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10:文革期间的高亢旋律

王更生
2020-08-05

写在前面

文革开始时我七八岁,已经开始有全面的记忆了,史家展示的是符合治学规范的历史,实际情况要生动的多,身临其境感知细节,宏观的东西少。

今天选了三部自小就感觉到美丽的节目片段呈上: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应该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最高艺术水准,即使是目前来看水准也不低,音乐,特别是芭蕾舞范式已经很接近古典音乐舞蹈了,只是穿的衣服不一样。

关于这些作品的主题,用革命太笼统,比较合适的概括是战争,《东方红》和《红色娘子军》定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正义性,《白毛女》则是战争动员。

别以为一谈战争耸人听闻。人类文明史就是战争的历史,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战争更能够清晰地描绘出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走向。

世界历史之父(西方中心论)希罗多德《希波战争史》开历史之先河,将希腊和波斯战事以及传说和神话堆砌起来成书,之后50年,受希波战事影响古希腊内部又干起来了,重新洗牌分赃,修昔底德以参战将军身份又写了具体描绘这场战争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凯撒整了《高卢战记》,都是以战争作为主题的。

中华文明在同一时期要成熟得多,历史家的著作只是把战争作为整个大社会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兵家专论战争,而且在战略上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与希罗多德有十年时间交际的孔子丢饭碗后云游天下(找工作趴活儿总面试不过关)深修鲁史,儒风鲜于孔子就有了的。《左传》编年开篇“隐公元年五月春郑伯克段于鄢”,虽然也说战争,但没有刀光剑影,整个是儒家骂人不带脏字批驳郑庄公段叔哥俩不仁不义的春秋笔法,最后母子和好大团圆启成仁之道。但中国古代战争的规模要比古希腊古罗马的规模都要大得多,动不动就坑杀40万,百家智慧泱泱精进。

回过头来看看文革期间的这三部文艺作品,打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可能即将到来大概率的中国统一战争,其中气息相通。战争总是残酷的,一旦劫难到来生灵涂炭,几乎全人类都不愿意打,但是,但是,号称近现代文明策源地的西欧,那么多哲学家、思想家、文艺家都没有把他们的理性提拔到制止战争的程度,你行的话,愿闻其详。我们只能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七十年代末翻阅过一套叫做《战争风云》的二战小说,末尾提及了未来战争梦靥蘑菇云,那可能将是整个人类的灭顶之灾,也许在劫难逃。又看看一个段子:


所谓美国解密的1959年核攻击中国城市弹头配置,看看你的家乡是不是在里面

1959年那个时候只有核裂变,炸药当量只有12万吨级,一颗只相当于丢在日本的4颗,现在人类技术终于有了巨大进步,氢核可以聚变了,一颗氢弹可以达到1000万吨级。据说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一艘就可携带核弹头288枚。


片段观摩

1、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我家在西南一隅遵义,文革期间每天早上6:00的起床号:“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紧接着就是几乎一模一样的合唱《东方红》。别以为这是在咀嚼欣赏,断无此意,只是作为孩童感觉的历史细节罢了,今天不是聊到这里了吗。不过那时候我们真的觉得有毛主席在战无不胜,解放全人类很有信心。《共产党宣言》在版序言中说:“社会主义,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1976年毛主席去世时,哀乐和国际歌从公社喇叭传来,我们正砍柴回知青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还要不要去解放水深火热中的美国人民。

IMG_20200803_165827.jpg



我们那个年代也追星,特别是中央人民关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还有施光南、谷建芬等。我弄到的黑胶《东方红》居然加进了夏老的幕后音,真是意外收获。1984年刚到北京工作,秋末还有幸去新街口附近聆听了他的播音讲座。播音这玩意儿,前段我试了试,还真难。


就内容上看,《东方红》与四十年代末上海那批演艺家的作品是衔接上了的,比较感人的有《长城谣》、《五月的鲜花》和《在松花江上》等。


情深谊长 那年头知道了刀美兰、邓玉华,如雷贯耳


2、革命现代舞剧(芭蕾舞)《白毛女》

少年怀特的烦恼,总是不经意地被一些东西唤醒或者慰籍。有生以来第一次在银幕上见到如此美丽的东西,绚丽而兴起,朦胧而怀春。

IMG_20200803_165933.jpg



开篇




看人间


北风吹


优美旋律



北风吹


3、革命现代舞剧(芭蕾舞)《红色娘子军》

2018年在海南工作半年,有幸结识了红色年子军二排排长之孙庞华雄兄弟,他谈及祖母她们那些人,命运多舛,意志刚强。

IMG_20180712_160456.jpgIMG_20180712_195812.jpg

IMG_20200803_165605.jpg

经过艺术加工和历史抽象,乐舞翩跹,青春袭人



红色娘子军军歌



女战士之歌及优美旋律


万泉河水清又清


中国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人才济济,从这三部作品可见一斑。那个时期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除了险恶的国际背景及政府更替必然面临的国内因素,在发展阶段的选择上,使得战时方针和政策一直延续到了七十年代末,谓为长矣。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音乐和舞蹈艺术从政治化转向平民化,港台欧美之声兴起,我们自己以有施光南、谷建芬等一批作曲家引领了新时代的潮流,以李谷一、崔健等歌手在音乐理念诸多方面都顶着压力有所突破。

但是就交响乐来说,可能是因为文化等原因,尚未走向世界,甚至还没有超越那个六七十年代。














阅读136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