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归来话琼州4缅怀如军
2022年8月3日,应友人之约来到海口,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里那些已经退下来的老同事。但碍于疫情,就不便打搅,放弃了一些想法。
因缘而聚
我的公务员生涯的最后半年,是在海口度过的,那就是2018年下半年的国地税合并,这算是我又赶上了一件税务系统工作中的大事,我的60岁的生日还是与时任省国税局局长,后任省税务局书记的于智广等同事和友人一起过的,这也是我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情。所以,一来到海口,首先就想到他们。
后来得知另一个同事陈如军已经于去年离世,甚感惊讶和哀恸,昔日声情历历在,流光如水音信远。
陈如军是国地税合并前的省地税局局长,早年意气风发,曾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统计局长。2018年共事半年,朝夕相处,公事之余,也常常谈及家常。
文昌做客
2018年9月1日,我的夫人来琼的时候,还应邀去如军文昌老家做客,参观了其祖辈、父辈的老房子,还与其兄弟姐妹吃了一次饭,既收获了人情,又收获了世情和其家族的人文历史;既触摸到了近百年来他的先人所经历的大历史,更感悟到了这方乡土的浓浓情怀。饭间聊天,海阔天空,如军的大哥总在忙于家务,或默不作声。当我谈及小时候看一部越南电影,见到美国大兵躺在沙滩上,嘴里嘟囔着“hallow”,听着半导体收音机,还抱着椰子喝里面的汁儿,馋的我们清口水直咽,许多年一想到这个场景,就觉得椰子是个好东西。不一会儿,大哥就提着两个大红椰进来,说你常常这个味道吧……
前世今生
我有幸偶得一遇陈如军这个海口人家的前世今生。
其祖父,燕京大学毕业,东渡扶桑归来,于新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后入教育部,教育总长傅增湘提赠一扁额《教育家庭》,时民国十年,即1922年。后经磋砣,祖父回文昌海边老家办学,誉满四邻。如今,扁额高悬门庭正中,近百年来,只是十年动乱时母亲取下翻转做菜板而保存下来。
百年老院旧屋依然透出些文化人风骨,中正精细,要细细品味才深得其意。
其父亲,仍崇尚教育,其居所有《教育家庭花似锦》扁额。经历时代变迁,地主成份,家庭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后其后荫富,子成器,孙海归。听说其父是中农成份,只是几个关键人物没有讲,使其家受了不少苦。(中农是属于准革命阶级的,是贫下中农边缘的)
其父晚年幸福,享年八十。暮云乐观善交谊,常朋友满座。那些年,父每天早起,小凳坐柴灶前引火烧水…
长兄贡献
听朋友说,海南许多地方长子要照顾弟妹们读书,所以大哥学历不会太高,把前途都奉献给了弟妹们了。所以,这番浓浓乡土人情及其在对外开放中的交织,往往不易为外来人理解。朋友四兄妹均住海口,却在祖辈父辈老屋旁建了小楼,四兄妹各得其所。
走过几次基层,都听说了海南有个特殊政策,长辈宅基地小辈可继承。各市县乡里,没有占别人宅基地的,这大概就是本地的公序世俗吧。如今乡约渐复,村有村祠,家族有家祠,可祭奠往贤,行引来者,更可居留心灵,这是数千年中华协和官民关系的宗法传承,其功能类似于现代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吧。
陈如军
虽然如军已去,但其祖辈、父辈以及他的人生阅历和英容笑貌,以及海南四处新生的宗祠社庙,已然在我的思绪和记忆之中。
如军已经远行,特此为文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