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潭公园《中国非遗文化展-技艺》展
2023年11月24日至2024年3月3日北京玉渊潭公园玉和集樱展室,玉渊潭公园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联合举办《中国非遗文化展-技艺》展,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名册简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介绍及“燕京八绝”三大部分,本图文展示其全部内容,包括图文和短视频。
为了便于阅读欣赏,先摘录展览的文字宣介如下:
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简介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先后于2001年、2003年、2005年宣布了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时我国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个项目入选。
(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旨在扩大非遗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目前有136个国家的567个项目列入该名录。
(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旨在为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目前有40个国家的76个项目列入该名录。
(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旨在宣传最能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原则和目标的非遗保护计划、项目和活动。目前有31个国家的33个项目或计划入选该名册。
(四)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
自2001年昆曲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至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非遗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35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这43个项目涵盖了《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1、中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35项)
昆曲(2008年)
古琴艺术(2008年)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8年)
蒙古族长调民歌(2008年,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中国篆刻(2009年)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
中国书法(2009年)
中国剪纸(2009年)
中国传统水结构营造技艺(2009年)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年)
端午节(2009年)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年)
格萨(斯)尔(2009年)
侗族大歌(2009年)
花儿(2009年)
玛纳斯(2009年)
妈祖信俗(2009年)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2009年)
南音(2009年)
热贡艺术(2009年)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年)
藏戏(2009年)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年)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
西安鼓乐(2009年)
粤剧(2009年)
中医针灸(2010年)
京剧(2010年)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2016年)
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2018年)
太极拳(2020年)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2020年,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2022年)
2、中国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项)
羌年(2009年)
中国水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09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年)
麦西热甫(2010年)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010年)
中国活字印刷术(2010年)
赫哲族伊玛堪(2011年)
3、中国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项目(1项)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介绍
(一)《公约》发展历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公约》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以唤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对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热情,推动了非遗保护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公约》是继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2001年通过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又一个保护文化遗产的准则性文件,开辟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新领
截至目前,《公约》共有缔约国181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形成广泛共识。
(二)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公约》通过后,我国做出积极响应.2004年8月28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第六个缔约的国家。《公约》的加入标志着中国在保护非遗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燕京八绝”
“燕京八绝”指的是古代京城的八项传统“绝技”分别为景泰蓝制作技艺、雕漆技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宫毯织造技艺、京绣、玉雕、牙雕八大工艺。
“燕京八绝”这个说法最早来自于何时何人已不可考,但这八项技艺中有些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后来通过不断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并加以改进发展,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创性特色并开创了传统工艺的新高峰。明清两朝在京城设立了许多官办作坊,每个作坊都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手艺打磨出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艺术。
清亡后,由于没有来自宫廷的需求,以及更多替代产品的出现,许多生产作坊关门,“燕京八绝”一度濒临消亡,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陆续恢复了多家作坊,后来合并成立了北京金漆镶嵌厂、北京珐琅厂等工艺品厂,使得一些独特的生产技艺得以保留下来。
如今这入项制作工艺均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