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9:生如夏花般绚烂

王更生
2020-08-02

衣袂飘飘

今晨04:12天还没亮就起来了。

为了写国难深重期间民国那些流行歌星,也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如花般绚烂的倩影,早早醒来。

民国十美.jpg

青春的祭坛已经摆开,伟大就在于:那个年代的那些花儿,明知故犯,却要消磨挥霍青春,生如夏花般绚烂!


中国的流行歌曲

目前还找不到中国流行歌曲不间断的发展脉络,更少见其发展的文化渊源。那么我就来谈谈一孔之见吧。

自李叔同学童乐歌、黎锦晖流行歌曲及聂耳的国歌,那个年代,他们发愿用心,更是用生命来谱曲填词,上承《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环视东洋西洋,下接平民庶人。那些凭借天资去呈现这些光彩动人景致的名媛优伶何不是如此呢?许多人仅凭一己蒙昧轻薄讪笑哂未休,何足挂齿。

一、中国早起的流行歌曲

在《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除了弘扬主旋律的部分,其实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特别是《诗经》《国风》,其实就是各诸侯国民间的声述口喻的生活常态。如《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如果你还不认为这是流行歌曲,就挂了吧。只不过国人败家的多,李斯鼓动秦始皇烧了《乐经》,钟会杀了嵇康《广陵散》绝……只不过中国两千多年的流行歌曲只留下1600多个词排名,那些唱和之人呢?挂了,那些曲谱呢?不晓得了。人家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于6世纪就弄出了一起名字命名的格里高利圣咏。

e824b899a9014c0897c838860a7b02087bf4f426.jpg

五线谱则是格里高利圣咏以后一千年的事情了,你可以见到音符简单流动。


1998年税务总局涉外税司和国交司合并,海洋石油税务局一屋子资料,我问一个处长说怎么办?人家说:扔了!我的天,当年活活的好几十口子人工作见证的历史资料,一句话就可以灰飞烟灭。不忍,选了20纸箱,后来他们编史都用上了。这好像就是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就关心自己那点事儿。


幸好孔子还有一点色心,否则诗三百就变成诗三首了。


二、学童乐歌和艺术歌曲

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就是容闳了,他一定也是最先听到古典音乐的人,还直接促成了1870年代大清学童出国留学。更早的西方音乐应该是传教士带进来的,领受者了了。

a044ad345982b2b7bfedac7ca92703ea77099bac.jpeg

容闳(1828-1912)


42a98226cffc1e1735d25bc0d21a3e06728de967.jpeg

大清学童(那个是詹天佑?)


除了诗词歌赋之外,中国的流行歌曲是从十九世纪初也出现的,之前太平军也由一些很美的诗歌,但也不知道曲调怎么唱了。

如果用广义的流行歌曲这个概念的话,其早期经历了学童乐歌和艺术歌曲时期。那是从洋务运动开始有的,是洋为中用,中体西用中词西曲,几乎都是海龟派弄来的。如北京二中早年的校歌就是用日本国歌填上新词儿;李叔同的《送别》就是美国奥德威《思念我的妈妈》稍作改动的。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真的强学西方,北京大学有个张竞生,见识与胡适等人平,泡洋妞儿,研究起性学性学,弄得声名狼藉,他可能不太明白咱们中国人公开很含蓄文雅,私底下则相反。

在来重温以前提到过的学童乐歌和艺术歌曲:



李叔同的《春游》



李叔同的《梦》


我还提到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保守派福建的林纾,把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添油加醋成《茶花女遗事》,方方面面都学习西方的。到了后来,干脆全盘西化引进了马克思及其《共产党宣言》,遇到一些挫折后,按教科书的说法,就是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了。


三、上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流行歌曲

经过李叔同、黎锦晖他们打下的基础,中国的流行歌曲很快就成长起来了。中国人虽然经历了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浸染,但血脉里的激情磅礴之势与歪果仁没有太大差异,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就疯长,给点阳光就灿烂。


流行歌曲完胜戏剧



《天涯歌女》



《四季歌》



《叫我如何不想他》



《苏堤春晓》



《静静的河边》



《如果没有你》



《铁蹄下的歌女》



《五月的鲜花》



《义勇军进行曲》



《渔光曲》



《月色茫茫罩九州》



《在松花江上》



《长城谣》



《花样年华》


从《夕歌》、《送别》、《梦》到《毛毛雨》,再从上海滩早期流行歌曲杨柳春风红男绿女莺歌燕舞到《五月的鲜花》和《长城谣》,中国的流行歌曲经历了崇洋学外,到自主创作和发展的过程,并且无不与时代步伐紧紧相随。其后便是新中国由革命歌曲到百花齐放的时代。


那些花儿已经开始调零,她们意犹未尽人生舞台就落幕了。真不忍与她们作别,面对青春的祭坛,我愿意变成冬青把她们替换下来。


2003年,第一个歌星黎明晖悄然离去,留给我们的,是从上海徐家汇东方百代小红楼左侧二楼飘来的靡靡之音《毛毛雨》。


四、我家地下室传出来的歌声

这12首三四十年代的歌曲,是由周璇、白光、张露、李香兰、姚莉、吴莺莺五人于1937年至1948年间演唱的,当时多在上海东方百代公司灌录刻母盘,到日本压制生产的。其中李香兰是个日本人,当时也是日本对华战略的组成部分,她出生在日本佐贺县,本名叫做山口淑子,她的歌曲在那个年代,同样也给苦难深重的中华儿女带来慰籍,作为个体的人,她对中国入水情深。

这些歌曲原来都是用78转粗黑胶SP唱片制作的,经过德国“老虎鱼”(Pauler Acoustics录音室)母带处理,德国Pallas Group压片生产,可以说接近了那个年代的实景,再在我的地下室播放直接转录,有一种深厚遗韵浸染期间。


1周璇1946年《夜上海》.mp4



2白光1948年《如果没有你》.mp4


3张露1948年《我要你的爱》.mp4



4周璇1937年《天涯歌女》.mp4



5张露1948年《你真美丽》.mp4



6李香兰1944年《夜来香》.mp4



7周璇1937年《何日君再来》.mp4



8姚莉1940年《玫瑰玫瑰我爱你》.mp4



9吴莺莺1947年《好春宵》.mp4



10白光1948年《等着你回来》.mp4



11周璇1937年《四季歌》.mp4



12姚莉1946年《哪个不多情》.mp4



今天整猛了一点,工作量太大了,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分3到5篇细细品读。要煮你们就用温水溪流,不可以汪洋恣肆大水漫


今天起床前,更延伸开去想到自小以来的那些如花使者,她们是:幼童时的高永华、张小红;遵义丝织厂子弟小学的韩剑萍、周红、陈琴、张丽娟、徐文;初中一年级上学期遵义七中的杨小平、张国楠(上海来的英语老师)、遵义四中初二至高中毕业的杨亚兰、王亚珍、张平、吴安蓉、刘秋蓉、焦永、邓学勤、张丽芬、范安丽、高英、王亚平、鲁远蓉、王宁、陈亚娟、罗凤鸣、韩小佳、聂丽娜、向红琼;下乡期间的正安县王波姐妹、李静、上海知青朱委员的女朋友、张雅姐妹、白秋萍、乐俭杨家屋基的青衣小妹、土坪中学代课老师时的好友翁丽雅、徐丽霞、学生郑肃静、杨亚兰(她们学习好,在我离开时很轻很轻地敲我房间的门,伸出两个小脑袋给我送礼物);贵州塑料厂工友龚鉴蓉、邓荣英;高考补习时的谌红、梁秋霞、葛冬雁、孙雪春、黄某;大学乜宝玲、李俊芸、杨萍、谢佳扬、向雅如、李开莉;工作以后的孙桂华、张亚倩、付瑶、海云、毛晓红、李莲、邱军、方凡、萨英、姜莉、杨安、田梅花、杨肖、周佳、李敏、熊艳、马聪、陈凤月、张舒、刘小萌、廖立、高健敏、王丽婷、赵勋、张午辉、唐文闻、张莉莉、卢波、赵丽佳、王晓悦、郑淑萍、王丹卿、邹勤、刘霜、冯伟娟、杨波、耿青、张蓉芳;借调干部李佳、刘萌萌、蒋子琪、王玉婷;厦门工作时的陈兰华、黄幼仪、郑萍、杨焰、米娜、姗姗、沈丽玲;新加坡工作时的甘金娥、陈续进;新疆工作时的阿依古丽、小秦姐妹、皮晓芳、刘佳、李万宜、杨春、米拉古丽、秦红、刘云;借调干部潘小鹂、吴洁蕙、彭蕾、戚慧、刘嘉、郑思尧、刘婷婷、郝筱苗、邓帆、蒋子琪、王玉婷、单宾露、王丹、李眀露……

如果不是这些花儿相伴而行,这一个人生甲子定会落寞失色许多。也不忍去打探她们今夕是何年,就如像剑桥大学里那一盏钟里会吃掉时间鸟,随时在啃食我们心中的美好。伴我过来的花儿,已经有我眼见着枯萎凋零的,也有的是在友人和姐妹的手机中告知最后时刻的,令人唏嘘……这就是生活。

(现在还有记忆,把一些人和事情整理出来。)


阅读12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