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世界We Are The World
时值俄乌战争正酣,中美关系紧张,在回过头来看看37年前的那些异彩纷呈的景象,无不万分感慨。这就是时移势易吧。
1984年,迈克尔杰克逊与莱昂纳尔·里奇共同创作了这首《We Are The World》。
1985年,非洲埃塞俄比亚大饥荒,美国的迈克尔-杰克逊邀请了美国45名当红流行歌星发起义演,义捐了3000万美刀,那个年代的美刀是很贵的。同一时期,申葆青教授主持《星期日广播英语》专门有一期讲这次义演,We Are The World当时就直译成“我们是世界”,后来有人也翻译成“四海一家”等名称,可能更好。但是,我还是喜欢“我们是世界”。
据报道,截止到1995年,We Are The World的义演活动,已经筹集了十多亿美元。
那年头我们样样学美国,自从尼克松1972年给我们带来了脉通和《英语900句》,中国人就认为凡是美国的东西都好,继飞虎队之后断了的线又连起来了。
今天,将“天津梁大官人”的抖音视频少做修整,保留了他高质量的原视频全部信息,作为近年五一节的礼物奉送给众亲们。这个公众号人气十分旺,应该是囊括了多个年龄段的欣赏者吧。
《We Are The World》正歌
《We Are The World》后台录制花絮1
《We Are The World》后台录制花絮2
《We Are The World》后台录制花絮3
1987年在广州买的这个词带
《我们是世界》磁带播放录像
听到这段用磁带播放的《我们是世界》,是不是感觉到声音有点不一样?
是的,我国在卡式磁带盛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从远处的室外就能够分辨出音响设备的档次。相比于那些低质量的闷声闷气的音质,如果能够听到有穿透力的“咝咝”的金属性的乐音,就会顿生倾慕之情,那是一种享受。实际上,那应该是高解析力的落地音响发出来的声音。后来,当激光唱片(CD)乃至于DVD-Audio和SACD等更高解析力的音响器材问世后,我们就感觉到好像越来越失去了原生态乐音的本来面目。这也难怪,那些高端的音乐人、指挥家,还回去听黑胶唱片,那种声音,应该说是一种平滑的织体和颗粒的质感。就像摄影,还有人有一种胶片的怀旧情结,一些美国大片,明明已经进入数字化了的,还要去模拟胶片效果。
关于《We Are The World》的报道
延伸阅读:珍贵的录音
很不容易,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个1985年左右申葆青教授《星期日广播英语》音频。
《星期日广播英语》是1980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前期申葆青主讲,后来由蔡文美教授主持。
自从收听了《星期日广播英语》,即使是上了大学,也经常收听。每个星期天的早上,打开半导体收音机,就会一口气听完半个小时。一方面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那种说话的声音十分亲切,还给我们介绍外面的世界的事情和故事。
听到这个十分亲切的声音,十分感动,又仿佛回到了我们年轻快乐的时光。
谨此,纪念申葆青教授。(参见《悼念亲爱的申葆青老师》)
申葆青教授《星期日广播英语》
祝你五一劳动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