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一图:
《时光模样12》,点击下图看50张老照片
公务员119中央机关84枣林前街国家税务总局17一九九四2国际税收协定处4经停莫斯科
1994年11月下旬,我们前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谈税收协定,途经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诸多见闻虽已过去28年,但仍似昨天历历在目,既有失望纠结,但更多的还是从这个伟大的国家得到文化方面的感染和教益,这对我们很重要,也长期的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和趣味。
然而,那些曾经的神圣和美好,都在俄乌战争的硝烟中侵蚀和坍塌,难道这就是这一个百年大变局的开端和象征吗?
本图文,将分成经停莫斯科的见闻 、 丽婷的光影传真、俄乌战争后的世界、乌克兰的俄国名人、《花儿都去哪儿了》与《静静的顿河》五个专题来谈谈那时和现在在莫斯科的感想。
一、经停莫斯科的见闻
1994年,从北京出发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必须经停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转机,中国税务代表团一行五人就住在皑皑白雪的大片白桦林里面的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内。那个时候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刚刚瓦解,我们的国家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全面的包围而前途未卜,改制后的俄罗斯正在全面调整的阵痛之中,即使是浅层次的走马观花,也能够感觉到来自于世界、俄罗斯以及我们自身的问题和纠结。但是不管怎样,近代以来,以及前苏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举世瞩目的成就瑕不掩瑜,起码在我们以及我们的长辈沉浸其中的那种光芒四射过往,还是摄人心魄。
(一)令人不快的感受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中国大量人员涌出国外经商淘金。国与国之间除了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外,也有许多品性不端的人来到莫斯科,使得我们在外的形象受损。但是孬人哪儿都有,我们也经历了在莫斯科被外国人骗的情况。
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大国地位的提升,当初那些领过人唏嘘的事情,如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些事情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主推社会进步。
1、进入大使馆的尴尬
风雪中,我们来到了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供行人入口处的一张不大的告示,大意是告诉国内来宾,要注意安全,小心上当受骗。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是要告诉国内来俄罗斯出差的人,要尽量小心和避免与陌生的国人接触。我们在国内就知道,在莫斯科,中国人骗中国人的案例不在少数。但是在象征着国家尊严的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门前如此告示,总是使人深感不适。
2、乘公交车被驱赶
莫斯科的公交车是乘客自动买票的,票夹就在车窗上面挂着,但是有少数国人的逃票,搞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所以,乘公共汽车到某一些站,就会上来一两个警察,发现中国人就赶下车查票,这已成了惯例。一些中国人把国内不讲规矩占小便宜的毛病带到了莫斯科。再加上俄罗斯警察事儿的简单粗暴,往往使中国人感到受辱和被不公正对待。
3、我也买了一件冒牌皮衣
经停莫斯科街边,我见到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兜售土耳其皮衣,便花一百美元抄底买了一件当时名声很大的土耳其皮衣。后来穿在身上越来越感觉到有问题,穿的时间长了,沉得双肩都被吊的酸疼。最后终于在皮衣里衬发现了“规格”两个国文,细看标牌上的伊斯坦布尔,是拼音“yisitanbuer”。看来是我们先卖假货骗别人,然后别人再骗回来物归原主。
(二)俄罗斯的音乐、文学和艺术
俄罗斯的近代,特别是彼得大帝以来,科学,音乐,文学,艺术璀璨夺目,有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巴布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柴科夫斯基的古典音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列兵的绘画,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光耀世人。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一股忽视甚至贬低俄罗斯文化的思潮,我记得央妈出现过一位女士来澄清事实,说明俄罗斯文化基础在世界上占有一个重要地位。但是从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情况看,确实又是乏善可陈,以至于当初的那些自个儿阵营里面的弟兄们,个个翻脸,这是一个大问题。
1、中国银行莫斯科分行黄行长的晚餐
我们的工作就是中国到境外的机构和经济实体排忧解难,经常通过税收协定的相互协商机制,化解一些他们在经营中或税收上遇到的困难。中国银行驻莫斯科分行的黄行长知道我们此行后,请我们共进一次晚餐。
在去往就餐的路上,谈及俄罗斯的文学艺术,黄行长告诉我们,俄罗斯人很讲究文化品味,就拿给他开车的俄罗斯小伙子萨萨来说,如果要谈俄罗斯的音乐,文学,绘画,萨萨可以滔滔不绝讲个没完没了。这就相当于后来的北京出租车司机谈政治局的工作那样,滔滔不绝,差异立见。
2、参观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这次与我们同行的外交部条法司的王淑芬带来的俄语翻译郑薇和她的男朋友,向我们极力推荐去看坟头,这件事情使我们深感意外。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分俄罗斯和苏联两个区域,分别安葬着不同时代的卓越人物。
我们先瞻仰了俄罗斯帝国部分的墓园,那些精美绝伦的雕塑,即刻使我们感觉到这里就是一个生命历和艺术的博物馆,展翅的天使、忧伤的圣女、翻开的书和笔,使人感觉到了生命的崇高和荣耀。进入前苏联部分的墓园,一种力量、简约和纯洁震撼人心。
自从1994年到了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参观以后,对墓园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那里是对故去的人生的一种最崇高的致意,也是人类尊严和审美的最高境界。以至于后来到了法国巴黎拉雪兹公墓、德国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公墓,以及北京的八宝山革命烈士纪念公墓,都会去瞻仰那些曾经对国家和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和作出贡献的故人的安详之地。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各国墓园
3、宇宙纪念碑
这是一个已经翻篇了的一个时代的力量的象征——宇宙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的这一人类的伟大创举。站在直冲云霄的火箭及其尾焰的弧形金属造型下,更能够有一种沉重的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历史沉浸感。
在莫斯科宇宙纪念碑
4、莫斯科无名英雄纪念碑
莫斯科无名英雄纪念碑和无名英雄常明火,这前面是二战期间并肩战斗的各加盟共和国的纪念碑,既有俄罗斯的,也有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苏联在二战当中牺牲了3000万人,赢得的伟大胜利来之不易,似乎又在新的历史时期烟消云散,只留得那些亡灵之火随风袅袅。
无名英雄纪念碑
5、赫鲁晓夫墓
有谁会让自己的冤家对头来为自己设计一个墓碑呢?有一个人会,那就是前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
1962年12月,赫鲁晓夫参观了在莫斯科马奈日展览厅举行的先锋派美术展。观赏后赫鲁晓夫大发雷霆,他将艺术家的作品形容为“狗屎”。而在展馆二楼,只供内部人士参观的抽象派的艺术作品也在进行之中,在观看这些作品时,一向口无遮拦的赫鲁晓夫斥责其为诲淫作品,根本不是什么艺术。他用手指着抽象派艺术家、美展负责人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的作品说:“就是一头驴子用尾巴甩,也能比这画得好”。涅伊兹维斯特内伊哪里能忍受这样的侮辱,他马上反击道:“你不是艺术家,也不是批评家,而且在美学上你是无知的。”有钱就任性,有权就是真理的化身。
1971年9月,赫鲁晓夫去世后,他的儿子谢尔盖上门请求涅伊兹维斯特内为赫鲁晓夫设计墓碑。涅伊兹维斯特内先是大吃一惊,表示自己并不合适。但谢尔盖却诚恳地说“这是家父的遗愿”。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后,对自己不尊重艺术家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三次邀请涅伊兹维斯特内到他家做客,都遭到拒绝。临终前,他对家人说:“从我这方面来说,我表现得很粗鲁。假设现在能够见到他,我一定恳求他的宽恕”。
这则故事,会使人深省时间的任性。
风雪中参观赫鲁晓夫墓,黑白一分为二
6、异国他乡的这篇国土
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这是一片异国他乡的国土。
在正前方的主题大楼和几座侧楼后面,是一片巍峨婆娑的白桦林,林间蜿蜒步道,可通向园内小山和哪里的天鹅池,这里有仿中国江南的小桥流水景观,一年四季皆可人,一个人漫步的话,总想到恋爱时节。
这里还能够使我想起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人的青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他们,穿列宁服,学苏联老大哥,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的峥嵘岁月。
与外交部条法司王淑芬和翻译小姑娘郑薇
外交部条法司的王淑芬大姐,其实很早就参与到涉外税收工作中来了。在上面这张1985年召开的珠海全国涉外税收工作会议的合影里面,第二排女士右五就是王淑芬。由此看来,我国早期与发达国家谈签的税收协定,她参与较多。
雪中天鹅湖旁
莫斯科人称白桦树叫莫斯科新娘,每棵树上,都能看到泪汪汪的大眼睛。
1952年穿列宁服的20岁的我的母亲
丽婷的光影传真
正好我们外派的税务官丽婷常驻莫斯科中国大使馆内,今天特意请她发几张大使馆内风光的照片,那里也是我曾经徜徉和产生美好联想的地方。那海洋般的“莫斯科新娘”(白桦树)映掩下的馆区,春花夏草秋月冬雪,无限风光,各居气势。在这里,能够见识到战争与和平。
从馆内俯瞰
雪原
丽婷的畅想
天鹅湖的白天鹅
夏季天鹅湖中的小桥
秋季天鹅湖中的小桥
仲秋如梦
黑白天鹅
涟漪
幽径
雪中天鹅湖
祖国和俄国
冬季来看雪
俄乌战争后的世界
据《华盛顿邮报》2022年3月1日报道:
德国慕尼黑市长日前表示,慕尼黑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瓦莱里·捷杰耶夫( Valery Gergiev )已于本周二被乐团解雇。而这名俄罗斯指挥家被解雇,原因是他拒绝谴责俄罗斯总统普京。
慕尼黑市长迪特·莱特(Dieter Reiter)在一篇新闻稿中称,在向这位68岁的著名俄罗斯指挥家下达“谴责普京”的最后通牒之后,他本人做出这一决定的。当捷杰耶夫被要求必须在周一(2月28日)之前谴责“普京对乌克兰发动的野蛮战争”时,他仍拒绝这么做。莱特声称自己别无选择,只能解雇这位指挥家。莱特还称,他终止了与捷杰耶夫的合同,尽管此前签下的合同还有三年才到期。
报道介绍,捷杰耶夫是一位著名的古典音乐指挥家,自2015-16表演季以来一直领导着慕尼黑爱乐乐团。报道指出,他没有公开表态反对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的军事行动,在被解职之前,捷杰耶夫参与的一些音乐会已被取消,他还被要求从名誉职务辞职。
世界著名指挥家捷杰耶夫被解职本身就说明美西方正在放弃他们的关于自由的底层价值。
捷杰耶夫指挥 拉威尔 《波莱罗舞曲》
这个视频,是以捷杰耶夫指挥德国慕尼黑爱乐在英国阿尔伯特皇家音乐厅演奏法国作曲家拉威尔著名的《波莱罗舞曲》为蓝本,附载了一段1981年法国二战音乐剧情片《战火浮生录》 片段。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问题是,二战在历史长河中,真的就很近很近。
乌克兰的俄国名人
俄罗斯与乌克兰原本是一家人,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文学家、艺术家,都生于乌克兰。尽管俄乌之间发生了战争,美西方仍在提供武器和拱火,但是,在美西方眼里,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眼里,他们都是东斯拉夫人,十分令人唏嘘。
1、文学家果戈理
作品: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果戈理
2、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可是影响和鼓舞了我们几代人的灵魂人物,他的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仍然响彻我们的耳际,这些语句,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遵义四中的语文课上学的: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3、画家列宾
作品《伏尔加河畔的纤夫》、《扎波罗热的哥萨克回复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四世的来信》、《意外归来》、《伊凡雷帝杀子》。
列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沙俄统治下饱受压迫与奴役的人民,身上的苦难与力量,透过油画给人巨大的震撼。
列宾油画《扎波罗热的哥萨克回复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四世的来信》。哥萨克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在历史上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从16世纪开始,哥萨克沿乌克兰和俄罗斯乌拉尔山以西形成6大组群:第聂伯河群、第聂伯河以西的扎波罗热群、顿河群、高加索的格雷班群、乌拉尔河中游的叶克群、窝瓦河群。俄乌战争中,是不是经常听到扎波罗热这个地名?
《意外归来》描绘了革命者突然回家的场景,画面中的每位人物都具有典型而鲜明的个性。
《伊凡雷帝杀子》则刻画了沙皇伊凡失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预示沙皇残暴不仁的统治终将灭亡。
4、画家库因芝
作品:《第聂伯河上的月夜》
尽管一生只举办过两次个人画展,尽管每次只展出一张画,但每次都引起轰动。库因芝的画风自成一家,个人色彩鲜明,在众人看来十分神秘莫测。1880年,库因芝在彼得堡举办个人画展,仅陈列了《第聂伯河上的月夜》一幅油画,展厅人满为患,争相观赏。
库因芝
《第聂伯河上的月夜》,画面以夜色为主,乌云层次丰富,月亮发出绿色的光亮洒向大地,极其蕴含诗意和神秘感。
《花儿都去哪儿了》与《静静的顿河》
世界上的事总有那么多惊人的相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买了一本《美国民歌选集》和一盒卡带,里面有一首十分动人的歌曲《花儿都去哪儿了》,几十年来都萦绕耳际。这首《花儿都去哪儿了》的源头,就出自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是其中有一首哥萨克摇篮曲。
《美国民歌选集》及其卡带
《关于战争的作品花儿都去哪儿了》简介
《美国民歌选集》卡带《花儿都去哪儿了》
自媒体“天津梁大官人”的介绍不错
《花儿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曲,穿过时间把我带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把我们带到了更早的时候,在时间的长河中,许多事情总在重复叠加。
1928年,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英文版第1次出版,其中有一首哥萨克的摇篮曲,词曲介绍到西方以后,后来才有了这首《花儿都去哪儿了》。这部小说的故事是从顿河下游的哥萨克村庄展开的,讲述了1912年至1922年间顿和地区的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经历。
《静静的顿河》插图
《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人,就是上面介绍列宾的油画《扎波罗热的哥萨克回复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四世的来信》描绘的生活在东欧大草原顿河流域的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东部毗邻的广大区域的哥萨克顿河群组,顿河最后流入黑海。在《静静的顿河》中,哥萨克村里一些青年人离开家乡到兵营去受训,很快就被送去打内战。
一位出征战士的妻子,在哄娃娃睡觉的时候唱着这首摇篮曲:
鹅到哪儿去了?
他们钻到芦苇里去了。
芦苇到哪儿去了?
芦苇给姑娘们拔走了。
姑娘们到哪儿去了?
她们跟哥萨克人结婚了。
哥萨克人到哪儿去了?
他们上战场去了。
1961年,美国著名的民歌手比特-西格为这首歌曲写了新歌词。西格生于1919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耳闻目睹了朝鲜战争。在西格看来,美国的每一代青年和当年的哥萨克人一样,注定要上战场。西格把原来歌词中的芦苇改成鲜花。在哥萨克人那首歌里,姑娘们拔起芦苇,和小伙子结了婚,然后小伙子离开家乡去战场。西格在歌词里继续写道:年轻人被打死了,人们很快把坟场也忘却了。下一代的新娘又摘下了这些鲜花,但她们不知道花的下面就是坟墓。这些姑娘又同样和她们的情人结了婚,然后这些已婚的青年就离开妻子上战场。正如西格在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何时才明白?啊,我们何时才明白?
哥萨克人生活的东欧大草原中南地区
和平年代,能听听那些老物件播放年轻时候的歌谣,多好呀。战争,总是把各色人等全部裹挟其中。在战场上,没有诗人,没有艺术家,没有科学家和文学家,只有战士和战士坟上的花儿。
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最大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这是因为人类当中,吸取教训和不吸取教训的不是一批人,一批人无济于事,一批人无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