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杭州,古称余杭、临安,京杭大运河的起点。这里是人文荟萃的吴越都邑,也是南宋首都。
见疫情有缓,整个浙江省都没有风险区,便于2022年10月26日至11月7日到杭州开启了十三天之行,时逢儿子到此出差数月,我还能与同庚旧友共度六十四岁生日,甚为快意。现将此行以“吴越归来话杭州”为主题,分“滨江新兴业态”、“文化艺术聚会”、“千岛湖生日宴”、“建设兵团故里”、“芹川古村拾零”、“文渊狮城再生”、“西湖之滨畅叙”、“杭州孔庙碑林”、“胡氏故居及药号”、“上城区河坊街”、“宋城千古情”及“疫情末端体验”等12个副题分别展开陈述。
吴越归来话杭州4:建设兵团故里
2022年10月28日,我们来到了千岛湖深处的千岛湖心泊度假酒店,这里曾经是浙江建设兵团十三团二十四连所在地。一进酒店区域,我连人带心就进入到一种时空穿越的境界,这里对于我们这些曾经到农村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战天斗地过的知青来说,既亲切又难以言状;既蹉跎青春,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疫情的原因,现在到这里来的人不多,标间房价300余元。
千岛湖龙川湾建设兵团
在这里,在浙江淳安县千岛湖西南湖区的龙川湾,曾经历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就是当年浙江建设兵团十三团二十四连连部所在地。现在经过开发,在原来兵团旧舍的败壁残垣的基础上,修旧如旧,建起了全国第一个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集住宿、餐饮、娱乐功能齐全的经营实体。方圆四近大致的历史沿革是:
1955年,国家为了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原来房屋错落、田地阡陌的村庄淹没在了万顷碧波之下,变成了新安江水库的库区,形成了1078个岛屿组成的湖区,这就是千岛湖的由来。
1970年,龙川湾组建了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团二十四连,先后接纳了来自浙江省内的杭州、宁波、舟山、建德等地的知青130多名。当时这里是一片杳无人烟的荒凉之地,要到最近的公社社部,必须走山路和划船,一个来回就要一天。这个二十四连,共有六个知青排,分散在九个点,每个点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一二三排是鱼场,四五六排是林场。如今那些当年的老知青,大都来到这里寻找青春的脚印,还有一些人一离开就永不想再次踏上这一块土地。
原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团二十四连连部
原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团二十四连连部
中国历史上的屯垦军屯和新中国的生产建设兵团
建设兵团的历史渊源,与中国古代的军屯和屯垦有关。
军屯和屯垦最早都发端于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地点是甘肃河西走廊和西域新疆,为后代历朝效法。
毛泽东谙熟中国历史,无不受到启发,于解放初的1950年开始建立以生产自给和护国保疆为目的的军屯性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的这12个兵团的结构和布局在当时具有明显的军事意图,共17.5万人,到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达到256万人;后来的黑龙江和云南等地建立的以开发生产为核心的生产建设兵团,则主要是屯垦或屯田,由于它们多建立于文革期间,所以还具备缓解因工业萎缩造成的城市就业人口过剩的压力的功能,安置了大量的城市青年。
由于历史的因缘际会,参与到军屯和屯垦中去的人们,在偏荒之境奉献了青春,进而奉献终身,更进而奉献子孙,他们是泱泱伟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历史上祖国边疆军垦屯垦
我们是知青
我下乡当知青的时间是1975年8月30日至1979年4月13日,也就是从我到贵州省正安县土坪区乐俭公社革新茶场第一天,到招工离开,共3年8个月,计1323天,其间的1976年是公历闰年共366天,其余年份皆平年,即365天。
1975年8月30号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父亲带我从遵义丝织厂预制场家附近马路上一个叫马店的丁字路口上了一辆大巴车到150公里外的正安县土坪区乐俭公社。上车的时候,我看见母亲在抹眼泪,第一次见母亲抽泣感觉到很奇怪,父亲呵斥住了她。为人父母之后才知道那是天下父母心,父亲有什么事情都藏在了心里,母亲通常就会溢于言表,父爱如山母爱似海。
邓小平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过言简意赅的历史评价:“国家花了三百多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这确实是文革一结束后上山下乡的客观现实。作为参与到上山下乡运动中人,我们的心路历程却有更多的切身体验和细节,这是翻历史书籍和网页所不能理会到的。
知识青年是一个绝无尽有的专用名词,大数2000万人,分文革前和文革中两大部分:始于1955年至文革前约400万人,以邢燕子为楷模主动放弃优渥的城市生活到艰苦农村改天换地践行理想信念的有志青年,青春靓丽光彩;分别始于1968年的“老三届”和1973年的小三届“约1600万人,其中主动上山下乡的,理想信念上与邢燕子他们同,是为着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和缩小”三大差别“(脑体、城乡、工农),但绝大多数是文革中通过组织和动员上山下乡的,尤以那些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的生存落差极大,他们当中那些所谓家庭成分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在后来的推荐上大学、招兵、招工和回城时,机会更少,在农村滞留的时间更长,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人生悲剧。就我所知道的情况,就有留在遵义的上海知青的子女落实政策只能回去一个,而且都安排在粗放式的劳动密集型街道企业中工作,生活状况不好,留在遵义的子女考上了大学,生活情况反而更好。
响应号召“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们的知青点已经如烟消散
我下乡的正安县土坪区乐俭公社,有联山茶场和革新茶场两个知青点,分属联山大队和革新大队。我在革新茶场,场长,我们叫队长,名赵世宣,大队书记姓吴。
联山茶场和革新茶场百度地图
和浙江建设兵团十三团二十四连比,我们这两个知青点仅存在了6年的时间,即1974年至1979年,随后就风雨飘摇、零落荒圻、消隐无存,原来的屋基,一个变成了墓地,一个成了菜地。很可惜,我们没有两个茶场的照片。至于我们革新茶场的样式,联山茶场是一排木土混合平房,我们的是一座木框架一层砖石二层木板的房子,是铭记在我们心中的。
联山茶场遗址
革新茶场遗址
事情十分凑巧,我在写这篇游记时,恰好茶场的知青战友冯小其我们的知青群里核对我们的下乡履历,好像又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机缘。
上面的表格,前面一张时革新茶场的,后一张是联山茶场。从中可以看出,我们革新茶场共有17人,联山茶场11+3,其中的3,就是老三届的上海知青。我告诉知青战友,名单里好像还缺一个人,在我们公社,还有一个姓黄的上海知青。大家都很记得他,人很老实,见人就笑眯眯的,个子不高,叫黄跃海。有战友回忆得起,跃海是在我们常称之为123弯弯(公路123公里桩)那边那个道班那个山坳坳再过去两三公里的那个生产队,有人还去看过,家徒四壁,现在想起来,这些上海娃儿也是够可怜的。黄跃海和联山茶场的周维康、朱伟原和潘定凤都是下乡到这里来的老三届上海知青中我们下乡时还能够见到的几个人,那个时候,他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融入了本地农村,总的感觉是,他们已经习惯逆来顺受了。
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团二十四连连部复原照片
图1
图2
图3,餐厅里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天安门城楼
图4,餐厅里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天安门城楼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酒店内暖心的安排,当年的我们和在这里捕鱼种树的他们,想都想不到这样好的来时。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我们从共同的历史中走来,不论有什么样的记忆,那都是我们不可选、不可忘的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听说当过知青,一种由衷的爱与怜就会拉近我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甚至连这些迥异的千岛湖龙川湾里面的这些复原的知青样式的房子、林场和渔场故地,也感到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