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贵州纪行三件事之一(上)
恩师彭蕾娜和周述德
我的老师如父母,特别是在遵义四中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的那些老师,是在我们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候,深深感觉到,他们既教书,又育人。
这次回贵州,见到了两个老师: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彭蕾娜和英语老师周述德。
彭蕾娜老师
2023年11月19日晚上在贵阳见到了彭老师,是在包林同学安排的一个很好的饭局上。我虽然已经65岁了,但83岁的她还是把我当成孩子,就像1973年那次天晚夜雨,她见我回丝织厂太远,就叫我在她那套简易却干净的家里吃住下来。那时我们都畏惧她的威严,但那天吃彭婆婆做的饭菜很香,被窝丝滑温暖,终身难忘,我在饭局上又重述了一遍。
彭老师谈笑六十年代末被批斗,有学生用钢钎压她的头,头每被压低一次她又会扬起头,感觉自己像江姐。即使是在那样艰难的岁月,她还救了一个怀孕四五个月的女生,叫她消失在大众视野,引产后就在她家住了三个月,还要为她补习功课,顺利躲过了这次潜在的灾难。
彭老师的故事太多了,可以写一本书。合影时她还叫我挨着她坐,享受一次特殊待遇。
2023年11月19日与彭老师和同学们及其家人
1972年遵义四中初中二年级小组合影。前排左起:张丽芬、张锡敏、周金兰、焦永;后排左起:张恒、田洪明、王更生、彭老师。
1970年代的彭蕾娜老师
“归来兮,少年”,彭老师参加学生30周年庆
2015年高中毕业40年庆与彭老师
1965级任首届班主任初中学生的心声,从中可以听见师姐对彭老师的崇敬之情,也透露了特殊年代老师遭到的甚至是来自学生的不公正对待。现在五十岁以下的人,恐怕都不知道什么叫钢钎了,这是时代的进步,但这也是前人扛过来的。
周述德老师
2023年11月21日上午去看望87岁的英语老师周述德。他原来是学俄语的,中苏交恶,中美缓和后,取缔了他们的饭碗,转教英语,几乎从零开始学。那时他和同样俄改教英语的蒲培芳老师做了两件事:一是冒着偷听敌台的危阶收听美国之音学英语,二是到遵义宾馆去找那两个罗马尼亚援助中国拖拉机项目的专家学英语,请他们出来玩。到2000年,他已是遵义英语名师了。今惊奇发现他从七十年代到2009年的几十本日记,全用英文写,现在每天看。
散步的时候,我问他几十年日记中记录的最高兴的事和最悲催的事是什么。他说他从遵义四中调五中后,成英语教研室主任,带出了很多学生。他人生最高光的是1988年高考,贵州全省3万多人参加高考,在70名英语90分以上的考生中,他带出来的学生就有5人,超过了遵义四中,这件事想起来就高兴。还有一次高考,他为穷困家庭孩子补习不收费,有两个学生考得不错,填志愿时他叫他们填最边远的地方,这样一来,有权势的人不会去,机会反而多。这也是他个人的人生经验,他高考分数很高,因家庭成份不好,就读贵州大学俄语系,后来的经历证明他十分感谢贵大。最后那两个学生一个去西藏,一个去兰州,因路远家里没钱买火车票,他就给他们每人200元。农村孩子懂得感恩,当时就流泪给他跪下。
最悲催的有两件事:一是他母亲66岁去世前就想回四川,怕死在遵义被火化,但太穷困了,沒法满足她的最后愿望。这件事情在他1977年给在农村当知青的我来信说过,那种无助和悲哀,当时我也感觉十分迷茫,觉得沉重得不知所措。二是1996年他23岁的儿子去世。他有两女一子,儿子生下来就有小儿麻痹症。
周老师说:你在北京工作,每次回来都来看我,我真的很高兴。
1975年高中毕业时也蒲培芳周述德老师及雷开云同学的合影
2023年11月21日与周述德老师的合影,身后的相框里,是金逢孙老师回浙江金华时赠画。金老师是我们的美术老师,住在学校圆柱大厅的楼梯下面,他少年版画成名,鲁迅先生曾收藏过他的版画,后来在《人民画报》社工作,因历史问题到了我们遵义,与我们结下一段师生缘。
周老师在这里谈及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1988年高考时,其学生在贵州省70名英语90分以上者有其5。
惊讶发现周老师的英语日记
最值得记住的是,在我下乡当知青的时候(1975-1979),周老师一直来信鼓励我学习,甚至谈及他的家事中的辛苦。
1、周述德老师1976年6月24日来信:
更生同学,你好!
好久想写信给你,但因为一直在忙家务事,此后,又忘了你的确切地址。今天碰到包林同学,我向他说起此事,他也记不清楚,我简单写了几句,按我记忆中的大概地址写来。
自上次照相后一别,雷开云倒是来过几次。我托朱复恭老师给你带的书,直到四月份才收到。此后我约蒲老师去你家玩,顺便把书给你家里,但几次都因故未能成行,一直拖到今天。我想先写封信给你,为把书寄给你。
我所开列的书单中,朱老师只买到一本回来,即北京外贸学院编写的《英语口语教材》上册。韩老师借去看过,认为此书编得好,但下册还未出。
现在这里生活更紧张,鸡、蛋、肉等甚贵,你要是今后找车回家,是否能帮我带点回来,需不需要寄点钱来?
我们身体都差,生活如常,我们已搬家(原来楼下隔壁),你多久回来?回来时一定来玩。你们生活怎样,劳动、学习如何安排?问候你家父母。
祝好。
周述德
76.6.24
这就是周述德老师1976年6月24日凭记忆的地址给我写的信。
2、周老师1977年4月30日来信
周老师生活境况十分艰难,却不忘我们这些学生。
更生同学:你好!
来信收到好久了,我早想给回信的,按照你信封上的地址,我早已写好了信封。正当我准备写信时,接着发生了我母亲病重,并于4月3日住院,因低血糖休克昏迷,经抢救后又活了三天,于4月7日晨去世。我多么悲痛啊!在这外省、异地,我举目无亲,自她71年底来遵义后,曾多次要想回四川,直到她临去世前一天还在叫我把她送回四川去。但由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的限制,一直未能满足她的愿望,而且还不得不把她火葬在这里——这是她最害怕的。我的心啊,既沉痛,又内疚。我母亲为全家劳累一生,带大三个孩子,来这里后,五年多里,为我们操劳、安排生活,使我们能安心工作,专心学习。现在,她抱着未实现的愿望离去了!我们还不得不以大量的精力安排生活,照顾孩子,抽出学习的时间就少多了!你今年下大雪那天来我家时,我母亲已经不行了,不能走动了,但我还在操持家务。给你煮的面条是否合适?佐料是不是好吃?还生怕你不够吃,可是现在……今后你也永远见不到她了!
对我最大的安慰是很多同学来看望我。我今天才告诉你——我想不到我是在我母亲去世后才给你写信,而信封是在她去世前很久就写好了!
你们下乡快两年多了,据说,今年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一些大学生。因而学校对学习稍重视了些,但我校依然如故,英语还不如你们那时,因为现在每周才两节课,而且初三、高二还不开英语。
你现在学习情况怎样?好久回来,生活情况怎样?
关于你要的毛主席诗词英译本,我昨天才从学校图书馆借到唯一的一本,那是76年9月第一次印刷的,(说是别人从重庆带回来的一本),我想法请人带,你要是及时要,我先把这本给你,你速来信。
祝好。
周述德 77.4.30
1977年4月30日周述德老师来信
每次回老家贵州,每次见到老师,都他们的为人师表感动,他们既用他们毕生的知识教书,又以他们积极的的人生态度育人,我们以此有福了。
如今的人都在断舍离养生,我还是觉得,那些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美好启迪的东西,最好不要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