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温馨的老歌《花儿都去哪儿了》
今天在大学同学群“永远的财八零”中读到了一篇好文章《敌与友-俄乌立场之辨》和一首歌《花儿都去哪儿了》,特予分享。
“天津梁大官人”讲说并歌曲
《花儿都去了哪里》四兄弟合唱团
这首歌曲,是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囫囵吞枣当成美国乡间民谣听进来的,当时只是觉得好听,今天经过”天津梁大官人“这么一讲,原来是首反战歌曲,意思当然就更加深远了。
感谢邹定楠和谢佳扬同学的推送。
延伸欣赏一:战火浮生总思乡
“天津梁大官人”讲说《花儿都去了哪里》歌曲的歌唱者,就是Marlene Dietrich。正式这个绝世女优,唱响了那曲《莉莉玛莲(Lili Marleen)》。这首歌曲有一个自己动人的故事:
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5年,一名被征召到俄国前线的汉堡教师,德国人Hans Leip(1893-1983)写了首诗歌,他将女朋友Lale Anderson与另一名女性朋友Marlene Dietrich的名字,合成了《莉莉玛莲(Lili Marleen)》这首诗歌的名字。1938年,另一名德国人诺伯特·舒尔策(Norbert Schultze)为这首诗歌谱曲,使得歌曲一炮走红。歌名中后一个女生,就是歌者Marlene Dietrich。
Marlene Dietrich(1901-1992)是德国著名影星和歌手,她的演艺风靡于二战前。纳粹上台后,她毅然离开德国,加入美国国籍,坚决反战。而观众最爱的,除了她的形象姣好,还有她唱的《莉莉玛莲(Lili Marleen)》。1937年希特勒开出优厚条件请她回国,遭到拒绝。她从此与德国划清界限,一生中再也不曾踏上故乡的土地。在美国,她在电影节和舞台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2年,Marlene Dietrich91岁时在巴黎去世,最终安葬在德国柏林以她名字命名的广场。
《莉莉玛莲(Lili Marleen)》是对战争残酷的无言控诉,也是千万人心中逝去的幸福之象征,得不到的幸福之象征。从那以后,这首歌曲唱遍了全世界,各色语言无数版本,成为和平的象征,成为对幸福的哀悼。和它纠结不清的一个时代、两个女子都已经逝去,只有歌声还久久传唱,个中滋味,不同的人自有不同体会。
更为惊奇的是,由于这首歌曲的生活意味和反战色彩,在二战中的德军和盟军战壕同时响起《莉莉玛莲(Lili Marleen)》这首歌。那些普通的士兵,都是儿子、丈夫和父亲,没有人喜欢残酷的战争。
《莉莉玛莲(Lili Marleen)》盟军
《莉莉玛莲(Lili Marleen)》德军
《莉莉玛莲(Lili Marleen)》各种历史版本
延伸欣赏二:岁月留声《花儿都去哪儿了》
2022年3月27日一大早,家妹王琳发来了几张《美国民歌选集》的照片,惊讶她也保存着这些老物件,也是一个岁月的守护者。这在现在这个不管什么东西都要断舍离的时代,着实不易。
我便找出了珍藏的《美国民歌选集》卡式磁带,今天,也就是3月28日一大早,到地下室和客厅用老物件播放了《花儿都去哪儿了》这首歌,使得岁月有一种金丝绒般的柔软、温暖和细腻。
1、地下室存放的TEAC A-450专业卡带机
这台机子是日本“TEAC(第一音响)”公司在1972年生产的,这从它的磁带记码器和dolby system(杂音消除系统)技术水准的年代就能看出,在当时是相当好的无源卡座。这台五十高龄的机器,属于那个在许多方面都精益求精的1960s至1980s年代,所以现在使用起来没有违和感。
TEAC A-450标牌
《花儿都去哪儿了》(地下室机器)
2、客厅摆件SHARP GF-777收录机
这台机子是日本夏普公司1981年生产的,在整个八十年代,这个型号的机器属于机王极的显摆用品。但是因为大而沉,有30多斤重,所以通常是摆在家里,或者单位会议室。这种SHARP GF-777,也是属于那个在许多方面都精益求精的1960s至1980s年代,由于它更具有市民属性,所以一看就很亲切。
SHARP GF-777标牌
《花儿都去哪儿了》(客厅夏普)
3、《美国民歌选集》及其卡带
延伸欣赏三:从俄乌边界飘来的歌
世界上的是总有那么多惊人的相似,《花儿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曲,穿过时间把我带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把我们带到了更早的时候,在时间的长河中,许多事情总在重复叠加。
从王琳发过来的《美国民歌选集》关于这首歌曲的介绍得知,这首歌曲的源头就在顿河下游的乌克兰与俄罗斯相邻近的哥萨克地区。故事又是这样的:
192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英文版第1次出版,其中有一首哥萨克的摇篮曲,词曲介绍到西方以后,后来才有了这首《花儿都去哪儿了》。这部小说的故事是从顿河下游的哥萨克村庄展开的,讲述了1912年至1922年间顿和地区的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经历。
《静静的顿河》插图
哥萨克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在历史上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从16世纪开始,哥萨克沿乌克兰和俄罗斯乌拉尔山以西形成6大组群:第聂伯河群、第聂伯河以西的扎波罗热群、顿河群、高加索的格雷班群、乌拉尔河中游的叶克群、窝瓦河群。
列宾油画《扎波罗热的哥萨克回复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四世的来信》
《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人,就是生活在东欧大草原顿河流域的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东部毗邻的广大区域的哥萨克顿河群组,顿河最后流入黑海。在《静静的顿河》中,哥萨克村里一些青年人离开家乡到兵营去受训,很快就被送去打内战。
一位出征战士的妻子,在哄娃娃睡觉的时候唱着这首摇篮曲:
鹅到哪儿去了?
他们钻到芦苇里去了。
芦苇到哪儿去了?
芦苇给姑娘们拔走了。
姑娘们到哪儿去了?
她们跟哥萨克人结婚了。
哥萨克人到哪儿去了?
他们上战场去了。
1961年,美国著名的民歌手比特-西格为这首歌曲写了新歌词。西格生于1919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耳闻目睹了朝鲜战争。在西格看来,美国的每一代青年和当年的哥萨克人一样,注定要上战场。西格把原来歌词中的芦苇改成鲜花。在哥萨克人那首歌里,姑娘们拔起芦苇,和小伙子结了婚,然后小伙子离开家乡去战场。西格在歌词里继续写道:年轻人被打死了,人们很快把坟场也忘却了。下一代的新娘又摘下了这些鲜花,但她们不知道花的下面就是坟墓。这些姑娘又同样和她们的情人结了婚,然后这些已婚的青年就离开妻子上战场。正如西格在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何时才明白?啊,我们何时才明白?
哥萨克人生活的东欧大草原中南地区
和平年代,能听听那些老物件播放年轻时候的歌谣,多好呀。战争,总是把各色人等全部裹挟其中。在战场上,没有诗人,没有艺术家,没有科学家和文学家,只有战士和战士坟上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