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税收传奇人物--百岁老人周仁庆

王更生 徐鸿
2020-07-03


国际税收传奇人物--百岁老人周仁庆

国际税收传奇人物--百岁老人周仁庆


简历:1913年11月7日生于湖南长沙;1932年至193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1936-1949年解放前期间,先后在南京、长沙、桂林、湘潭、邵阳、遵义、合肥、蚌埠和常州从事财税工作。解放后,1950年至1986年在重庆市、四川省从事税收工作,其间:1979年至1981年借调到财政部税务总局工商税处、对外税政处工作。

2018年1月9日,在四川省国家税务局张宏征副局长的陪同下,我们拜访了国际税收老人周仁庆。


百岁老人周仁庆,新中国税收事业,特别是国际税收事业的奠基者、先行者,不仅参与了国际税收工作的初建和兴起,还见证了国际税收事业的蓬勃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一、为涉外税收事业创立和起步,辛勤探索,开拓争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适应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我国急需制定和出台一部“个人所得税法”。当时财政部召集了众多税务专家和人才草拟个人所得税法(草案)。熟悉国际税收法规,通晓英、日、法、德四门外语的周老也参与了此项工作。在如何设定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额的问题上,周老查阅了40多个国家的个人收入和个税税负情况,最后根据我国的个人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提出了个人所得税月扣除额为800元的建议。1980年初,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在中南海召见了周老并询问了个人所得税800扣除额的设定由来,周老做了详细的解释。最后在立法时采纳的周老的建议,800元的月扣除额写入了新中国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周老为建立健全对外开放的税收法律体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周老的一生中,最让他感到欣慰,也最扬眉吐气的,恐怕莫过于参与我国第一次国际税收协定的谈判。那是1981年初,我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就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问题进行的谈判。当时68岁的周仁庆以专家的身份参加了第一个回合的较量。当时,日方首席代表相当傲慢,认为中国人根本不懂国际税收。他们是带着对中方人员启蒙的姿态开始谈判的。但很快,日本人就领教了中国人的厉害。谈判第二天,主要由我方代表发言。当谈到设立常设机构标准时,日方首席代表竟插话拒绝中方的要求,声称OECD范本没有这项标准,似乎中方是乱提要求。话音刚落,周仁庆果断地接上了火,他坚定地指出,OECD范本明显偏袒发达国家,该项标准虽未载入OECD范本,但却早已写入较为公正的联合国范本,并当场拿出该范本作证。日方专家不得不当场认可。当晚日方宴请我方,在宴会上,日方副首席代表为此专门向周仁庆敬酒,表达由衷的钦佩。1983年09月06日,我国与日本政府正式签署双边税收协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外国政府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开创了建国后我国参与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的先河。周老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为协定的谈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为培养国际税收人才队伍,呕心沥血,身体力行

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涉外税收刚刚起步的新形势,周老敏锐地意识到,培养一大批懂外语、懂国际税收的税收人才,是适应改革开放税收大局的明智之举。在他的倡议下,四川税务系统在“四川大学”外语系举办了首届英语培训班,学员在全省范围内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刚刚经历了拨乱反正,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培训班这一期学员共40人,来自巴山蜀水,他们对税收事业的发展满怀憧憬和信心,对英文学习充满热情。学校针对税务干部的特点,合理编制教程,选择适宜教材,使学员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最大程度地熟悉和掌握税收英语。周老还到学校亲自授课,开展国际税收知识启蒙教育。学员们第一次听到什么是“属人原则”,什么是“arm’s length principle”(独立交易原则)。这些国际税收术语和概念现在已经很普及了,但在当时,国际税收都还没有编入大学教材。一年的学习培训很快结束了,学员们通过系统的英文学习,不仅打下了深厚的外语基础,还在国际税收知识方面多有猎获,并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日后在工作中充分运用外语工具,顺利开展涉外税收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培训班结束后很多学员陆续成为国际税收工作的人才和骨干,班长王蓉渝成为四川省税务局既懂英文又懂业务的首任涉外税收管理处处长,在他的带领下,开创了全省涉外税收工作的新局面。还有很多学员也成为涉外税收和国际税收的专家和骨干,如吴琦后来担任省局涉外处副处长,多次参加荷兰税务局的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成为当时全国涉外税收战线著名的业务骨干;周主俭曾被派往国际经合组织工作,并多次承担跨境税收培训和交流的组织协调任务,成为重庆市涉外(国际)税收领域的骨干人才;徐鸿长期从事国际税收研究工作,2016年撰写的《印度商品和服务税改革报告》获总局王军局长肯定性批示,2017年底随总局“印度增值税改革调研”5人团访问印度开展实地调研,参与完成《印度增值税改革》一书的撰写。

周老在培养全省外语人才方面上的敏锐性和前瞻性,以及不遗余力地倡导和积极参与,不仅使全省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较好英语素质的税务人才,为当时全省开展国际税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以后激励四川省税务系统干部职工学习外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也为全省外语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撒下了种子,开辟了道路。1985年,国家税务总局委托大连外语学院培训英语大专学历人才,全班9名同学中,四川省就有5名,其中四川大学培训班的学员就有4名。1994年,总局在全国选拔人员参加在美国金门大学的国际税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全国9名学员中,四川省有3名,其中参加过1985年大连外语学院培训的2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要提拔一大批业务干部,并对他们进行任前培训,周老被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特聘为教授,作为税收经济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审核老师。

三、为国际税收研究事业辛勤耕耘,奉献学识和才智

为系统地开展国际税收理论研究,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下国际税收发展的客观要求,1995年6月总局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周老建议,根据四川税务系统税收科研队伍的实力以及外语人才储备情况,应尽快成立省一级国际税收研究会。在周老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1996年9月,全国首家省一级从事国际税收研究的社团组织——四川省国际税收研究会成立了。周老以83岁的高龄担任副会长,继续为国际税收研究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无私奉献。周老除了处理国际税收课题研讨等日常事务外,还亲自为研究会的会刊《环球税讯》以及福州的《福建税务》长期提供翻译和撰稿。周老的翻译准确、简明、流畅。有一个趣闻:在我国涉外税收创始初期,全国各地翻译涉外税收及相关机构,英文都用的foreign 这个单词,周老认为不妥,他最早提出应该用international这个词,其对涉外(国际)税收内涵的准确理解可见一斑。很多国际税收术语和现象,因为当时国内没有对照的情景和对应的称谓,周老在自己对国际税收丰富认知、查阅大量外文资料以及结合税收实践进行对比、推敲和领悟的基础上,形成了首创的中文译法,很多成为了日后税收翻译的规范性用语。在此基础上,周老编撰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英汉常用税收词汇》(实际上周老编撰的是英日汉常用税收词典,总局当时觉得日文应用比较少,出版时删除了日文部分),对从事涉外税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的人士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周老不仅国际税收专业水平高,外语能力强,而且工作认真,治学严谨。曾经在很多场合,周老指出现在很多人包括税务系统的人,在公开场合谈到个人所得税的800元基本扣除时,仍然称之为“800的起征点”,这是极不严谨和极其错误的,这种对税法的误解和误导,对个人所得税法的宣传和实施会产生潜在的消极影响。由于不会使用计算机,周老使用传统方式手工翻译和誊写稿件,尽管费时费力,但周老并未懈怠,以勤补拙,持之以恒,长期为多家国际税收刊物供稿,坚持笔耕不辍,翻译不止,直到90多岁视力大幅下降,在家人们多次劝阻下才停止翻译写稿。

在近半个世纪的税收生涯中,周仁庆在国际税收领域研究成果丰富,先后编写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商税收》、《税收史话》、《英汉常用税收词汇》等专著,担任了《建国以来工商税收史长编》及《财政知识问答•工商税收分册》的分纂和编写;发表经济、税收论文多篇,其中有些被编入多部专著或文集。他多次获得全国、全省的优秀科研成果奖,还参与了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早期筹备工作,先后曾担任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荣誉理事,四川省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周老为全国和四川省国际税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老淡薄名利,与世无争,为人坦诚,待人宽厚,在税务系统是令人敬重的老专家、老前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温良恭俭,宽容厚德的良师益友。周老生活非常简朴,爱人在文革期间遭受迫害不幸离世,他一直独居,生活简朴,一日三餐在职工食堂。在日常生活中,周老长寿和养生的秘诀是多用脑,活到老,学到老。在他80多岁时,他的大多数朋友都是疾病缠身,不是痴呆就是半瘫坐轮椅,而周老除了定期进行外文翻译及承担税收科研课题审评工作外,在业余时间还经常和朋友打麻将,他思维敏捷,强记博闻,打麻将可以砌“花搭子”(指麻将牌不按花色和顺序排列),记忆惊人,还常常赢牌。


(历史资料得到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主要领导及老干处、国际处的大力支持,文字稿主要由国际处徐鸿同志供稿,谨致谢意)


2018年1月9日拜访百岁老人周仁庆



阅读26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