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及陈独秀
2023年5月4日
今早读到一篇深圳的贵州老乡李顺骅兄的一篇推文,是讲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扛大旗的陈独秀先生的。
于是,九点出发,骑着我那辆1998年在厦门买的吉安特城市跑车走起。
从木樨地进西长安街,过长途电话大楼、三味书屋、新华门、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左拐进南池子过皇史宬,再过一个红绿灯,就到了北池子大街,右入北池子头条行150米左拐进骑河楼南巷,再走20米见公厕右拐,就到了箭杆胡同,这里就是陈独秀旧居(2),箭杆胡同20号。这里也是陈氏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请任文科学长时,与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黙一 干人编写《新青年》杂志的地方,从家到此骑行9公里。(1)
离开陈氏旧居北行100米,左拐沿骑河楼街走150米右拐上北池子大街直到五四大街,右前方就是老北京大学红楼(3),这一段路程约2公里,当年陈独秀上班应该是坐黄包车吧。
最早对北大红楼的记忆,是杨沫《青春之歌》,那个火车上面朝窗外的洋气女生林道静就在这里读书,她后来嫁给了守旧余永泽志师,再后来可能是出轨革命青年卢嘉川和江华吧,叫冲破旧式家庭的枷锁。
北大红楼三层楼共有60个展室,近现代史料浩如烟海。粗览一遍,首先推送《新青年》杂志的各期版式封面,特别是《青年杂志》创刊后的前6期都有封面人像,都是西方名人:卡内基、屠尔格涅浦(屠格涅夫)、王尔德、托尔斯泰、佛兰克林、培根(?),这也反映彼日时尚吧(4~6)。
蔡元培当北京大学校长时的十六字箴言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看来是贯彻始终的,最典型的莫过于辜鸿铭了,直到老来都好色走下三路,但请他出山是在于其才学和见识远超时人这一方面的,此人有一大把洋学位,却穿长衫戴瓜皮帽,写了本《中国人的精神》(7)。
选了一张曾赴法勤工俭学的聂荣臻年轻时的照片和他写给父母的信,由此可见其青春和智气(8)。
那个时候的人,不论是维新的还是守旧的,都满满的精气神,相较而言,现在的人偏猥琐,急功近利。
最后在楼前平房的《寻路法兰西》展厅留了言:
寻路法兰西,继学何所承?
百年沧桑事,相得有几分?
发三个二维码,可视听陈独秀旧居、北京红楼及展厅内容。
李顺骅兄的推文:
https://mp.weixin.qq.com/s/cV0pQOO_Q_eAFVT8i2ux6g
微信9图:
其他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