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你在
婆婆、爸爸、妈妈、嬢嬢、幺爸、幺妈及亲人们
你们远去,别来无恙?
那朵灰灰菜、那几棵梧桐树、那山、那河、那云、那月和那些风景
物换星移,今在何方?
我思故你在
* *
自从有了记忆,时间开始了,以后《外篇》后置。
* *
写在前面
很高兴弟妹们都在采访父母亲熟识的老人们,我们所说的时间和岁月,就在其中。尊重我们的历史,就是热爱人生和这个世界,这个家园。
关于父亲家的历史,20年前我就着手采访和收集了,所以对他们的录音录像备份在案,特别是父亲幼年丧父乞讨以及共产党进城真心培养工农干部,和2015年参观胡耀邦治川的文是材料,更是应征了新中国初年的气数鼎盛的峥嵘岁月,都是家国同一的证据,这看来是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对母亲家系,因其1990年就离世,未能详细记录,现在可能从云芳表姐那里了解了。
之所以回顾并记录过去,不是因为我们老矣,而是怀念那一分美好,特别是亲人们,每当想到他们,他们就来到我们的身边,满满的亲,满满的笑,满满的情怀,甚至比在世时还好,这是一种源于生命底层的核心价值,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我们就可以从容面对千年诘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
佛家说,大千世界,万象皆空,礼佛便能去掉烦恼,似出三界六道,得到自在;道家则反其道行之,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是我们中国人原生的宇宙观,庄子更是走火入神,游走于四方上下古往今来;儒家则和乐天下,谦谦君子,怀恻隐、持羞恶、善辞让、明是非。这些五千年的精神价值和人文道统,不但是华夏一脉延绵不绝,加上近代人类文明硕果,可能还会礼送我们步入这个小小寰球的价值中心。
马路槽下排(1961-1962年,3-4岁)
1、灰灰菜
应该是1961年的秋天,婆婆背上大妹智丽,牵着我,从马路槽家属房子到预制厂食堂打饭菜。那时大妹快满一岁,我两岁多,要是再大一点,就背不动牵不了了,这你是知道的。
就在婆婆打完饭菜往回返的时候,我被一种色彩惊摄了!即刻拼命挣脱婆婆强有力的手,奋不顾身跑了下去。那时丝织厂仓库里面一个角落,那里有一片嫣红,在阳光下熠熠夺目。那是一株通株翠绿,顶部叶芯初长时呈灰白粉末,茁壮长大后渐变嫣红,越来越红,贴近看,细微颗粒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的植物。
这就是灰灰菜,我生命里的第一点红。
2、梧桐树
那一段时间,婆婆偶尔也带我出门,去到住家中间的通道上面的巨大的石台阶与她的姐们儿聚会。多么巨大的石梯啊!婆婆与她们就坐在石阶旁边的石板上,扇着大婆扇,在夏天的风中谈笑风生。最让我震撼到有些害怕的,就是那风中的伟岸的梧桐树,树影婆娑,随时几片巨叶飘下,摇摇欲倾。
那是我第一次领教了伟大,在风中,在笑语中。
3、爹妈打架和夹沙肉
有一天吃晚饭,爸爸妈妈请客吃饭,大人们讲的那些听不懂的话不感兴趣,只热心桌子上的好吃的一种肉,甜甜的,沾着许多更好吃的浸在猪油里的细细糯米粉,后来才知道是夹沙肉。
不一会儿,他们吵闹起来了,还打起来了,用盘子、碗互相砸过去,后来好像桌子都掀翻了。我感到新奇,觉得蛮好玩儿的;我又哭了,为了我的夹沙肉。
爸爸是知道我喜欢吃夹沙肉的,前些年我回遵义,他都会亲自给我做;后来董不了了,就叫何嬢嬢(继母)去给我买。父子之间从来没有谈及过此事,但都是知道的。
外篇:地望和土宜
地望和土宜都是老词儿,在农耕文明的宗法社会用意契合。现在乡约了了,宗庙颓弃,族裔散佚,也就不太用了。这有点像以前履历表上的籍贯,也是文化思想掌控的表象,你家祖籍上海,你就会把北京、广东人叫做外省人,其他都是乡下人;如果籍贯广东,见到什么东西,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吼不吼乞呀。现在都改用出生地,美国学来的。但是谈一些老东西,适合用地望土宜。
1、土宜:苗罐坟
小时候我家附近的山上路边,都有很多的苗罐坟,就是苗族的坟墓。
我们那一方的苗罐坟与其他的地方很不一样,是比较简单用石板砌成的六面箱体,眉目有简单装饰。但是我们见到的多是打开了的空穴,没有面板。
今年四月份到我下乡的正安乐俭,到过一个苗族村寨,那里的苗坟略有不同,但相同的事都用大块石板。由此可见,以前这些地方苗族聚居,汉族来后就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现在遵义的苗族大都在高山云岭间。现在政府在为少数民族铺路通电等诸多民生设施的投入上,远远优于汉族地区。
2、细说乐善好施牌坊
上一篇图文说过,遵义这个地方清朝末年出了几个文化人,继往圣绝学,开对外新风,所以中国传统文脉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居然泗水长流,比较典型的就是书院佛寺了,有“培英”、“湘川”等三个书院。但是在咸丰、同治年间发生过少数民族起义,书院皆毁于兵燹。后来遵义总兵何行保捐资600两、田业四分、契价银2560两、管收市斗租谷130余石作为支教及童生月课膏伙费用(教师工资及学生伙食费、油灯费),恢复书院,此义举远近闻名,事主更需要流芳千古,遵义知县报经朝廷,由光绪帝恩准,以励后人,经过5年勒石,方圆士绅悬笔,1895年立成此坊,曰"龙坑功德坊"或"龙坑石牌坊"。
该坊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五楼,高14米,宽7.24米,有大小60多块雕刻精细的青石构成,构件有石狮石佛、抱鼓石反撑立柱、庑殿顶、雕饰鸱吻、龙纹空雕、底色青蓝阳刻鎏金“圣旨”匾额(五龙捧圣旨透雕竖匾)、高浮雕人物立像、霸王拳外展等等,70余幅图案。“乐善好施”四字由遵义书家王藻章题写,黎庶昌题写隶书楹联:“物与平施大道允同君子履;德能止善芳规卓有古人风。”
我几乎每一次回到遵义都会身临其境瞻坊怀古,还常常想到重庆合川钓鱼城上的千佛摩崖石刻,听说是在文革中,队长请一个村民,以两分钱一个,三天内毁坏了275个小佛像,更深感遵义家乡这个山水翠微士风尚煦之地,战乱和文革后都保留了这一通纹天蔓地具有西蜀开明杜宇文化特征和波斯拜火教意味的功德牌坊。
合川摩崖石刻千佛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