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贵州纪行三件事之一(下):美术老师金逢孙

王更生
2023-12-2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2023年11月贵州纪行三件事之一(下)

美术老师金逢孙


1972年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秋季开学时教我们美术课的金逢孙老师,因为后来再无交际之缘,那种高远和深奥总是如梦似幻地萦绕心中。

通过遵义四中上学时期的班主任彭蕾娜老师、英语老师周述德以及李书瑶同学的回忆,并通过浙江省原国税局的同庚张松青兄的帮助,还联系上了金老师85岁高龄的第四子金文志老先生,荣幸地得到他赠送的由浙江丽水博物馆编辑出版的《刻写光明 笔耕不辍:著名版画家金逢孙艺术生涯展览及其艺术之路》一书,以及在北京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和鲁迅博物馆查阅资料,对金老师的了解,终于可以说得比较清楚了。

金逢孙老师简介

金逢孙(1914年7月25日-2005年2月15日),浙江丽水人,被誉为“我国第一代版画家”,擅长版画、中国画。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美专西画系学习的金逢孙,受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并得到鲁迅先生及其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之弟内山嘉吉的艺术及其思想的指导,和周金海、张望等共同组织了"MK木刻研究会",并担任理事,其作品为鲁迅所收藏。抗战期间,金逢孙与野夫等在浙江组织浙江战时木刻研究社,举办木刻函授班,出版木刻刊物。建国初期,金逢孙对抢救我国濒危的传统工艺美术做过大量工作。

金逢孙生前曾两次向浙江丽水博物馆捐献作品和收藏品:2001年,捐献其抗战木刻运动文物、图画艺术作品等共计189件;2002年,捐献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集的285件民间剪纸、33件皮影;其后金老师的家人又陆续捐赠许多珍贵资料。

下面将我们与金老师的缘分,以及金老师在中国版画艺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分三部分和若干专题进行解说,包括金老师在贵州、金老师的艺术生涯及其艺术生活年表。

12.jpg

青年时代的金逢孙老师


一、金逢孙老师在贵州(1959-1975)

金逢孙老师在贵州得工作和生活16年,分贵阳和遵义两个阶段,1959年至1962年在贵阳任《贵州画报》编辑,历时3年(参考文献《建国初期至1965年的摄影》:《贵州画报》于1958年底提出筹建和人员组成,1961年因经济困难时期来临停刊,人员的关系和实际抵离有时间差,本文主要采用正式出版物的时间);1962年至1975年在我们遵义四中教书至退休,一直教美术,历时13年。本图文主要对金老师在遵义四中担任我们美术老师时期老师和同学的回忆进行梳理,来拼图和充实他自己的回忆和别人有关他的文章对这段经历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得缺憾,借以了却我们之间的这份师生缘的一番心事,以此作为纪念。对于他在贵阳《贵州画报》工作3年的情况,仅梳理上载其美术作品。

(一)金老师在遵义四中的十三年

1、在圆柱大厅居住的金老师

1972年在遵义四中升初二的时候,教我们美术课的金老师在他居住的教学大楼一层圆柱大厅楼梯旁边的那间狭长的房间里面指着一幅素描说:“这是一个劳动妇女在汲水……”那个时候,觉得57岁的金老师十分年迈,更是很有风度,他的穿戴和说话都跟我们很不一样,是一个和蔼可亲而又高深莫测的长者。这种感觉,一直像谜一样深藏在我的心中,那是一种外面世界无比深奥宏阔的心理体验。五十二年来,这个谜一直在我的心中徘徊:金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到了我们学校?平时是不是自己一个人玩?出了写美术字和绘画还喜欢什么?这些问题,都因为对他的“汲水”两字的深刻印象而从未淡去,只是苦于再也没有金老师的一丝音讯而深埋心中。

后来,但凡谈到遵义四中的老师们时,都会提及金老师的“汲水”这两个字。

事情的转机,是在我退休以后开始拜望昔日的恩师和长辈们,终于于2022年在英语老师周述德家大厅里面见到挂在C位的一幅金老师的赠画,知之关于周老师与金老师的因缘际会有一段甚为交好的过往,感奋之至。

3金逢孙老师给周述德老师赠画.jpg

从金老师给周老师的这副赠画《腊梅图》提款“述德老师清赏,戊辰年逢孙画”悉知,此画赠于戊辰年,就是1988年,该年金老师回到阔居13年的贵州遵义,是人生中48岁到60岁所谓一个艺术家最佳年华,个中滋味,是与同样场景中的有缘人感同身受的。

据周老师和师母马世雯的回忆:金老师1975年退休回到浙江丽水后,又于1988年重归遵义来开展个人画展。其间,周老师和师母邀请金老师到他们遵义五中的家里相聚,这张《腊梅图》就是那一次金老师赠送的,也是对他们共同度过的那一段人生经历的纪念。正是这张国画,使我萌生了写一段关于金老师的会议图文。

从后来的历史资料了解到,金老师是1959年到贵阳的《贵州画报》社工作,1961年画报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刊后,次年就来到了遵义四中,直到1975年退休。这是一个艺术家最黄金的时期,可是并未见到金老师对这一段时期的只言片语。作为受其深远影响的后生,就以个人的视角,加上见识过金老师的从艺为人的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回忆,来对金老师在遵义四中这十三年,乃至贵阳3年工作生活,做一个拼图,也算是对这一段师生缘的情与义的交待。

1周述德老师家20220829.jpg

2022年8月29日在87岁高龄的周述德老师家

从周老师和师母那里知道了许多他们和同样教过我们英语的蒲培芳老师都与金老师十分谈得来,因为年龄相差二十岁左右,他们都把金老师当成长辈看,周老师谈到金老师的爱人来遵义看金老师这件事情时,就是称之为“师母”的。周述德老师是1936年生于四川什邡,蒲培芳老师是1930年生于四川古蔺,金逢孙老师是1914年生于浙江丽水。

1975年和雷开云同学与周述德蒲培芳老师.jpg

1975年高中毕业时师生合影。前排左起蒲培芳、周述德老师;后排左起王更生、雷开云同学。

6_副本.jpg

上面这张照片,是周述德老师2014年1月19日找到的一张金老师顶逆光拍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照片,构图上面十分考究。照片上的人,从左到右是周述德老师夫人马世文、蒲培芳老师夫人李九及其朋友傅世容,后两人都是我家所在的遵义丝织厂职工医院的护士,该医院就在预制场我家的旁边。

周老师是1962年从贵州大学俄语系毕业分配到遵义四中来的,在教学大楼圆柱大厅楼梯角的房子里住了一个冬天,1963年3月就腾出来给金老师住,周老师就搬到旁边楼梯三楼中段的屋子里与另一位老师合住,实际上金老师的人事关系是1962年底就到了四中的。后来,周老师成家生子就搬到了教工宿舍楼去住了,再后来就调到了遵义五中。听周老师说,金老师住的圆柱大厅那个房间,因为窗户又大又密,冬天特别冷。金老师一直就在那里住到1975年退休回浙江丽水,历时十三年。

5.jpg《贵州画报》1959年第三期上的遵义四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资料)

5金老师宿舍.jpg金老师居住的圆柱大厅那个房间的位置

4-.jpg

1972年遵义四中初二(1)班在圆柱大厅外合影(本人第二排左六)

2、老师们的缘分

凡是谈到遵义四中的事情,我们首当其冲的便是求教于我们的班主任彭蕾娜老师。问及金老师,年逾八十的彭老师私信说:“甦下午好!我对金老师了解不多,我1962年毕业分到四中,还未滿22岁,经过4年就是文革被整对象! 对金老师印象是此人高大潇洒,很有风度。那时在四中园柱大厅他还请我与他跳过交谊舞! 看到你写的他的信息,才得知他是如此了不起的人!谢谢!”彭老师真不愧是逻辑思维缜密的数学老师,对金老师的陈述是如此的精准得当,这一点恐怕我们这些学生是难以企及的。

金老师在四中交往较密的是周述德和蒲培芳老师,他们也是因家庭成分等因缘际会相聚这里,我们这些后生得以同他们遭遇何不也是如此吗?

10金逢孙老师3_副本.jpg

在周老师家听他和师母说,金老师在绘画和摄影方面,与爱好摄影和写诗颇具小资情调的蒲老师比较谈得来,常常切磋摄影方面的技巧。一次谈到金老师拍的一张照片,有人说看上去发黑,蒲老师对金老师说:“他们不懂这是逆光摄影……”金老师曾经是搞木刻艺术的,我十分理解蒲老师说的逆光摄影在金老师的视觉体验中的意义所在,在表现特定的情境方面,很有张力。试看下面两张图片,一张是木刻,另一张是逆光照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破人亡》(1938).jpg

金逢孙木刻《家破人亡》(1938年)

世纪园四季对弈者1.jpg

2024年1月14日逆光拍摄世纪园对弈者

3、羡慕李书瑶同学能得到金老师指导

1972年秋,我们升级遵义四中初二(1)班,恰逢金老师给我们上美术课,还从我们这一年级的八个班中挑选了我们班的李书瑶同学去圆柱大厅他那间兼做办公室和工作室的屋子里练习书法,这可是我们求之不得而羡慕不已的事情。有几次我们班轮值打扫圆柱大厅卫生后,我都会溜到金老师那里去看看他那些满屋子的绘画和素描,也看看李书瑶是怎样练习写美术字的。有一次他给我们讲述一幅一个农妇用陶罐打水的素描说了上述的“汲水”二字,就是这一次的另类表达使我倍感高深核美妙,感觉到这个词比我们日常说的打水、舀水、灌水和装水什么的都要雅致。从此以后,每当想到金老师,就会想到“汲水”这两个字,有一种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感觉。

听李书瑶讲,那个时候金老师教她写字十分和蔼可亲,就像一个爷爷教孙女那样的温暖。她对金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告诉她写“口”字时,右上角一定要像写毛笔字那样有个折拐才好看,这一要领,她至今依然如故。

当时金老师应该是觉得李书瑶有书法和绘画的天生禀赋的,按照他的规划,他还将教李书瑶学绘画。遗憾的是,李书瑶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她家两个姐姐下乡到农村去了,她一个初中生,每天放学还要回家煮饭,这是如今的初中生难以想象的,这也使她十分惋惜失去了跟从金老师进一步学习书法和绘画的机会。时至今日,与书瑶谈及金老师,我们都同样感知得到这位可敬的长者的情义和师生缘。后来,金老师就给李书瑶同学画了一张素描送给她,作为那一段师生缘的纪念。

中学毕业以后,李书瑶同学再也没有练字了,即使如此,前几天请她抄写几段歌词和毛泽东诗词《送瘟神》,仍然能够看到其笔锋的锐利刚劲。她至今还记得在她写的字中那些曾经由金老师指导过的笔画。

李书瑶的书法2.jpg李书瑶的书法,即使多年不写字也仍然能见其功底

当年金老师送给李书瑶的素描因搬家遗失了,但是从书籍刊载的金老师的同一时期的素描中找到了几张与我们那时的样子类似的草图,李书瑶说,其中一张与金老师送给她的比较接近。

IMG_20240111_144214_副本.jpg

李书瑶初中时期的照片和金老师的学生素描

遵义四中同学4_副本_副本.jpg

金老师的素描和我们那个时候的样子

4、金逢孙老师在遵义的留影

金老师在遵义的留影,承蒙金老师的第四子,今年已经85岁的金文志老先生提供,同时还赠与了一本《刻写光明 笔耕不辍:著名版画家金逢孙艺术生涯展览及其艺术之路》,十分难能可贵,谨表敬意。

7金逢孙老师.jpg

这是1964年金老师在居室兼办公室和工作室的房间里进行木刻创作的照片,这间屋子的位置已经在上面的图文中说明。

8金逢孙老师.jpg

       1964年金老师进行大型革命战争场面的宣传画创作。

9金逢孙老师.jpg

1964年金老师在遵义会议会址正前方留影。

10金逢孙老师.jpg

金老师第四子金文志1964年到遵义探亲与其父在迎红桥合影。

迎红桥原名丰乐桥,最早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1935年遵义各界在此欢迎红军,1966年更名为迎红桥,1986年恢复古名丰乐桥。

当年丰乐桥刚建成的时候,遵义知府佛尔国春(满族)还写了一篇《寿之贞珉》谈到“年丰民乐”,并请地方士绅莫友芝书写刻碑立于桥头,我们班的莫碧秋同学说,她就是莫友芝的直系后人。与莫碧秋聊起过她的祖上,她说现在大家都不知道的是莫友芝的父亲更厉害,他一个人培养出了莫友芝、郑珍和黎庶昌三个后学,这三个人被称为黔北三杰,都各有造诣流芳后世:郑珍和莫友芝从文尚古,著有《遵义府志》,被梁启超喻为“天下府志第一”,现在遵义十一中旁有郑莫祠,只是长年不开;黎庶昌走的是仕途,官至二品,二十多岁就敢给皇帝进万言书,提倡睁眼看世界,成为驻西欧使节,驻日本公使。友人白世明之母就是黎庶昌的直系后人,她家只有二子,还认我家小妹琪瑶作干女儿。

10--丰乐桥.jpg

1968年前桥面拓宽前的石护栏丰乐桥

10-.jpg

1968年桥面拓宽5米,石板护栏换成了钢筋水泥护栏。

丰乐桥是我家丝织厂进城(我们称上街)的必经之路。我与这座桥有两件有趣的事情:一是1972年初一下学期从遵义火车南站旁的七中转学到四中后,每天上学就必经此桥,便在该桥进城方向左侧尽头倒数第五个护栏下面的缝隙里塞进一枚五分硬币作为纪念,每天上下学经过时都会低下头去看一下还在不在,居然都在;二是1980年高考补习理科,当时每天与我同行的魏卫、杜黔生、冉钢、刘小广等都上的文科补习班,听他们谈论的内容比理科有趣多了,便于2月3日晚上补习班下课回家经过该桥时,在桥上左侧第三个护栏旁大声向他们宣布:从明天起,我也上文科补习班!于是,次日他们就带我到遵义文化小学补习班找蒋明珠老师和陈老师报名开始了文科补习,该年以班上第一名考到了湖北财经学院学财政。所以,见到金老师父子在该桥的留影,便由衷心生快意和感慨。

10---丰乐桥2.jpg

现在的丰乐桥

10-金老师与老伴儿.jpg

金老师和老伴儿郑月圆1960年代中期在遵义红军山

10金老师及其子在遵义红军坟.jpg

金老师与其第五子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在遵义红军山,这一段时期正好与我们上遵义丝织厂子弟小学四年级的1969年来红军山合影重叠。

10小学同学.jpg

1969年8月1日遵义丝织厂子弟小学四年级两个班在遵义红军山合影(我在第四排右二)。

(二)金逢孙老师在贵阳和遵义的艺术作品

金老师是1958年从北京调到贵阳的《贵州画报》社工作的,1962年因为政府资金困难,《贵州画报》停刊,金老师就到了遵义四中教美术,直到1975年退休回浙江丽水老家,总共历时16年,即从44岁到60岁,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时值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下面分别对其在贵阳和遵义创作的木刻版画和素描作品按年份列举,发表的作品中没有标明年份的,按大致的时期判断列举。

1、贵阳《贵州画报》时期(1958年至1962年)

1959年《从小到大 以土到洋》(木刻版画).jpg1959年《从小到大 以土到洋》(木刻版画)微信图片_20240118154226.jpg《贵州画报》1959年11月第五期《农村速写》三幅(中国国家图书馆资料)

1959年《山乡巨变》(套色版画).jpg1959年《山乡巨变》(套色版画)

1959年《丁香花》(凹版木刻版画).jpg1959年《丁香花》(凹版木刻套色版画)

1959年《侗族歌手》(木刻版画).jpg1959年《侗族歌手》(木刻版画)

《苗族歌手》(国画).jpg《苗族歌手》(国画)

《少数民族代表》(国画).jpg《少数民族代表》(国画)

1960年《到生产第一线去》(木刻版画).jpg

1960年《到生产第一线去》(木刻版画)

1961年《气象员》(玻璃版画).jpg1961年《气象员》(玻璃版画)

1962年《少数民族卫生员》(水印版画).jpg

1962年《少数民族卫生员》(水印版画)

《缠蓝色彩帕的少女》(速写).jpg

《缠蓝色彩帕的少女》

《缠蓝色条纹头巾的少女》.jpg《缠蓝色条纹头巾的少女》

《风中的女子》(速写).jpg

《风中的女子》(速写)

《丹寨王友德》(速写).jpg《丹寨王友德》(速写)

《幸福的晚年》(速写).jpg《幸福的晚年》(速写)

《苗族推磨》(速写)1《苗族推磨》(速写)2.jpg《苗族推磨》(速写)

《劳动妇女》(速写).jpg《劳动妇女》(速写)

《少数民族妇女》(速写).jpg《少数民族妇女》(速写)

《扛铁锹的男人》(速写)2.jpg《扛铁锹的男人》(速写)1.jpg《扛铁锹的男人》(速写)

《搓草鞋》(速写).jpg《搓草鞋》(速写)

《老人像》(速写).jpg《老人像》(速写)

《选种》(速写).jpg《选种》(速写)

《电力工人》(速写)

《电力工人》(速写)

《少数民族妇女》(速写).jpg《少数民族妇女》(速写)

2、遵义四中时期的作品(1962年至1975年)

1962年《晨妆》(木刻版画).jpg1962年《晨妆》(木刻版画)

1962年《毛泽东》(木刻版画).jpg

1962年《毛泽东》(木刻版画)

1964年《山间明珠》(套色版画).jpg1964年《山间明珠》(套色版画)

1964年《归途小憩》(木刻版画).jpg

1964年《归途小憩》(木刻版画)

1964年《金色山坡》(套色版画).jpg

1964年《金色山坡》(套色版画)

《广阔天地》(国华).jpg《广阔天地》(国画)

1964年《穿新衣》(水印版画).jpg

1964年《穿新衣》(水印版画)

《织》(国画).jpg《织》(国画)

1964年《龙井苗族老人》(速写).jpg1964年《龙井苗族老人》(速写)

《炊事员》(速写).jpg

《炊事员》(速写)

《抽土烟的人》(速写).jpg《抽土烟的人》(速写)

1965年《雷锋像》(木刻版画).jpg1965年《雷锋像》(木刻版画)

1965年《仇恨》(木刻版画).jpg1965年《仇恨》(木刻版画)

《耕》(木刻版画).jpg《耕》(木刻版画)

1965年《脉脉相连》(木刻版画).jpg

1965年《脉脉相连》(木刻版画)

1965年《出工》(木刻版画).jpg

1965年《出工》(木刻版画)

1970年《瓯江帆影》(套色版画).jpg

1970年《瓯江帆影》(套色版画)

1970年《列宁像》(木刻版画).jpg

1970年《列宁像》(木刻版画)

1973年《上学》(木刻版画).jpg

1973年《上学》(木刻版画)

《戴发夹的少女》(速写).jpg

《戴发夹的少女》(速写)

《出工女子》(速写).jpg《出工女子》(速写)

《医务工作者》(速写).jpg

《医务工作者》(速写)

《农忙》(速写).jpg《农忙》(速写)

《看布告》(速写).jpg《看布告》(速写)

IMG_20240111_144022.jpg《夹着包的男子》(速写)

《席地而坐的男子》(速写).jpg《席地而坐的男子》(速写)

《扛铁锹的女子》(速写).jpg《扛铁锹的女子》(速写)

《手拿快板的少女》(速写).jpg《手拿快板的少女》(速写)

《两兄弟》(速写).jpg《两兄弟》(速写)

《城市建设》(速写).jpg《城市建设》(速写)

《行军》(速写).jpg《行军》(速写)

《好学的红领巾女孩》(速写).jpg《好学的红领巾女孩》(速写)

《挎包少女》(速写).jpg

《挎包少女》(速写)


二、金逢孙的艺术生涯

(一)金逢孙老师及其夫人郑月圆

金逢孙1914年出生于浙江丽水的教育世家,父亲金铭新是清代秀才,后进入浙江高等师范学校,接受过李叔同美术、音乐等新兴学科熏陶,后加入同盟会,经介绍去印尼爪哇华侨设立的中华学堂任校长;母亲何巧秋任浙江丽水处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金逢孙1930年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是年结识父母亲学生小两岁的1916年出生郑月圆,属于自由恋爱,,1931年订婚,1932年完婚,从此执子之手白头偕老。

13--.jpg金逢孙伉俪1934年于浙江丽水

13---金逢孙夫妇.jpg金逢孙郑月圆夫妇2004年于浙江丽水

18.jpg

退休后的金逢孙老师主要画国画,1998年浙江美术家协会出版了《中国美术家金逢孙画集》。

IMG_20240111_150718.jpg国画《黄山晨曦》(1995年)

金逢孙国画集.jpg

《中国美术家金逢孙画集》

在抗日救亡图存的艰难时期,金逢孙发表进步文章、木刻和漫画颇丰,夫妇共同养育五子二女共七个孩子,皆有造诣。

2005年金逢孙以92岁高龄离世后,郑月圆整理丈夫遗物,广泛收集各个时期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章近70篇,其中有金逢孙回忆和艺术文章,以及后学黄永玉等艺术家等对老师的回忆文章,并于2007年编入《刻写光明 笔耕不辍:著名版画家金逢孙艺术生涯展览及其艺术之路》一书,该书由金逢孙老师第四子金文志赠送,我在扉页写了略记。

微信图片_20240118114318.jpg微信图片_20240118114326.jpg《刻写光明 笔耕不辍:著名版画家金逢孙艺术生涯展览及其艺术之路》

(二)鲁迅与木刻青年及"MK木刻研究会"

1、鲁迅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胞弟内山嘉吉来华教授木刻

1931年,鲁迅先生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并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胞弟内山嘉吉教授木刻讲习班,金逢孙因故未能参加讲习班学习,但后与张望、黄新波等组织成立了“MK木刻研究会”,并筹划出版《木刻画选集》,请鲁迅先生作序,该选集为鲁迅先生收藏,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MK木刻研究会"每半年举行一次木刻展览,并接受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直接领导。金逢孙版画作品《小贩》(1931年)被鲁迅先生收藏。鲁迅先生在其作品和《鲁迅日记》记载了相关事宜:1933年10月23日,得MK木刻社木刻九幅,共计1元3角,16日所选购;同年12月13日,下午得MK信并木刻。1934年4月23日,得MK木刻研究社信并木刻五幅;同年5月3日,得MK木刻信并木板4块;同年5月20日,得MK木刻研究社信用《木刻集》稿一本。

为了支持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木刻艺术,鲁迅共收藏了148位中国现代版画家的版画作品1780余幅;收藏苏联、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近20个国家的280多位版画家的作品2100多幅。

1931你那鲁迅请内山嘉吉讲解木刻_副本.jpg

1931年鲁迅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胞弟内山嘉吉来上海讲授木刻,1981年内山嘉吉先生来到杭州西湖于金逢孙见面。

2、鲁迅与内山完造的友情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1927年10月3日“午后抵上海”,10月5日就“往内山书店买书四种四本,十元二角。”从此与内山完造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多次得到他的庇护和帮助。

1936年2月11日鲁迅与内山完造同日本《改造》杂志社社长山本实彦会面.jpg

1936年2月11日,鲁迅与内山完造同日本《改造》杂志社社长山本实彦会面。

内山完造夫妇1.jpg内山完造夫妇

针对有人声称内山完造是日本间谍一事,鲁迅在《伪自由书·后记》愤怒回怼道:“至于内山书店,三年以来,我确是常去坐,捡书谈话,比和上海的有些所谓文人相对还安心,因为我确信他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却不做侦探;他卖书,是要赚钱的,却不卖人血:这一点,倒是凡有自以为人,而其实是狗也不如的文人们应该竭力学学的!”

鲁迅在那个年代也是一个狂狷之士,拒绝过蒋介石的约见,更狠的还有踢过蒋介石小肚子的刘文典,揍过袁世凯的章太炎,到了延安还拒绝毛泽东约见的萧军,那个时候的文人,看来确实有一股子孤傲之气。

内山完造于1959年国庆十周年应邀来华参加庆典,因脑溢血在北京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夫妇两人合葬在上海万国公墓,那里也是鲁迅曾经安眠二十年的地方。

3、金逢孙与内山嘉吉西湖畅谈

如上所述,1931年,鲁迅先生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并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胞弟内山嘉吉讲授木刻讲习班。1981年国庆前夕,也是日本著名版画家的内山嘉吉及内山完造遗孀全家,应我国对外文委的邀请,前来参加鲁迅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及上海内山书店揭牌仪式。随后,内山嘉吉于9月29日到杭州,与金逢孙相会于西子湖畔。徜徉在杭州西湖之上,他们谈到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内山嘉吉还谈到日本文化渊源于中国,他说他还练过颜体、柳体、欧体,他儿子内山篱,就是取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17.jpg金逢孙与内山嘉吉在杭州西湖

内山嘉吉给金逢孙的题字

内山嘉吉给金逢孙题写了日本名句:“即使做无名的工作,一刻也不能疏忽。”

4、沙飞在“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展览”拍摄的鲁迅传世照片

沙飞摄影.jpg微信图片_20240113172516_副本.jpg

上述照片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的摄影家沙飞于1936年10月8日所拍摄,届时上海八仙桥举行“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展览”的最后一天,鲁迅先生亲自到场参观和指导,由金逢孙的同学林夫现场接待,此后11天鲁迅先生逝世。金逢孙在回忆林夫的文章中谈到,林夫是他在上海美专西画系的同班同学,两人还曾经睡在一张床,在中国新兴木刻艺术方面交际颇深。

鲁迅推荐的日本刻刀.jpg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的鲁迅推荐日式木刻刀

5、三十年代金逢孙的木刻作品

19小贩.jpg

鲁迅先生收藏的金逢孙《小贩》(1931年)

36.jpg

新中国成立后,金逢孙的艺术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上图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并由作者填写的登记表,木刻作品《小贩》及国画作品《飞瀑》现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读报》(1933年).jpg《读报》(1933年)

1934年3月14日至29日,法国革命文艺家协会在巴黎皮利埃尔美术馆举办“革命的中国之星艺术展览会”,展出中国新兴木刻作品58帧,金逢孙作品《读报》由鲁迅推荐参加了该次展览,后又移至莫斯科展出。该作品还被鲁迅先生及其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与内山嘉吉兄弟收藏并介绍到日本。

22失去土地的人(1939).jpg

《失去土地的人》(1939年)

《支前运输》(1939).jpg

《支前运输》(1939年)

23多眼珠支援前线(1941).jpg

《多眼珠支援前线》(1941年)

24修筑工事(1939).jpg

《修筑工事》(1939年)

18-.jpg

筹划出版《木刻画选集》并请鲁迅先生作序,该选集为鲁迅先生收藏,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

《MK木刻画选集》.jpg

2002年终于在《MK木刻画选集》出版流产70多年后正式发行。

《MK木刻画选集》目录.jpg

2002年出版的《MK木刻画选集》目录

MK木刻画选集.jpg《MK木刻画选集》全部16幅木刻作品

6、反映金逢孙抗战时期的艺术活动的两张照片

抗战期间,金逢孙在上海和浙江广泛开展救亡艺术宣传活动,参与了各种木刻版画书刊的编辑发行。

14-1933年金逢孙(后排左一)与MK木刻研究会部分成员合影.jpg

1933年上海“MK”研究会部分会员留影(后排左一)

15-1938年金粉孙(后排中)与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成员合影.jpg

1938年9月5日浙江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丽水分会成立大会合影(后排居中)

7、鲁迅给野夫的信及金逢孙与郑野夫、黄永玉等的情谊

1931年起,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其间鲁迅先生给野夫写过一封信,讨论到木刻作品的出版事宜。野夫,全名郑野夫,是与金逢孙共同开展抗日木刻艺术的挚友。

鲁迅给野夫的信_副本.jpg鲁迅给野夫的信(北京鲁迅博物馆)

1955年,金逢孙与郑野夫、黄永玉和张梅溪夫妇在北京有一张合影,其中的挚友郑野夫,就是野夫,他们都是著名画家,与黄永玉有一份师生缘,曾在黄永玉早年指导过他的艺术。

1930年,金逢孙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时,与郑野夫之弟郑邵勤是同班同学,当时郑野夫已经是上海美专三年级的学生,共同的志向和艺术禀赋最终使他们走到了一起。1953年,野夫调北京的中国美协任副秘书长。1954年,经野夫等人邀请和介绍,金逢孙也调北京,任中国选送苏联工艺美术展览会办公室主任、中国美协美术服务部副主任,1956年任北京荣宝斋副经理。1958年野夫划为右派后,金逢孙也于1959年调贵阳任《贵州画报》编辑,该画报1961年停刊后,金逢孙1962年就调遵义四中任教至1975年退休。

经金逢孙培养的艺术人才有:杨涵、柳村、林元白、夏子颐、叶蓁、郑华云、谢曼萍、张树云、黄永玉等。

16.jpg

1955年在北京留影。左起:黄永玉、张梅溪、金逢孙、郑野夫


三、金逢孙老师艺术生涯年表

1914年7月25日,生于浙江丽水市城关镇。

1930年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学习,1933年毕业。

1931年,与同仁响应鲁迅先生倡导的进步木刻运动,并组织成立了“MK木刻研究会”,并担任理事,作品《小贩》被鲁迅先生收藏。

1931年,和郑月圆在丽水订婚,1932年完婚。

1932年10月26日,聆听鲁迅在上海“野风画会”上做的题为《美术上大众化与旧形式问题》的学术演讲。

1933年秋,策划出版《木刻画选集》,并请鲁迅先生作序。该选集为鲁迅先生收藏,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

1933年10月16日,“MK”在上海美专举办“第四次作品展览会”,《鲁迅日记》记载:“同内山君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观MK研究社第四次展览会,选购六幅。”作品《读报》被鲁迅先生及其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与内山嘉吉兄弟收藏并介绍到日本。

1934年,就职于一家上海广告公司画电影广告,同时负责MK研究会《木刻集》制版印刷。

1934年5月20日,上海法租界巡捕房查封解散MK木刻研究会并逮捕数人,金逢孙被迫离开上海,回到丽水处属十县联合中学任美术教师两年,后到丽水处州中学任美术教师。

1934年3月14日至29日,法国革命文艺家协会在巴黎皮利埃尔美术馆举办“革命的中国之星艺术展览会”,展出中国新兴木刻作品58帧,金逢孙作品《读报》由鲁迅推荐参加了该次展览,后又移至莫斯科展出。

1936年6月赴天台中学任教一年。

1937年8月创办并主编丽水第一份抗日救亡通俗画报《解放漫画》。

1938年9月5日,与中共地下党曾涛(曾任新华社社长)、潘仁、叶元珪等12人,在丽水组织成立了”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丽水分会”宣传抗日,后到青田阜中任教。据画家黄永玉回忆,当时他还在上中学,就“得到他(野夫)和另一位木刻前辈金逢孙的指教”。

1939年1月,到永康麻丰头树范中学任教至12月。

1939年9月,在金华改选产生了“浙江战美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1940年3月,在青田水南温州中学任教。

1941年9月,浙江艺术界与华中、华南等地加强了联系,在丽水建立了跨省的抗日救亡团体“木刻艺术社“,并与万湜思、野夫、张乐平等人编辑出版了影响全国的《木刻艺术》、《铁骑》、《号角》、《刀与笔》等10余种刊物,举办了多种版画艺术作品展。

1946年,在丽水处州中学复任美术教师之职至全国解放。

1954年初,经野夫等人邀请和介绍调北京,任中国选送苏联工艺美术展览会办公室主任、中国美协美术服务部副主任。同年,全国美协举办“1931~1949中国木刻展”等全国性大型美术展览会,其作品参展。同年年底,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第1期学习期满(照片)。

1955年,与郑野夫、黄永玉张梅溪夫妇,于北京合影(照片)。

1956年任北京荣宝斋副经理,从事国画水印工作。

1958年底,为支援西南边陲的文化建设和进行艺术创作,从北京到贵阳工作,任将成立的《贵州画报》编辑,1959年1月《贵州画报》出版试刊,3月出版第一期创刊号,并在 11月出版的第5期上发表作品《农村速写》三幅。

1960年,作品《帆影》被选送苏联、东欧等国展出。其后,还有作品被收入《中国新兴木刻五十年》、《鲁迅收藏中国现代木刻集》、日本出版的《中国版画选》等重要的大型画册;木刻作品《小贩》及国画作品《飞瀑》现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2年调任遵义四中美术教师,1963年3月入住遵义市中教学大楼一层圆柱大厅旁。

1975年退休回浙江丽水定居。

1979年与杨可杨合编的《外国黑白木刻选集》一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1年国庆前夕,也是日本著名版画家的内山嘉吉,及其长兄内山完造遗孀全家,应我国对外文委的邀请,前来参加鲁迅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及上海内山书店揭牌仪式。随后,内山嘉吉于9月29日到杭州,与金逢孙相会于西子湖畔。

1987年1月从事艺术工作55周年之际,丽水市文联举办了《金逢孙画展》,展出版画、国画等美术作品近百件。

1988年5月27日至31日,遵义市文联在遵义公园举办金逢孙先生个人画展,展出作品50余件,包括《飞瀑》、《古松柏》等。

1990年,在遵义四中建校75周年之际,赠送国画《松柏长青》,为学校校史陈列馆珍藏的镇馆之宝。

1991年,中国美协、中国版协为金逢孙颁发了”对中国新兴版画事业作出贡献纪念奖”,个人事迹列入《浙江革命(进步)文化名人传略》。

1998年《金逢孙画集》出版。

2000年12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出版《金逢生版画(附速写)》。

2001年11月26日,金逢孙向丽水博物馆捐献了311件珍贵艺术品,其中还包括了他长期收藏的277件剪纸艺术作品。

2002年,丽水市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丽水市政协文史委联合出版《MK木刻画选集》,这本被查封了70年的小画册,经各方努力,终于面世。

2005年2月15日离世,享年92岁。经金逢孙培养的艺术人才有:杨涵、柳村、林元白、夏子颐、叶蓁、郑华云、谢曼萍、张树云、黄永玉等。

2008年浙江古籍出版社《金逢孙捐献剪纸作品选》出版发行。

2010年中国书画百杰系列邮政明信片《金逢孙作品选》出版发行。

2019年3月,丽水市博物馆举办《刻与光明 笔耕不辍》大型展览,从金逢孙先生捐赠的作品、收藏品选出300余件展出;同年10月,由丽水市博物馆编辑,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刻写光明 笔耕不辍:著名版画家金逢孙艺术生涯展览及其艺术之路》。

金逢孙纪念参考书目.jpg

本图文参考书目


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回忆金逢孙老师在遵义四中的工作和生活细节,一方面从金老师的人生际遇领会到许多生活的真谛,另一方面,也是对其在贵州的16年,特别是在我们遵义四中这13年做一个拼图和充实,此乃意义之所在。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所言:“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阅读13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