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图文以《诗经·召南·草虫》和凌晨5:00小区虫鸣录音启头,地有东西南北,唯草虫嘶鸣无异。
喓喓草虫
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
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
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
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
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
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夷
* *
上小学之前的几件事情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犬子说:我登的最高山就是爸爸的肩上,我们叫“马马肩”,目光所及,皆莫大焉。我属狗,真的。
1、饿饭年代没有挨饿
六十年代初,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却没有挨饿的记忆。只是有一次大人给我一个搪瓷缸,里面盛了蕨根糊糊少许,有点甜,还想要,没了。那一次却是感觉到欠缺,仅此而已。磨蹭半天不肯放下缸子,就捉摸到缸子里面居然能够照出我的影子,像镜子,只是很模糊,觉得很奇怪。就像后来我儿子这个样子:
1993年儿子和王永红的女儿在财政部宽街幼儿园
2、文革前的静好时光和黄桃罐头
父母早年在遵义丝织厂是青年才俊,到了60年代都是科级干部了,父亲是缫丝车间主任,母亲是缫丝车间管理员,父亲管理的范围大一些,但母亲经常不听父亲的,按母亲的说法,”老子跟你一样大,少在我这里来瞎指挥“。50年代末,父亲是省劳模,母亲是技术能手,她能够一只手三个手指三秒钟内接上断丝,是遵义丝织厂2000多人中两个女干部培养对象之一,另一个叫做齐花珍,上海人,是我小学同学奚浙黔的妈妈。我记得1966年见到过父母亲的工资条,都是68.60元,几乎是同龄人的两倍,生活优渥。
在文革到来前,封资修还没有被封,几乎每个星期天(那个时候只休息星期天,本来中国引进美国星期六也休息,但学苏联后,周六就不休息了,列宁说过:星期六下午义务劳动)都要去遵义川剧院看戏。我是很不喜欢看川戏的,但因为每次都有好吃的,为了这点口福,不惜做出牺牲。当时川剧院里面是这样子的:戏台边有一台很大的开水锅炉,场内随时有人卖茶,每排座位前一排的后面都有一块横条,上面有圆孔,就是用来放茶杯的。戏一开锣,十分吵闹,按我的《京剧大考》图文介绍上世纪初歪果仁对京剧的印象:唱戏的拼命声嘶力竭的吼,伴奏的拼命敲锣打鼓。正是这种高分贝噪声,对我很催眠,立即入睡。回程好像有走不完的路,父亲推着飞鸽牌自行车,我坐在前杠,经常被叫醒,至今还有明晰的记忆:经过桃溪路口时,针织社大门上总有一个内有灯光的红红的五角星,和里面那唏唏纺织声。
最兴奋的事情莫过于例行的进糖果店,记忆犹新的就是有一次买了一个水果罐头,太好吃了,粘粘的糖水,黄黄的果实,绵软透甜。若干年后,我才判定,最接近那种味道的就是黄桃罐头了。自此以后,凡是想母亲的时候,都会来一个黄桃罐头,那里面有母亲的味道。
3、遇见高永华
我家是1964年从马路槽搬到预制厂居住的,就是上一篇图文提到的婆婆背着大妹,牵着我去打饭菜的那个食堂,后来改成了住房,中间一堵墙,两边切成块,就是我居住了16年的家。
90年代中期的家
在我们家隔两家,有一个如花似玉的灵秀小姑娘,叫做高永华,1959年生,比我们只小一岁。自从我们家搬来预制厂以后到上小学的两年间,是我们儿时的玩伴,也是我们懵懂童心的抚慰。
我和隔壁的同龄伙伴杜黔生几乎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争着向这个小美女报到,得到她同意和承认与她玩。我们都会争着说:"今天妳张不张我?张我张我!”常常为争宠打架。那个时候的“张”本意是理睬,引申和你玩,并且有排他性,只能有一个,像娶妻成家。而且我们还真的经常“扮家家”,争着当爸爸,她当妈妈:)
在那个年代,高永华经常穿一套很好看的衣服,加上人长的更好看,我们都想天天看。
前排右三高永华
高永华
可是没过几年我们就很少看到她了,她生病了,是精神方面的。很多年后我到她们家,见到她被关在铁笼子里面,那一段时间她经常大吼大叫,见到我来以后,会很安静,蓬松着头发,面目呆滞,还是认识我,流露一丝浅笑,喃喃地轻轻地说:"王俊。"没过多久,听说她死了。
我们孩童时候的漂亮的小姑娘、玩伴、天使确实是走了,她始终还是认识我的。几十年来,我也始终想到那一份快乐,那一份伤感。我还是相信:我思故妳在。
右为家人带去遵义公园玩的高永华
高永华,病重后有一次家人带他到遵义公园,那已经是很大的时候了
时过境迁,就连想找几张高永华的照片,其家人都觉得意义不大了,虽然答应抽时间找找,但一直没有消息。
上面这两张高永华的照片,遵义公园这一张,是也是我小时候玩伴的高永华的大弟高永强找出来的。小学毕业这一张合影,是2020年11月遵义丝织厂预制场家属区坝坝娃儿欢聚时,以前住在厂职工医院一层的另一个邻居徐惠才给的,他们是同学。遗憾的是,徐惠才,我们叫三三,就在那次相聚不久,突然就去世了,这真是生命无常。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意义,可能还在于全世界只有那几个人知道和常常忆起,也许还会找点什么东西,写写画画。
4、三三,徐惠才
徐惠才,我们小时候叫他三三,以前就住在我家左侧的遵义丝织厂职工医院一层的邻居。
在我的记忆中,三三的母亲姓余,大人们称之余医生,我们就叫余嬢嬢,对人和颜悦色,我们都感到非常亲切;对三三的父亲印象不是很深。
我们见到的三三家有三兄妹,老大叫圆圆,老二就是三三,老三就是小妹徐琳。圆圆非常爱好文艺,在上世纪60年代末,经常是每天天不亮就会听见圆圆在他家旁边的仓库里吹笛子,由于他比我们大几岁,所以不与我们玩儿,好像他也不和我们家属院的其他小孩玩。三三比我小一岁,是一个性格十分温和,脸上随时挂着微笑的漂亮的小伙子,后来我们还有书信来往。徐琳也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经常睁着大大的眼睛听我们说事儿。
2020年10月31日,遵义丝织厂预制场家属区坝坝娃儿到新蒲湿地公园欢聚时,经我妹的联系通知,三三也来了,那是我们离别好多年后的第一次见面。遗憾的是,就在那次相聚后半年,也就是2021年5月,三三突然就去世了,这真是生命无常。
图中我左边蓝格衬衣者就是三三
高永华小学毕业的那张合影,就是三三在2020年10月31日这次见面后,通过微信私信传给我的。
三三与我的微信私信,在他去世后,请他的孩子代收礼俗。
三三微信头像,如今作为一段友情的纪念
5、黄伦婆
刚搬到预制厂的时候,在我家对面那栋房子右头,有一个老奶奶兜售蜜枣,她就是黄伦婆,听说已经八十多岁了,无牙,满面深深的皱纹;还听说她唯一的儿子黄伦是强奸犯判刑了,她得自己刨食。她是在垃圾堆剑来糖厂扔掉的烂蜜枣,清洗干净后晾干拿来卖的,一分钱也能买好几颗。
黄伦婆可能只是在1964年到1966年三年多的时间来卖东西,因为文革以后,遵义所有的糖果蜜饯,只留下水果糖和秤杆糖及饼干,其余的都当成资产阶级停止生产了,受此殃及的还有遵义的油条豆浆及面包和西瓜,都不准卖了。我自从小时候领教了面包的味道,足足等了10年,才又盼来了面包那久违的味道。所以黄伦婆来卖烂蜜枣应该只是1966年以前的事情了。
初遇黄伦婆是在1965年左右,那时她对人充满敌意,刚开始靠近她的时候,她会用浓重的四川话骂人:不买就滚远点!后来有几分钱就去买她的吃的,蜜枣味道并不好,甜中带些酸苦味,去多了,也对我就不那么敌意了。
但是,自从第一次见到了她,就被她苍老和羸弱所刺痛,我真的很心痛,我也不知道大人们的事情,就是每见到她就会内心忧忧,生出怜悯来。我甚至觉得她就是我的亲人,不像后来那些孩子用石头砸她,骂她是强奸犯的狗妈。这也可能是文革开始后阶级阵线敌我爱憎分明在我们这个小地方的过度表现。
多年以后,即使是见不到黄伦婆了,每经过河对面黄山铁道桥洞,都会瞅一瞅右边小坡上黄伦婆的老房子,直到它们消失,也会朝那个方向看看,想想可怜的黄伦婆。
遵义地望和土宜:桥
高桥(普济桥,临近普济寺)
4、石龙桥,据说是解放后的1954年修的,该桥应该是现代人仿古制造桥比较成功的一座。后来修的桥,尽管快速经济适用,但是日长年久就变得不堪入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