了《威廉·退尔》序曲这部伟大作品。
《威廉·退尔》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2022北京冬奥会入场式演奏的是第四乐章。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
德国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的剧作《威廉·退尔》,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描绘了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风光。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的两个欣赏版本
这里选择了卡拉扬和托斯卡尼尼指挥的这两个经典版本供你欣赏,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1)卡拉扬指挥版本
该版本是1983年卡拉扬75岁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卡拉扬,全名为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出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奥地利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导演。
1983年卡拉扬75岁指挥《威廉退尔》序曲
(2)托斯卡尼尼指挥版本
该版本是1952年托斯卡尼尼85岁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指挥美国NBC交响乐团演奏的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托斯卡尼尼,全名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7-1957),意大利指挥家,他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之一,完全凭记忆来指挥,从事音乐70余年。
1952年托斯卡尼尼85岁指挥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欣赏提示
第一乐章:行板,3/4拍,富有诗意,宁静中的大提琴优美的独奏开始,随后以大提琴五重奏,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乐章:甚快板,2/2拍,暴风骤雨来临,先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预告从远方逼近的疾风密云,随着乐器的增加,音乐似大海的狂啸怒吼,又似天上的狂风暴雨。
第三乐章:行板,3/8拍,雨过天晴,牧笛旋律由英国管吹起,长笛悠闲地应和,描绘了田园牧歌景象。
第四乐章:终曲,快板,2/4拍,胜利的凯旋,由小号独奏引导,铜管奏完序奏后,开启华丽的进行曲,为全曲的最高潮。
2、英国埃尔加《威风堂堂进行曲》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英国作曲家。
英国作曲家埃尔加
埃尔加《威风堂堂进行曲》
《威风堂堂进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在1901年至1903年间陆续完成的五首短小的管弦乐进行曲,其中的第一首进行曲最著名。该进行曲的标题“威风堂堂”,取材于莎士比亚剧作《奥赛罗》台词“光荣,自豪和威风堂堂的战争!”一度被誉为英国第二国歌,曾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用作《加冕颂歌》,美国许多中学和大专院校常用作毕业典礼曲。
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奥赛罗》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剧作家、诗人,与中国明朝万历皇帝统治时代的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同一时空,而且还是不约而同终,莎翁有《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汤祖有四大社会风情戏《临川四梦》,四百多年来,不论是《哈姆雷特》还是《牡丹亭》,始终分别在东西方盛演不衰。
莎士比亚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创作于1603年,1604年11月1日在伦敦的Whitehall Palace首演。作品讲述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相爱。后遭离间,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奥赛罗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下拔剑自刎。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
英国伦敦埃尔伯特皇家音乐厅《威风堂堂进行曲》。这个音乐厅是圆形建筑,据称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大型音乐会的声学要求,后做了一些内部改进。这座世界著名的音乐厅在肯辛顿公园旁边,埃尔伯特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维多利亚女皇的老公,既然以他的名字称谓,当然就是皇家的了。不过现在的皇家不同昔日,凡是在英国和英联邦的国家,只要见到“皇家”(Royal)的字眼,大概就是人人可以进入,真正的未经允许不能进入的是“私家”(Privite),否则可能会被打几枪。
俄罗斯柴可夫斯基及其三首曲子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首次演出及其创作曲目:1867年《第一交响曲》,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1888年《第五交响曲》,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他继承了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又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3、4、18柴可夫斯基三首曲目:
北京冬奥会入场式选用了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两部芭蕾舞曲的三首曲目:《胡桃夹子》“芦笛舞曲”、《胡桃夹子“小进行曲”、《天鹅湖》“四小天鹅舞”。
3、《胡桃夹子》“芦笛舞曲”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取材于于德国童话作家豪夫的童话《咬胡桃的小人和鼠王》,1891年彼德堡歌剧院将其改变成为芭蕾舞剧,请柴科夫斯基来作曲。该曲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芭蕾舞剧之一,该剧拥有华丽壮观的场面、诙谐有趣的表演,音乐赋予舞剧以强烈的感染力,充满了纯真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全剧共分两幕,描绘了儿童的独特天地。
剧情是圣诞之夜,克拉拉得到了很多礼物,但她最喜欢的是一个机械人玩偶胡桃夹子,淘气的哥哥抢走了它,把它摔坏了,小克拉拉像照料病人一样哄它睡觉,不觉自己也睡着了。睡梦中,许多小耗子从屋子里钻出来,所有的糕点、玩具都活动起来,胡桃夹子率玩具与耗子交锋。这时魔法解除,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王子,为报答克拉拉援助,他带她穿过冬日积雪覆盖的森林,来到糖果仙子的王国……
“芦笛舞曲”以长笛演奏欢快美妙的飘逸旋律,随后是大提琴拨奏、巴松、小提琴重复旋律,音乐织体更加丰富,最后长笛和小提琴一起重复开头欢快美妙的旋律。
《胡桃夹子》各版芦笛舞曲
上面这个28分钟的视频,集中了世界上顶级芭蕾舞团的表演。由此你可以知道,即使是同一部芭蕾舞剧的同一乐段,各国的艺术家的理解和演绎大相径庭,但情感和美丽却是共同的。这种音乐和舞蹈艺术,也可以给人一种启示,不同文化和文明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4、《胡桃夹子》“小进行曲”
《胡桃夹子》“小进行曲”故事情节同上述介绍,与“芦笛舞曲”的区别在于音乐曲式的不同,相较于“芦笛舞曲”美妙的旋律飘逸,“小进行曲”更加注重节奏的欢快跳跃。
《胡桃夹子》“小进行曲”
18、《天鹅湖》“四小天鹅舞”
1871年夏天,柴可夫斯基去乌克兰卡明加度假,他根据德国作家莫采伊斯的妖精的故事《天鹅池》,为可爱的外甥们谱下了一部家庭用的独幕芭蕾曲,后又融合进1869年所创作的歌剧《女水神》的音乐,于1877年4月完成了全部谱曲工作。
《天鹅湖》取材于世界流行的许多民间神话,这种主题是恶魔把姑娘变成飞禽,然后是忠实的爱情力量,英勇的行为或法术战胜妖法。舞者修长舒展的动作线条,诗情画意的舞蹈段落洁白神圣的天鹅短裙,对比鲜明的仙凡场面沁人肺腑的音乐旋律,无不使人过目不忘。
“四小天鹅舞”是四幕舞剧《天鹅湖》第二幕中的舞曲,该曲是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这首舞曲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的旋律还富于田园般的诗意。
大学期间的1981年,班中老大容祝平收到香港亲戚寄来的四盒《天鹅湖》磁带,我们七八个人就在湖北财经学院13号楼西侧一层靠近盥洗间的那间辅导室,用我的那台台湾产林格风饭盒收录机一口气听完了全曲,那是第一次沉浸式聆听古典音乐,老容十分得意,我们是分惊异,原来音乐可以这样摄人心魄。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1989《天鹅湖》“四小天鹅舞”。
延伸欣赏:
前苏联时期世界芭蕾天后乌兰诺娃《天鹅湖》
苏联女芭蕾演员加林娜·乌兰诺娃(1910-1998),代表剧目有:《天鹅湖》、《睡美人》、《仙女们》、《胡桃夹子》、《灰姑娘》等。
2012年和2014年,我曾两次瞻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那里面的乌兰诺娃纪念碑,不用文字就可以了然于心。这个公墓是前苏联时期的墓园,里面还有加加林、赫鲁晓夫和王明,那是一段属于全人类的历史过往。
乌兰诺娃
这个视频是乌兰诺娃 1953年演出的简版《天鹅湖》,那个时候她已经43岁了。值得一提的是,《天鹅湖》中有正反两个天鹅角色,即一个善良的白天鹅,一个险恶的黑天鹅,主角儿会同场扮演两个角色。一般而言,最后一幕的黑天鹅才是这部芭蕾舞剧的最大亮点,难度超高,那一口气几十个旋转,普通演员做不下来。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及其两首曲子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意大利作曲家,为世人最称颂的作品是歌剧,有《茶花女》、《纳布科》、《弄臣》、《游吟诗人》、《奥赛罗》和《阿依达》。威尔第逝世于二十世纪的第一年,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悲恸,似乎也是新世纪的梦魇,除了自然灾害外,人类自作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
5、威尔第《阿依达》凯旋进行曲
《阿依达》是威尔第创作于1870年的一部四幕歌剧。故事发生在距今约3000年前古埃及法老王时代,讲述了交战国双方国王的女儿,在她们同时深爱着的一位恋人之间所作生死抉择的故事。通过感人的咏叹调与重唱、壮阔的合唱、气势恢宏的管弦、精美的舞蹈场面描写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布景
这段音乐充分反映了威尔第精妙的音乐构思:群众合唱、重唱及管弦乐队的音响强大而有力,军号吹出的凯旋进行曲庄严辉煌。音乐中最为著名的是那段由小号演奏的威武雄壮、高亢明亮的大进行曲主题,表现了凯旋而归的士兵英武洒脱的姿态。
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凯旋进行曲 指挥:恩里克·加西亚·阿森西奥。
10、威尔第《茶花女》“饮酒歌”
爱情之于茶花女——薇奥莱塔,如同明亮的烛光照进她的生命,让她焕然一新。歌剧之于我们,如同这首为人熟知的《饮酒歌》,穿越百年的时光,让我们酣畅淋漓地感受甜蜜的颤动和迷醉,遇见用音乐临摹世界的威尔第,遇见唱尽爱恨情仇的《茶花女》。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取材于法国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早年读这部小说的场景历历在目:墓地开棺,亚芒的悲痛欲绝……
音乐界的玫瑰-安吉拉.乔治乌《茶花女》“饮酒歌”
延伸欣赏:
威尔第《纳布科 》“希伯来奴隶“
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次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歌剧《纳布科 》中“希伯来奴隶“的唱段时,心灵受到十分震撼,记得那时的小标题叫“希伯来人”,从中听到了人类那种身处绝境中的无望之声。那种悲剧氛围,是一种痛感,或许叫来自痛苦的快感,这可能就是悲剧的价值,时刻提醒我们:生命无常,静好的生活理当珍惜。
威尔第《纳布科 》“希伯来奴隶“马可·阿米拉托-斯卡拉歌剧院合唱团。
6、奥地利小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
小约翰斯特劳斯像及金色斯特劳斯,后者因为被日本人购买,就被涂成金色。
这里提供小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三个版本小视频,分别由黄黑白三个人种演唱,由此可证人类具备共情的审美禀赋。在这三个版本中,有美国黑人歌唱家巴托尔演唱的版本最有名,那是出自1987年卡拉扬指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花腔女高音武赫《春之声圆舞曲》
女高音帕特里亚-珍妮科娃《春之声圆舞曲》
卡拉扬指挥《春之声圆舞曲》,黑人女高音巴托尔
我第一次感受到《春之声圆舞曲》优美高雅,是在大学时在湖北剧场观看新片《女大学生宿舍》,这部电影是取材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在校生喻杉的同名小说。当时就被这种音乐震撼了,便去问班中老大容祝平,他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于是就到蛇山下的湖北图书馆与翻看《大众电影》等电影杂志,才知道是一个叫小约翰斯特劳斯的人写的音乐。那个时候就想到可能会有一个大或老约翰斯特劳斯。真正了解情况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我们在大学看书和杂志是有明确分类的:新闻报纸就在湖北财经学院北门外面的橱窗里看;开洋荤就到学校的外文阅览室去,那个时候翻看外文杂志主要是找两类东西,一是香车美女,二是帝国主义报道的各国新闻,南越警监当街杀疑似越共和柬埔寨红色高棉血腥屠杀等就是这里看到的,凡是当时不被允许看的,就按要求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了解;三是《大众电影》等杂志上欣赏美女,主要就是在当年张之洞建的湖北图书馆;四是免费蹭书看就到汉口航空漏的武胜路新华书店,那时只有那里是有开架看书的场所,如果服务员盯着,就换一个角落,每次都会蹭十本以上看,四年下来好像只买了一套《第三帝国的兴亡》。
1983年国产故事片《女大学生宿舍》中《春之声圆舞曲》。
7、德国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在中国,贝多芬可能是最为大众知晓的外国音乐家了。贝多芬的感情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最终都没有搞成事儿,孑然终了。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几乎大半生都在被耳聋等病痛折磨,最终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创作了振奋人心的音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d小调第九交响曲》,因为歌词取材于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这部交响乐也被后人称作《欢乐颂》,还因为末章创造性地加进了声乐,也叫《合唱》。
我去过贝多芬波恩的家,先是带了几个人去参观“贝多芬房子” ,当伙伴们看到要3欧门票,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节约点钱去买德国双人牌菜刀或炖锅了。“贝多芬房子” 里面有两个场景令人难忘:一是贝家二楼陈列了各种铜制漏斗状的物件,只是漏管长许多,那就是贝多芬的助听器,铜管细口插到耳朵里面,有一定的助听效果,但肯定解决不了大问题,只能对耳朵伤害更大,要么贝多芬全聋过几次,这对于一个靠耳朵吃饭的音乐家来说何其残酷;二是入馆右侧一层的电脑听音室,见到两个东方小女生带着耳机聆听,表情舒缓愉悦而美丽,不时以旁人听不到的轻声喃喃自语,后来才知道是两个日本大学生。
《土耳其进行曲》于1812年在布达佩斯首演的歌唱剧《雅典的废墟》中的第四首曲子,流行相当广泛。
贝多芬的这版《土耳其进行曲》,是有美国钢琴家鲁宾斯坦改编,总算与美国有点关系了,钢琴由叶甫格尼·基辛演奏。
8、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这首曲子几乎就是所有人耳熟能详的了,毋庸赘述。
我从网络上找到一个试音室录像,也可能是很有钱的人家里面的陈设。
就欣赏音乐而言,发烧友也有不同的分类,骨灰级的发烧友只听音,不看影像,怕分心。其实,欣赏古典音乐,特别是德奥系的大编制的无标题音乐,因为音乐的属性远远超过所见,所以听音乐的人大都不看影像,在配置装备的时候,往往不会选择环绕系统,大多是两个音箱。在价格上这种音箱比家庭影院的要昂贵的多。
1987年到同事乌丹东家见到过他从日本带回的一套山水落地组合激光音响,当时就十分羡慕。有一次在办公室与乌丹东、李莲谈及欣赏音乐,他们都说到宁愿选择没有电视机只听声音的。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很强了。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
9、俄国格林卡《柳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Глинка 1804-1857),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
歌剧《柳斯兰与柳德米拉》,是取材于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的讽刺长诗,描写了古代俄罗斯的基辅公主柳德米拉在与武士柳斯兰举行婚礼时,美丽的柳德米拉被魔法师切尔诺莫尔劫走。为了营救柳德米拉,柳斯兰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借助一把神剑,战胜了凶恶的魔法师,将柳德米拉救回来。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圆满大结局,要么都姓柳:从此以后,武士柳斯兰和公主柳德米拉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是捷杰耶夫指挥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演奏的格林卡歌剧《柳斯兰和柳德米拉》序曲 ,是专门为2018足球世界杯在莫斯科红场举办的音乐会。
对于音乐的感觉感知,中国人古来如是。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