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朋友:故乡遵义之行5那些时光群英4王碧清嬢嬢

王更生
2022-10-06

缘起:

        2022年8月9日至9月5日,回到了贵州遵义老城捞沙巷,见到了许多昔日亲友师长,他们都是时间的朋友,通过他们,又追溯链接了更多珍爱的人,今起为文以记之。

        前面的图文谈到了周述德老师及师母和唐家珍、李碧容、李群英三位嬢嬢,今天就来谈谈王碧清嬢嬢。在遵义,嬢嬢就是阿姨。


时间的朋友:故乡遵义之行5那些时光群英4王碧清嬢嬢


        我的小学同学何万钧小的时候长的胖嘟嘟的,我们都叫他何莽子,在很多年里,这简直是让我的妈妈十分羡慕的事情,好像大人们看小孩子都是以胖为美,看着我们骨感和青涩,我的妈妈总是拿何万钧来作为参照对象,叫我们要多吃饭。那毕竟是一个供给紧缩的年代,吃和穿选择的余地不大,再说妈妈和爸爸就长得不胖,何必又要我们长得美呢?


我们两代人

        我和何万钧,以及我们的父母们,两代人都有很深的缘分:父母们都是1955年遵义丝织厂建厂的时候就同在缫丝车间的工友,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这不算很短吧?我和万钧又都是小学和初中一年级的同班同学,还一起下过乡。我和何万钧,以及我们的父母们的关系脉络,说起来也就是这么简单,情感方面却没有时过境迁。


我们的父母们

        何万钧的父母也都是四川人,父亲叫何登林,与我的父母亲都是同一年的1932年生人;万钧的母亲叫王碧清,1936年生。

        何叔叔是在缫丝车间的煮漂房工作,就是用烧碱稀释溶液来煮蚕茧,使之易于抽丝,是属于高温湿热的工种;王嬢嬢就是缫丝车间的站台工了,也就是将煮漂房逐出来的蚕茧上面的丝线缫丝成转子上的丝锭,与何叔叔刚好是上下游的工序。我的父亲1955年东北两次学习后来到贵州遵义筹建丝织厂就是业务骨干,1958年成为贵州省先进工作者以后就当缫丝车间主任了,主要负责全面的技术工作,包括选茧、煮漂、缫丝、绢纺等工段,以及机器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维护;我的母亲就是缫丝工段的管理员,这是整个车间的主体环节,整个车间有1200人,缫丝工段就有近1000人,三班倒,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场所。

eps2026.jpg

        这就是遵义丝织厂的缫丝车间,总共有五栋这样的大型车间。据我的母亲讲,建筑风格和样式都是从江浙一带学来的,而且很多技术工人就来自江浙沪一带,比如:小学同班的奚浙黔同学的父母奚定方和戚花珍来自上海或者浙江,奚叔叔今年已经89岁了;张建黔同学的父亲张吉品,最早当过炼染车间的主任,就是来自杭州。不但如此,就连车间四周的树木夹竹桃都是从江浙一带移栽过来的,叶子扁长黑厚,有开白花和红花两个品种,摘取枝叶和花朵会冒出粘稠液体,很快变黑变硬。现在网络上说,夹竹桃是一种剧毒植物,小时候我们也舔过毒液,很苦,但好像没有网传的那么不得了,否则就不会在这里给你打字了。

        缫丝车间的各工段中,煮漂和缫丝是最容易患职业病的工作,一年四季跟高温烫水打交道,很容易患风湿心脏病。但在那个战天斗地的火热年代,哪能顾及得了个人的这些小事情,大夏天都是用功率很大的巨响的大风扇对着人吹,我的父母亲和何万钧的父母亲们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青春时光了的。

        从缫丝车间总体布局来看,大致的由东向西,第一栋是仓库;第一栋北边是选茧工段,南边是煮漂房;第二栋至第四栋就是缫丝工段,主题人马都集中在这里;第五栋是绢纺工段,这里比较清静,就是为下面工段准备车间和力织车间提供成卷的丝线。

        遵义丝织厂总共有五个车间,分别是:力织车间、缫丝车间、准备车间、炼染车间、机动车间。最大车间可能是力织车间,因该车间上班是三班倒,是工人最多的车间;其次是缫丝车间,通常只上白班。也听缫丝车间的唐家珍、王碧清嬢嬢说缫丝车间是最大的车间,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1200人,曾经也有过三班倒的时候。从缫丝车间机位看比力织车间密得多,力织车间占地比缫丝车间大。丝织厂人最多的时候超过3000人,只有力织车间和缫丝车间是劳动超密集型的,其他三个车间人就少很多。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情况的可能就是前两位的大车间就是力织车间和缫丝车间

        力织车间是由中间有间隔的两大片整体厂房构成,里面虽然没有湿热,但上百台织绸机上的竹木梭子撞击声不绝于耳,长期在这里工作听力会受损;准备车间与缫丝车间并排坐落,印染车间就是将力织车间织好的绸缎印染着色。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隶属于任何车间的专门从事力织车间产品质量检验的检测工,以及烘茧房、锅炉房,管理中枢的一栋二层建筑的科室,机动车间的、木工房、职工医院在厂区围墙外面的东侧,我们居住的预制场家属区就在那里。

遵义丝织厂百度地图 (2).jpg        遵义丝织厂1970年代家属区和厂区布局近似图。

        红色的为家属区:

        1、煤坝或厂里面居住区,二栋宿舍所在区域;

        2、马路槽居住区,或者叫家属房子;

        3、预制场家属区(无存)

        4、海风居住区;

        5、仰天窝居住区(无存)。

        黄色部分为厂区车间即部门:

        1、力织车间,其检验工段开始叫检验组,后来叫检验科,足见这个车间的重要性;

        2、准备车间;

        3、缫丝车间;

        4、炼染车间;

        5、机动车间;

        6、锅炉房;

        7、烘茧房;

        8、成品仓库;

        9、科室(厂领导办公区,包括广播室、电话室等);

        10、打茧房,处理缫丝车间的废丝,可以用来做丝棉被;

        11、车库和油库;

        12、大礼堂;

        13、食堂和粮店;

        14、职工医院;

        15、子弟小学。

IMG_20200310_190242.jpg

        这是我父母的老相册中何叔叔年轻时候的一张艺术照,到了我们见到何叔叔工作状况的时候,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他会穿着齐胸的防止湿热的橡胶衣裤,有时候上半身穿着跨栏背心,在烟雾缭绕的热气腾腾中干活,很大的人声混杂着蒸汽桶咕咕的噪声和倒水的声音。我们把这里要倒掉的水称作碱水,就是火碱氢氧化钠溶液煮茧,稀缺年代都会担回家去洗衣服,代替肥皂。

        煮漂房还有一种好东西,就是榨茧硕大的蛹,从头沿边一圈一圈撕开,里面就是白嫩鲜美的美味了,我们称作“鲜茧”,中间有一粒更加好吃的硬核,是那个年代我们的最爱。

IMG_20200310_190356.jpg

        这也是我父母的老相册中的照片,我的父亲和母亲(前面中间),以及王碧清嬢嬢(前面右边)的合影,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看得出来,那个时候的着装已经开始有些花样了

IMG_20201113_095708.jpg

        这是我2020年11月13日到预制场铁路桥下面的居住区去看望王碧清嬢嬢的合影。王孃孃那个时候已经84岁了,何叔叔在这一年的年初离世。王孃孃听说我要与她合影时,急忙进卧室换了一件衣服,还专门拿出党徽别上,这个动作使我十分感动,也只有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才会这样做。这就使我常常想到一些事情:贪官污吏和奸商在挖社会的墙角,又有更多的人不失初心去填,用极其悲壮的方式维护着我们这个国家的公序良俗,这就是现实。遵义丝织厂是遵义地方国营企业,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其最辉煌的时期,九十年代就垮掉了,厂里的退休工人收入都偏低,住房也存在许多问题,可是王孃孃她们还是觉得庄重的时刻,还是要带上党徽才像个样子。

微信图片_20220904115937.jpg

        这是2022年9月4日我和我的继母何嬢嬢去看望86岁的王孃孃的合影。

        人一上了八十岁,身体的毛病越来越多,养老确实是她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好在是何三娃挨着母亲住,这就使老人有了依靠。

        我的父亲在2020年晚何叔叔两个月离世后,我们也尽量使继母的生活内容保持原来的样子,我们也努力尽孝。


我与何万钧一起上小学、中学和下乡

        我和何万钧小时候都就读于遵义丝织厂子弟小学,还是同班同学,却没有和他的毕业照,不知道是哪位老师决定只有红小兵照的一张合影作为毕业照,这就使人有些感慨时代造人了。我在《馨馨家园17:童年及小学时代17-两张合影和两个名单》这片会议图文中谈到过这件事情。

eps1679.jpg

        与何万钧的合影,只有这一张小学在校期间到遵义红军分开展活动和合影了。

fb393ca0b8ac34a178e49fa513cf132.jpg        1971年红小兵六一合影,这里面居然就没有何万钧同学,原来应给有52人的这个班,就只有25个红小兵拍了唯一的毕业照,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生活总被大人们随意无厘头的安排。

        我和何万钧1971年小学毕业没地方上学的时候,可能又是走了我家河对面的南关公社书记木正邦的门路,到了四五公里远的火车南站旁边的遵义七中读初一。遵义七中是一所南关公社与中庄砖瓦厂共建的农工一体的中学,主要生源都是来自南关公社菜农子弟和砖瓦厂干部和管制对象的孩子,每天几乎都是伴随着火车汽笛的轰鸣上课。中午我们几个来自丝织厂的孩子就跨过若干条铁轨,去到外贸局仓库的小饭屋吃饭,做饭的是一对老年夫妻,饭菜即使是在那个年代都属于糟到难以下咽的,再加上他们穿得很脏,我们私下都叫他们“粪老妈儿、粪老头儿”。

        1975年我们又分别毕业于遵义六中和遵义四中,再一次走到一起来了:于同年8月来到正安县土坪区乐俭公社插队落户。这个时候对知青的管理,已吸取了老三届的经验,采用“户口在队,劳动在场”的集中管理方式。我们虽然都是在一个公社,但是分别在不同的大队,他在联山大队的联山茶场,我在革新大队的革新茶场。

革新茶场和联山茶场.jpg

        我们这两个知青茶场,都是设立在公路旁边。据时任公社书记杨本刚回忆,当年他参与茶场选点的时候,按照上级指示,就是要建设在公路旁边,就是要显而易见,叫“路花”,同时也使我们行路方便。

微信图片_20201226100047.jpg

        何万钧下乡时候的照片,还在1979年参了军,现在生活在贵阳。

联山茶场.jpg

        联山茶场故地,当年这里是一排平房,我们革新茶场是一栋二层木楼,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也没有留下照片,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如今的何万钧,我和我妈妈十分羡慕的胖乎乎的何莽子,都已经退休待老,好在我们的父母们当中,还有王孃孃健在,是她老人家为我们挡住了时间,挡住了年轮和辈分,每当想起他们的峥嵘岁月,他们的欢颜笑语和他们对待艰苦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他们年轻的时候以及老年的时候,还要想到戴上党徽与后生合影,这应该就是我们耳熟能详却不一定领会内里的传承吧。

        祝王碧清嬢嬢顺心、健康,老有所依。

阅读12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