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归来话杭州2:文化艺术聚会

王更生
2022-11-24


引子:

        杭州,古称余杭、临安,京杭大运河的起点。这里是人文荟萃的吴越都邑,也是南宋首都。

        见疫情有缓,整个浙江省都没有风险区,便于20221026日至11月7日到杭州开启了十三天之行,时逢儿子到此出差数月,我还能与同庚旧友共度六十四岁生日,甚为快意。现将此行以“吴越归来话杭州”为主题,分“滨江新兴业态”、“文化艺术聚会”、“千岛湖生日宴”、“建设兵团故里”、“芹川古村拾零”、“文渊狮城再生”、“西湖之滨畅叙”、“杭州孔庙碑林”、“胡氏故居及药号”、“上城区河坊街”、“宋城千古情”及“疫情末端体验”等12个副题分别展开陈述。


吴越归来话杭州2:文化艺术聚会


2022年11月27日晌午,同庚旧友约了一些朋友来到钱塘江北岸的一个光景高远处相聚。后来才知道,这里的聚会,每一次都有一个主题,今天的主题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文雅高清,十分惬意


高洁雅致的聚会环境

我们是15:00进入聚会地点的,这是一座可以俯瞰钱塘江的大楼的高层,一进入就感觉到一种高洁雅致的氛围。

后来得知这里的聚会,今天是请杭州的中国美院的卢勇和何涤非两位老师来谈中国绘画和书法。这陡然使我欣喜万分,因为我感觉到欣赏中国绘画和书法,好像有一道艺术修养的门槛挡在前面,每到高深之处,总有许多弄不太明白的东西,不像大多数摄影和油画作品那样直观写实,可以趁此机会请教和长进。

IMG_20221027_150414.jpg

俯瞰钱塘江和我们居住的滨江区

        进入室内,首先吸引人的,便是这里的几幅书法,有两幅是临启老瘦金体的,立即给同样临启老字的陈小杭兄发了过去,切磋字的意蕴。

IMG_20221027_151934.jpg

穆如清风

IMG_20221027_162549.jpg

诚信

IMG_20221027_162719.jpg

花开钱塘

IMG_20221027_151600.jpg

        过道墙上的一副王守章《子非鱼33》 布面丙烯油彩。


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沙龙

今天的聚会就是一个文化艺术沙龙,由卢勇老师主讲,何涤非老师间或参与一些议论。

卢勇老师也没有那么多客套,开门见山,讲中国美院的上一代人的故事。

他说,就从学校开始说吧,也就是中国美院,以前叫浙江美院。

他的父亲卢坤峰学的是国画,是潘天寿国师的学生。卢老师是1967年生人,从小也在学校大院长大。当年都住在一个筒子楼里面的那些人,现在都是特别大的名家了,有国画大家舒川曦、吴三明老师等人,楼上楼下有十五六家人,有的里外两间还要住两家人,中间过道就是各家各户的厨房。20221125卢老师的父亲卢坤峰在上世纪60年代(图片来自网络)

可能现在大家都不知道,那个时候画画都要躲着画,是在抽屉里面偷着画,这个在今天的孩子们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

他谈到,印象最深的是,黄宾虹先生画画是用秃笔,陆一飞先生则是用新笔的笔尖画,黄跟陆说,你用完了不用的笔就给我吧。结果陆先生就给黄先生一捆笔,作为回报,黄先生就叫陆先生自己挑画拿走。那个时候画画和看书都比较纯粹,老一代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吃的,更没有画画的纸,许多老先生都是用报纸来画画,画完就扔,完全是出自内心的兴趣。

卢老师的父亲1974年开始就被允许画画了,没有纸,他的学生和朋友就拿来一刀半刀的纸,画完画都是一摞一摞的挂在墙上,任他们随便挑走,只要有人喜欢就高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市场,不像今天的书画作品都有市场价值,老一代人从来没有想过要用绘画去换钱。


中国美院的精神

卢勇老师谈到中国美院的精神,有如下几点:

一是对艺术的执着和艰苦奋斗

现在学生考中国美院,有一部分是文化课不好才来的。他1985年考本科,从第一志愿到第三志愿,都是浙江美院。从老一辈那里看到的那种即使是在很艰苦的条件下,也要苦练基本功,要不懈地艰苦奋斗。

二是传承的思想

卢老师学的中国画,代表是潘天寿,坚持传承的思想,中西文化各自做各自的,各自发展。

在对待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一百多年来争论不断。

国家在1986年召开了一次三七开的会,这是对中西文化关系的重大调整:三分西方七分传统。结果在思想上冲突严重,现在叫中西融合。老一代的人,比如卢老师的父亲卢坤峰和吴三明等,他们还是坚持中国传统;以年轻人为主,则坚持中西融合。但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所国外大学去研究中西融合,只是中国自己在说融合。我们最关心的是,融合不能把自己融没了。

三是教育自信,文化自信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已经把教育和文化说的很清楚了。现在日本自己的绘画没了,浮世绘也已过气了。

卢老师在21岁留校时,被要求一定要用英语上中国画的课,即便他的外语还可以,也讲不了。所以他就要求外国学生要学点中文。现在我们到世界各地去学习,没有老师用中文来教我们的。

四是责任感

要求学生要有责任感,就是要教书育人。这几十年来,清楚的看见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看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能不能拉回来呢?

IMG_20221027_173359.jpg

卢勇、何涤非老师讲授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

卢勇老师2021年兼任中国美院基金会理事长,参与到这些工作中去,他主要是有两个愿景:

一是掌握话语权

如果中国美院的资金,有像浙江大学80亿那么大,就能够争夺话语权,制定自己的金标准。

从历史上看,中央美院一直在北京,从未到杭州来;中国美院一直在杭州,也从未去过北京,各自都有自己的话语权。但近十几二十年来,我们自己的话语权坚持不住了,必须按他们的标准、风格和论文格式,十分可笑滑稽。现在的评价标准是:拿一个全国美术金奖140分,一个浙江省金奖40分,一个中国美院金奖30分。我认为应该反过来,我们走的是吴昌硕、文征明这一派的路。如果我们一旦有钱了,我们可以制定我们的金标准。

二是提供一个能够产生大师的土壤

现在中国美院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把它放到全国去看,问题比中国美院的还要严重。

他曾参加全国美术评价,两天要看5000张画,而且是从电脑上看,从中选出300~500张。要考进中国美院的考生是需要一定的运气的,两个人看素描,一批60张摊在地上,老师开始是用脚指,后来就拿着竹竿指。第1波上来的一般都不行,因为都严格按标准来。等到快中午饭时,老师也困了,干脆选一些出来。我们原来有很多很好的评价标准,被规定弄死了。居然还有规定面试时老师不能打断学生,还有律师来打官司,说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更关键的还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标准体系的不同。西方重逻辑和规范,中国重形而上学和感觉。吴昌硕一生都没有写多少文字,就是画画。中国的绘画和书法,是融入中国人血脉中的文脉,是文化,现在都缺失了。

徐涤非老师是以书法见长,他补充道,中国的书法也是讲究传承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就像中国的八大菜系一样的,如果一味强调融合,最终消失的都是各自的风味。

徐涤非老师还补充强调,中国的繁体字,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存在一个传承的问题。

卢勇老师对钱和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十分精湛有趣的回答:钱既不在艺术之上,也不在艺术之下,而在艺术之外

后来,我谈了一点80年代中期,特别是上大学时对书法的感知,和以罗中立《父亲》为代表的川西画派、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和靳尚谊《青年女歌手》创作的感觉。

IMG_20221027_173424.jpg

卢勇、何涤非老师讲授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

卢勇墨竹图.webp.jpg

卢勇老师的书画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何涤非书法.jpg

何涤非老师的书法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万事利集团屠红燕的丝巾

        在此次聚会中,还与浙江万事利集团的屠红燕谈及了我的父母亲与丝绸的缘分。

        一见到屠红燕,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她佩戴的醒目别致的丝巾,使得整个人都透露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

        她是丝绸世家,事业做的十分红火。就在我居住的滨江区亚朵S网络严选酒店的大堂里面,就展示着万事利的产品,属于丝绸制品中的中高端用品。谈及现在的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对传统的实体店的冲击,她说她们也开发了网络平台的私人定制,只要客户能够提供图样,都能够及时做出产品来,令人十分叹服。

        我还告诉她,我的父母亲也是搞丝绸的,五十年代初到东北的丹东和海城学习结缘,后来就到了贵州遵义。我有一个疑问:苏杭一带是我国传统的丝绸也十分发达的地区,怎么就没有来这里学习。她一句话点醒了我的疑惑:苏杭这边是传统的土茧缫丝,东北是引进苏联的榨茧,这种茧个儿大丝多,应该是筹建丝织厂之前就选择确定了的。这才使我明白:我小时候生长的遵义丝织厂,真就是以榨茧为主,土茧为辅的企业。早年父亲到正安县收茧,主要就是榨茧。这种蚕茧呈土灰色,蛹特别大,我们小时候经常品尝的鲜美佳品,就是这种大蚕蛹,我们叫做“鲜茧”;土茧有黄白两种颜色,我下乡的时候,知青点还养过土茧,好养,可能产量不如榨茧,我们见到的小蚕蛹都是干瘪状,常用油炒来当菜吃,由于有时候吃到苦涩的,所以,我们即使是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也不太喜欢土茧蚕蛹。

        与万事利集团的屠红燕谈丝绸,谈双色和五彩被面这些曾经的稀缺用品,还牵连到我的父母亲和小时候乃至到农村的那些事情和场景,也是一种惬意。内心祝屠女士的企业,在他们的智慧和坚毅中,更加兴旺发达。

IMG_20221027_184855.jpg

与屠红燕女士

微信图片_20221126141619.jpg滨江区亚朵S网络严选酒店的大堂里万事利的产品展示


延伸阅读:我们年轻的时候欣赏的油画艺术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国内绘画及其探索

       上世纪八十年中期,特别是我上大学的1980-1984年,来到大都市武汉,一切都是新的,所见所闻简直是目不暇接。除了各种各样的新思潮、新文学外,更加引人注目的当然属于以川西画派为代表的大巴山里面的那些雄浑壮实流露出青春之美的劳动女性和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首当其冲的,当属罗中立的《父亲》。在我们的心目中,八十年代中国以绘画、摄影和伤痕及反思文学等的前沿探索,也把我们裹挟进了这样一股潮流中去了,并深感幸运。

src=http___inews.gtimg.com_newsapp_bt_0_13679450723_1000&refer=http___inews.gtimg.webp.jpg

围观《父亲》(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图片_20221125151150.jpg

罗中立的《父亲》(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图片_20221125151201.jpg

        罗中立的《父亲》局部(图片来自网络),父亲眉头上的汗珠,简直写实到令人惊叹的地步;圆珠笔当然是应时政需要加上去的,只在说明父亲也讲文化。

微信图片_20221125151156.jpg

        罗中立的《父亲》局部(图片来自网络),这样的手和土巴碗里面的疑似祖国大西南流行的苦丁茶或者老鹰茶,使我们有一种亲切和代入感。我们曾经在大夏天渴得大口大口喝过这种茶,小时候拾煤渣的手,特别是指甲盖里的污垢,经常挨大人骂,只是没有《父亲》这么累、这么皮粗肉厚、这么脏和这么和蔼罢了。作为那个是带过来的人,《父亲》身上总有我们的影子,可能是一种淡泊和惬意吧。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美术馆馆藏展览时,《父亲》就在进门左手展厅的A位上。当时《父亲》流汗,还是颜料油脂受潮,像往下流淌,还能够见到画作的下部被人摸过的指印。

微信图片_20221125151133.jpg

        何多苓的这张《春风已经苏醒》(图片来自网络),是我大学时代经常欣赏的一幅油画。那个时候,经常和王永庆同学谈及这幅画中的眼神,经常拿她来与英国画家米莱斯的《新鲜的鲱鱼-凯勒海伦》中的眼神比。

微信图片_20221125151145.jpg

        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中的小女孩的唯美眼睛透彻而稚气,充满着对细小东西的向往。

凯勒海伦(新鲜的鲱鱼).jpg

        《新鲜的鲱鱼-凯勒海伦》的眼神唯美而忧郁。

青年女歌手.jpg

        这是靳尚谊1984年找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三个女研究生之一的彭丽媛画的《青年女歌手》,这幅油画作品,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当时也引起不小的反响,是一次中西文艺融合的作品,背景取材于宋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寓意莘莘学子,十年寒窗。在此之前一段时间,在电视里见到她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印象十分深刻。

毛主席去安源.jpg

        这幅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作品,完成于1967年,印制了9亿张。了解当年的情形,以及后来作者在九十年代打不尽的官司,就可以对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


        2022年10月27日的这次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聚会,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通过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这两扇窗口,也触摸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一体。看来,在东西文化、文学艺术的碰撞和交流中,各自保有其特色和特征,百花齐放,在各自发展的前提下的兼容并包,是一种理性的路径。

        也如八大菜系,现在粤菜也开始尝试辣了,也在相互包容;西来的肯德基、麦当劳也在加入一些本土元素。顾客导向不可小觑,变化中保留传统的特色,只要顾客愿意买,厨师就可以做。别忘了,还有些极小众的需求,也有市场。

        杭州,确实是人文荟萃的吴越文化艺术的都邑,更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艺术一派脉络和一众支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阅读86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