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世纪坛(2023.4.20-9.3)《浮生巴黎: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全球巡回艺术大展》

王更生
2023-04-30

引言:

       艺术展览是美的,去参观的人也是美的,心有灵犀眼中有美的人也是。


中华世纪坛(2023.4.20-9.3)

《浮生巴黎: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全球巡回艺术大展》


一、画家概况

       浮生巴黎,自然多会让人联想到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市井生活,没错,正是,打卡热点集中在法国巴黎蒙马特区的红磨坊,代表人物就是今天要说的“红磨坊画家”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1864年含着金钥匙来到世间,法国南部阿尔比大贵族家的纨绔子弟,一生不愁吃喝玩乐,却在小时候练习马术摔伤,身高止于1.52米,在世人眼里就是一个侏儒,却在时尚之都巴黎为红磨坊绘制海报招贴画,也为一些书籍和乐谱画一些插画和封面画,并以此崭露头角,引领时代风气,被后人喻为印象派画家之列,与莫奈、雷诺阿、梵高、德加为伍。罗特列克同梵高以及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的拉斐尔都没有活过37岁;莫奈老来因白内障双目失明,活到86岁;德加五十多岁就几乎看不见东西了,活到83岁;雷诺阿老来因严重的关节炎导致下身瘫痪,活了78岁。这都是作为自然之子所必然要承担的哀荣与苦难,却让生命的气息和斑斓的底色光耀后世。

       十九世纪末的世纪之交,“新艺术运动”风潮在欧洲各地如火如荼,作为法国本土出生的罗特列克,初来乍到就被巴黎新艺术运动的“黄金时代”砸中,成为巴黎红磨坊不可或缺的石板套色海报招贴画大咖,与几乎同一时期从巴黎一间阴冷潮湿的地下室走出来的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一样,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他被一些人称为侏儒,受尽了时人的辱没。

罗特列克与红磨坊老板.png

罗特列克与红磨坊老板在其作品前合影


罗特列克的海报招贴画1


罗特列克的海报招贴画2


二、巴黎的"美好时代"及罗特列克的海报招贴画

       1851奥斯曼公爵在巴黎开始修建奥斯曼公寓;1889年10月6日,红磨坊在巴黎蒙马特高地脚下开业,这里原来就是雷诺阿《煎饼磨坊舞会》的所在地;1899为迎接世界博览会,埃菲尔铁塔落成。这一切,都使得120前的1871年至1914年的巴黎迎来了“美好时代”。

罗特列克在红磨坊画海报,并拥有了一个他个人的专属座位,创作是在十分喧闹的康康舞曲和人声鼎沸中进行的。那个时候的罗特列克,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较之于谢雷特高饱和度海报,呈现出低饱和度的东方艺术特质。日臻成熟的石板四色印刷法,仅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就可以调制出除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罗特列克的海报,正是在此基础上,取材于现实中的活生生的声色人物,开始打造明星的,这也是用海报推出明星的发端。

       在色彩的运用上,罗特列克可谓独树一帜,这都使人不得不认为:艺术家的技能是可以培养的,但配色一定是由人的天生禀赋决定的。

       有异于文艺复兴后的艺术家们以希腊神话和宗教里面的人物,如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马奈的《奥林匹亚》,罗特列克却多以红磨坊欢场中的巴黎风尘女子作为描绘对象,遭到了学院派一系的一片责骂声,却得到了同为印象派的德加的高度赞扬:内心柔软,不仅高贵,而且鲜活灵动。


三、展出简介

       本次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浮生巴黎: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全球巡回艺术大展》,展期是2023年4月20日至9月3日,举办方由北京、深圳文展团体,以及希腊赫拉克莱冬博物馆、法国驻华大使馆和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等。展览分四个部分:摩登巴黎、蒙马特的黄昏、罗特列克的世界、浮生如梦,共展出罗特列克作品及照片和书信230余件。

       文化消费信息是:门票98元(老年68元)、专人讲解129元、语音解说器29元、《浮生巴黎: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画册238元。

       异地付费参观链接二维码(原价59元,优惠价36元):

IMG_20230430_155708_副本.jpg


四、展览点题

       本图文将此次展览的四个部分,各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展示(本节有一部分文字引用馆内介绍)。

1--.jpg

展览海报

1-.jpg

展场入口

1.jpg

“心系自由,描绘众生”

2.jpg《简-艾薇儿》(1893)


第一部分:摩登巴黎

罗特列克的绘画风格虽被归为后印象派,但其艺术的本质仍具有杜米埃式的讽刺纪实,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库尔贝“写实主义”特征。当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直面罗特列克真迹时,能够意识到他通过犀利敏锐的观察视角和略带幽默讽刺的人物神态将十九世纪末流光溢彩,奢靡浮夸的巴黎夜生活中真实的活色生香不加修饰地勾勒下来。其如同相机镜头般的双眼和快门般的画笔实则捕捉下了那些宝贵的、具有纪实效应、甚至比摄影技术还弥足珍贵的“巴黎夜场后台风光”。

本次展览最珍贵的是下面这块120年前的石板,这种石板石材只出产于德国巴伐利亚,讲解员此时流露出了想摸一下这块石头的欲望,可惜没有机会。自从1798年石板画问世后,便成为继古登堡印刷机以后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一项发明。为了克服一块石板只能印制300张的限制,石板画转印技术的问世,使得一次制版可以无限次印制。本节1-5图,是套色石板,这是继欧洲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之后,对于欧洲文字、图片和文化传播和普及计有重大意义的发明。相比较于中国首先发明的合字印刷术,欧洲的古登堡印刷术都要晚得多,但是,欧洲很快就进入了金属的铅合字,而我们却在原地踏步。前些年去看北京的古迹拍卖,发现遵义黔北文化核心人物的黎庶昌家族印制的四书五经,却还在搞木板雕版印刷,虽然遵了老祖宗的道统和法度,却实在是墨守陈规了,与我们在国家图书馆能够见到的欧洲十六世纪的金属合字印刷比,就太落后了,令人汗颜。

3.jpg4.jpg4-.jpg5.jpg

《为你,老故事》(1893)石板6.jpg

《日本沙发咖啡厅》(1893)


第二部分:蒙马特的黄昏

在十九世纪末众星云集的海报“黄金时代”罗特列克强调在鲜活的社交环境中捕捉最能展示模特本性的状态,再将标题和产品不动声色地“插入”这个现场并巧妙安置在最醒目的位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罗特列克的完整海报设计理念更像是人物身处真实生活场景中的“抓拍”,而非影棚中模特手捧产品的“摆拍”,这才是其海报招贴最与众不同之处。这些元素造就了他在海报设计史。以及西方美术史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下面1-4图,是介绍一幅名叫《布鲁恩特大事记》的海报画,此人是一名歌手、喜剧演员和夜总会老板。当时的照相术已经广泛应用,其中就有布鲁恩特的一张照片,可以一睹其真面目,风度翩翩,难怪吸引来了小美女同框。

7.jpg

8.jpg

9.jpg

《布鲁恩特大事记》(多年分)9-.jpg11.jpg

《疯牛》(1896)

15.jpg

《亚恩和梅尔在《艰难的时代中》》(1895)

16.jpg

《终极民谣》(1893)

12.jpg

《老故事》(1893)

14.jpg

《在文艺复兴剧院》(1893)

13.jpg

《骑师》(1899)

17.jpg

《在音乐会》(1896)


第三部分:罗特列克的世界

无论是海报招贴还是素描粉彩、罗特列克的画作在注重记录眼前真实生活的同时,总隐约带着一股玩世不恭的幽默和讽刺。罗特列克艺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在于,贵族出身的他在画作中没有任何主观高低贵贱的鄙夷。“我描绘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不加以评判。”尽管他会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夸张的人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并加以嘲讽戏谑,但无论是歌舞明星的光芒四射还是应召女郎的微不足道,他都客观真诚地记录着他们的本色。

26.jpg27.jpg20.jpg

《蔷薇小姐剧团》(1896)

22.jpg

《拿破仑》(1895),参加巴黎画展作品,戏谑拿破仑

25.jpg

《五彩纸屑》(1894)

18.jpg

《红磨坊的堡垒》(1893)

23.jpg

《现代工匠》(1896)

19.jpg

《白色评论》(1895)

24.jpg

《德国巴比伦》(1895)


第四部分:浮生如梦

才华横溢的罗特列克在他未满37岁的年纪便过早地凋零了,可他所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却远非是昙花一现。他是首位把海报招贴提升到和传统绘画同等艺术地位的艺术家。他成功消除了所谓高级艺术(油画、素描、雕塑)和低级艺术(海报、 logo 标示和其他平面视觉文化形式)之间的界限,这是西方艺术史上一个非凡的转变。他让海报真正成为了可供人欣赏并收藏的艺术。

这一节中,为大家选出了两封罗特列克给母亲的信,封封都像母亲要点钱花。罗特列克一辈子都不缺钱,而且,他的母亲都是他绘画事业上的坚定的支持者,从中感知到了一种伟大的母爱,这就是的罗特列克可以一辈子心无旁骛地去爱己所爱。

29.jpg29-.jpg30.jpg30-.jpg32.jpg《伊维特-吉尔伯特,铃格,珑格,咯》(1894)之一

31.jpg

《伊维特-吉尔伯特,铃格,珑格,咯》(1894)之二

38.jpg36.jpg35.jpg

展览尾声


四、延伸阅读

       (一)日本浮世绘对西方印象派的影响

        日本的浮世绘也是滋生于风月场所,后来被日本学者尊称为“浮世绘三大师”一些大咖级人物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安腾广重等加盟进来后,修成正果,成为可登大雅之堂的东方艺术。在这一点上,有点类似于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家族的音乐作品,最先就是市井歌舞音乐,后来卡拉扬、小泽征尔、祖宾梅塔等一众世界级大咖掺乎进来以后,就使得每年元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成为世界殿堂级音乐盛会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西方的印象派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在学院派眼里,同样也是低级、庸俗、下流的一帮混混聊以自慰的下品之物。在这一点上,与日本的浮世绘早年的际遇十分雷同。

       直到日本门户开关后,1853~1867年,日本的瓷器和漆器大量销往巴黎,浮世绘的一些春画作为下品的包装纸随同到了欧洲,这就是的成长中的印象派混混们眼前一亮,看得眼冒金星,血脉喷张,从中吸取了笔法样式和色彩的营养。一时间,包括梵高、高更、莫奈、雷诺阿一众年轻人趋之若鹜,罗特列克已然是其中更有胜者。这从两点可见端倪:一是在东洋风的洗礼下,日本热经久不衰,罗特列克们穿上了和服;二是作品签名都模仿日本式的。这一点实际上是罗特列克们的误会,他们误把日本官方审查官的合格审批印章当成了作者的签名了(见《梅-贝尔福特》(1895)》),还照葫芦画瓢硬弄出了个自己的印章来。由此可见,浮士绘对西方所有艺术家的影响都不及罗特列克。

       日本历史上对浮世绘的审查也有宽严之别,是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定。但是,作为发端于市井风月场所的浮世绘春画,之所以能够撬开年轻的印象派们的命门,这也是人之天然禀赋所致,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吧。谁没有年轻过呀,只是当今高压力低欲望的艰难时期中的年轻人们却没有老过罢了。

着和服的罗特列克.jpg

罗特列克身着和服

1895梅-贝尔福特.jpg

《梅-贝尔福特》(1895)模仿浮世绘签章

浮世绘审批印章.jpg右上角的日本审查官盖的“改”印和日期印

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jpg

喜多川歌麿《当时三美人》左上角也是官方“极”字审核章

喜多川.jpg

喜多川歌麿《青楼十二时》

浮世绘春画.jpg

日本近代浮世绘春画


       (二)五一节期间的视听奉献

       现找到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康康舞曲《地狱中的奥菲欧》,以及2019年法国巴黎红磨坊开业130周年庆典集锦,以及1953年和2001年两部彩色电影《红磨坊》,和罗特列克及雷诺阿的绘画作品,与君共享。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康康舞曲《地狱中的奥菲欧》


红磨坊开业130周年庆典


1953年嘉宝出演的画家罗特列克(劳特累克)传记片《红磨坊》

       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观看的这部电影,由美国影星嘉宝主演。当时只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以为不太知名的海报画家的传记片。直到今天到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参观了《浮生巴黎: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全球巡回艺术大展》后,才比较清晰地了解到画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当时因该那种有三个场景印象深刻:一是红磨坊当年的头牌明星落魄后被人欺凌,画家为她作证:她曾经确实是当红的头牌明星。二是画家与女友站内在一座古代雕像前说:人们只看见他是一座雕像的表象之美,却并不关心他千百年来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深邃的思想。三是他在女友面前没有信心,但女友邀请他去看一场戏剧时,他不无自嘲地说:以前的贵妇人去看戏,都会带上一只猴子。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和客观世界的悲哀。


2001美国重拍《红磨坊》并获奥斯卡奖

罗特列克《红磨坊舞会》.jpg

罗特列克《红磨坊舞会》

罗特列克创作《红磨坊舞会》.jpg

罗特列克正在创作《红磨坊舞会》

雷诺阿《煎饼磨坊舞会》.jpg

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煎饼磨坊舞会》

电影《红磨坊》.jpg美国2001年电影《红磨坊》海报

        浮生巴黎,世界和不也是如此呢?只是我们身处其间,总要发乎情,找到一些生命的意义来吧。

        祝君五一节快乐。

阅读21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