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贵州纪行三件事之二
小学同学60年(上)
2023年11月21日,在遵义会议会址旁路遇小学同学侯敏,她说:既然你回来了,约同学们聚一下吧,我们从学前班算起,已经60年了。顿觉此时重大,于是,立即联系小学同学的中心组织者张志进。在我们班上,但凡要召集全班同学聚会,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请他出面张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一、1964遵义三线建设文化创业园中的聚会
与侯敏见面后,联系周红和冉钢同学,都推荐1964遵义三线建设文化创业园的王静私房菜,先订10人左右的"长征三厂"包房,后来增加到14人,又改到"长征八厂"。七十年代初我们读中学的时候,这一带就是三线建设长征基地,许多以长征冠名的工厂都来自上海,所以我们也叫这里“小上海”。
我们这一届遵义丝织厂子弟学校的同学,以1958年为主体,1963年进入学前班,1965年同入小学一年级,1971年小学毕业。因中学招生计划没有我们,经过厂里做工作和各找门路,大部分人进入本遍区的遵义六中,有些去遵义二中,我们有六七个同学家里动作晚了一点,后托关系进入火车南站和农产厂之间的南关公社的遵义七中,在那里我遇到了点将让我当英语科代表的上海知青张国楠老师,开始从逃学疯玩转向了有一点责任感的学习,只是偏科外语,这种情况持续到上大学。在七中读了一学期,就跟着先行转学到遵义四中的杜黔生同学也转到这所遵义名校。
我们2023年11月22日聚会的王静私家菜,是1964遵义三线建设文化创业园中价位偏高菜品上佳的餐馆。同学们陆陆续续来,有搓麻打一块黑八的,有去参观园区和博物馆的,女生爱美天性当然要在那些标志性的景物摆婆式照一些相的,这可能也是女生都活过男生的一个理由吧。 大家同意饭间不喝酒,七嘴八舌好生欢喜。我建议几件事:一是找找学前班时期的照片,我来弄一篇甲子图文;二是每人贡献一个小故事;三是明年郭老师一百岁,大家合计给她老人家庆寿。立即收获第一个故事:我有一次翻窗户被卡住出不来了,我怎么不记得这事呢?第二个故事是徐文讲:1967年电厂要在学校后修一条拉煤的铁路,冉钢兴奋告诉她,太好了,以后可以捡糖纸了。糖纸是小一点的孩子玩的,大一点就不屑了,玩烟画儿。
2023年11月22日聚会合影及六七十年代这些同学对比照片。60年前的照片,能够找到的当年照片,以当年照片上传,暂时没有找到的,以小学毕业照或以后的照片上传。前排左起:张秀英、侯敏、陈琴、周红、黄金芬、徐文;后排左起:张建黔、冉钢、徐华国、王兴义、谭建平、邓海林、张志进、王更生。
二、1964遵义三线建设文化创业园
这个文化创业园不错,听偶遇的冉钢的亲戚园区管理者徐雪说,园区设计和博物馆所有陈列和文案,都是十几个遵义本地人搞出来的,这使我深感欣慰。
与园区管理者徐雪
这里原来是以上海来的三线建设大军为主的长征基地,有若干个以长征挂名的厂,主打飞机和火箭发动机,我们那时候称这里叫"小上海"。博物馆还陈列一枚去功能化的"红旗2号"地空导弹,园区内的建筑几乎都是原来的厂房。
在博物馆发现三种物件使人惊讶:一是我家河对面八七厂造的硕大钢绳,可能现在用在斜拉桥上吧;二是见到了六七十年代庆典彩车游行的那种巨大战鼓,当年是用解放牌卡车运载的,周围有8~10人敲打,那种震撼,终身难忘;三是这里提供主要部件的红旗II地空导弹。
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原厂房里站是原来的机器设备,文案也做得相当不错。
60年来,我们人生中的各个不同的时期所遇的人,都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其中的爱恨情仇都是命运的安排,珍惜此遇,求同存异,存之于大爱和仁善,就是其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