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93星洲记事18:我们在新加坡的朋友圈2桃花潭水深千尺
上一篇图文介绍了新加坡KK Hospital的6位中国医生,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三三呈不同的年龄段,即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同堂学习,后来大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绩斐然,有的还活跃在工作的岗位上。
今天这篇图文,是另一个朋友圈,也就是每天给我们送来报纸和消息的陈先生,以及经由他的引荐,我们结识的邱先生、周宜荣先生和杨世辉先生。特别是杨世辉先生,我们现在还通过微信联系,周宜荣先生2005年还来北京,我专门请他及陪同他的小李来我们家做客。
本图文介绍陈先生、邱先生、周宜荣先生和杨世辉先生。因为前两位先生后来一直没有联系上,只是凭借记忆做些介绍,后两者却有较深的交往。
我们离开新加坡的前一天,也就是1989年6月2日,与部分朋友圈合影。新加坡武吉知马上段美世界中心组屋2402,前排左起:高世星、陈续进、甘金娥、江爱心、李瑞婷、?、徐光伟、?;后排左起:王更生、邱先生、林芝康、杨世辉、杨世泽、黄英文、吕关生、卢云。
迎来送往都是缘
我们中国税务系统10人于1988年12月2日至1989年6月3日住在新加坡武吉知马上段美世界中心组屋2401和2402套房期间,新加坡税务署为我们订了《联合早报》、《联合晚报》、《The Straits Times》(海峡时报)等报刊,由一个陈先生送报,后来混熟了,不但聊的很嗨,他还给我们推荐了其他朋友。
从北京出发的时候就订购了的双程机票OK票,这种机票,明确了往返行程,届时航空公司会留座,只需乘客确认即可;还有一种叫Open票,是需要临时提前去航空公司订座。我们的机票去程是CA977,1988年12月2日14:14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17:50抵达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回程是CA978,1989年6月3日07:00从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起飞,13:00抵达广州白云机场。
我记录了此次新加坡迎来送往的人们:离开广州赴新加坡之前,国家税务局涉外税务司王选汇司长和王裕康司秘(相当于副处,兼营秘书和外事工作)以及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的罗友德副局长前来广州给我们讲外事纪律,并在龙津东为我们饯行,抵达新加坡的时候,新加坡税务署的黄吉生先生一行前来接机;离开新加坡的时候,新加坡税务署的陈文英副署长及其夫人、黄吉生、张淑英,高峰机构的黄英文、江爱心,以及杨世辉、周宜荣先生、邱先生到机场送行,抵达广州时,广东省税务局毛景苌副处长和小梁等人到机场迎接。
新加坡《联合早报》、《联合晚报》和《The Straits Times》(海峡时报)
在我们这个10人团中,除了副团长杨世泽和卢云的英语比较好,经常翻阅英文报刊《The Straits Times》(海峡时报)外,大家看的最多的还是中文报纸《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
由于我们在新加坡期间经历了八九年的国内政治风波的特殊时期,所以也十分焦急地关心着国内的事情,主要消息途径有三条:一是从中国驻新加坡商务代表处黄代表那里了解情况,二是从十分活跃的送报纸的陈先生那里道听途说,三是从《联合早报》、《联合晚报》和《The Straits Times》(海峡时报)和电视台、广播电台获取信息。由于团内有纪律,不能经常去打搅黄代表,多数情况下是看报纸,总体的感觉是莫衷一是,令人眼花缭乱,心中没底,就像现在看俄乌战争。人只有在离开自己的国和家的时候,才渴望归途,这个时候,如果国内有大事,就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休戚与共。
1、陈先生
十分遗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的与陈先生合影的照片。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在于他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的极有意义的交流。
我们在新加坡的那段时间,在新加坡国内发生了几起银行家的违法大案,电视盒报纸上都成天连篇累牍报道法庭庭审的细节。在与陈先生和周宜荣先生交流当中,我们触摸到了他们内心的关于人的价值的基本观点,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具有启发性的。
和陈先生处熟了,我们常常谈到新加坡社会的各色人等,包括陈先生本人在内的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心态。有几次,陈先生的谈话,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比如:怎样看待银行家与他每天起早贪黑送报纸的社会经济差距。他说:那些银行家和大老板,每年工作13个月,每月工作32天,每天工作25小时,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他的生意,就连做爱的时候,也不能狗全神贯注。所以,他们住别墅,有很多女人,都是应有所得。他们要干到那样的成就,那样成功的事业,百里挑一。人们只看到他们冠冕堂皇招摇过市,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艰辛,即使是成功人士,也会上法庭蹲监狱。如像他这样送报纸,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干活,但是八九点钟就干完活儿了,根本就不用考虑那么多的事情,一个月两三千块(相当于人民币一万多元,当时我们每月的工资不到100元),可以过得很好了,还可以交很多朋友。
陈先生的这种心态和认知,对我震动很大,是的我们随后见到的其他行业的新加坡人,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种安居乐业,这就是一个国家治理上的成功。比如:在我们美世界中心组屋开电梯的马来人,每次见面都会很礼貌地“Hi”呀“Hello"的;还有新加坡的印度人,很讲诚信,从事律师的人多;华人做生意的人多。
2、邱先生
邱先生每次见面话语不多,我常常开他的玩笑说他像日本人,每次见面他都是微笑相迎,性情温良,总是给人一种安全感。
左起:林芝康、邱先生、杨世泽、杨世辉、王更生
邱先生他们与我们的交往,也有他们在生意上的考虑,主要是想通过我们这些省级税务部门的涉外税务管理机构了解和联系在中国开展贸易业务的途径,介绍一下国内的人与他们认识。有一次邱先生他们工作有进展,一高兴,还请我们去“金巴黎豪华夜总会”喝红酒和各种饮料。在那个年代,全国税务部门都鼓励专管员除了税收管理之外,还要帮助企业发展生产和开拓市场,按照税务总局金鑫局长的原话就是为企业“促产增收”,有一次在北京万泉庄空军营建大队税务总局外宾接待室与对外税收顾问新加坡税务署长徐籍光谈及此事时,他居然脱口而出“这是腐败”,可见那个年头大家的认知差距还是很大的。
3、周宜荣先生
周宜荣先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帮助和快乐,我们几乎无话不谈。
我与周宜荣先生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都是得益于我给他谈及唐诗宋词的这件事情上。比如谈到我到农村偷偷看的一本没了封皮的《宋诗三百首》中晏殊的《无题》中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等,最有意思的是谈到李白《送汪伦》时,当诵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时,周先生就很激动了,叫我给他写下来。
我们这群人在新加坡期间,得到周宜荣先生很多关照,他给我们送来了录像机和录像带,以及书籍杂志等等,让我们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
从此以后,每次见面他都会首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以至于我回国后十六年的2005年,周宜荣先生从新加坡来北京出差,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更生赠我情“,我还请他和同行的小李到我家里来做客。
左起:林芝康、周宜荣、杨世泽、王更生
新加坡武吉知马上段美世界中心组屋2402与周宜荣先生
周宜荣先生送我们到机场时的留言
请周宜荣先生来家20050330
4、杨世辉先生
杨世辉先生,是比邱先生和周宜荣先生稍晚些时日与我们认识的,当时就感觉到他说起话来有板有眼,是一个十分温和的老大哥。
杨先生跟我一个属相,都属狗,但比我大一轮。她是1946年生人,跟我们的王裕康同一年,我是1958年生。
杨先生在性格上与邱先生类似,话语不多,却十分中肯和蔼。有一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就是他十分强调与我们的副团长杨世泽是一家人。究其原因,就是他们都十分看重杨世泽的长相,说她像老佛爷,面子大,跟这样的人交朋友,就会很有福气。在这一点上,我们后来还在我实习的HarryTan会计师事务所得到了验证,那里的老板和好几个女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杨先生如果在新加坡,或者台湾,肯定会有大出息。我把此事告诉杨世泽后,他乐开花了。甚至还有人想牵线给杨世泽介绍女朋友的,并声称不介意他已经结婚。 当时我们好几个人都觉得不以为然,觉得新加坡和台湾都很迷信。现在顺着新加坡人的视角,再来看看杨世泽的模样,雄才大略虽然不太显,但雄姿英发还是算得上的。
新加坡武吉知马上段美世界中心组屋2402,左起:杨世泽、周宜荣、杨世辉、邱先生、王更生
杨世辉是我目前还有联系的新加坡朋友,也是近十年以来唯一有联系的了。我们常谈到杨先生的家人,可是对中国革命卓有贡献的人,还谈到习近平还到汕头参观过杨石魂先生旧宅。
杨世辉先生的祖辈和父辈都投身于中国革命,特别是其伯父杨石魂,早年与澎拜一起从事早期革命工作。杨汉三先生的三个儿子,都在中国革命中献出了生命。
2021年五一,与朋友车行东南,就到过汕尾陆丰的红城,澎拜他们那一批革命者,在救亡图存的艰难时期,完全是凭着满腔热血和理想,奉献了自己的财产乃至生命。(参见《车行东南3:红城往事》)
杨石魂曾经掩护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八一南昌起义领导人脱险。
1927年9月23日,中共前委书记周恩来率八一南昌起义军南下来到广东汕头,时任中共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在普宁召集会议,商议重建农民武装,策应起义军。9月28日,他领导农军配合起义军相继取得攻打普宁县城、占领潮汕的胜利,建立一批红色政权,史称“潮汕七日红”。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地区失利,八七会议决议保存革命实力,使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准备作长期斗争。杨石魂亲自将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转移护送到香港。为了躲避港英政府的抓捕,再加上当时周恩来重病在身,杨石魂派出范桂霞女士给周恩来假扮夫妻渡过难关。
范桂霞女士,《建国大业》中的原型
周恩来给杨石魂黄埔军校时的名片,当时周恩来因革命和救命之恩,私下都称呼杨石魂三兄弟叫“大弟、二弟、三弟”。
杨世辉先生的父亲杨昌明,家中排行老三
1984年邓颖超会见了杨世辉先生及其母亲方锦霞
1984年邓颖超会见了杨世辉先生及其母亲方锦霞
上月初,当我向杨世辉先生谈到我想写新加坡回忆图文,希望能有一张他的近照,他与4月11日专门整装庄严,拍发了照片,甚为感动。
汕头电视传媒专访杨世辉先生
延伸阅读: 汕头杨石魂故居主题团日活动
我们在新加坡的半年中,与陈先生、邱先生、周宜荣先生和杨世辉先生的交往,是十分接地气的,他们属于新加坡传统华人,区别于英式教育的海峡华人,他们对于世事的认知,都触及到我们的内心深处,教益匪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见识吧,这份缘真是一个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