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馨家园24:中学时代4-Teacher Feng 和我的英语老师们

王更生
2020-10-19

《简明英汉词典》

       1973年放寒假前,冯老师叫我到他家去一下。他是住在杨家巷四中教师宿舍的一栋二层木房子的二楼上面的一间不太大的房间里,里面有很多的书籍和一些不知道的东西,反正比我家里的东西要洋气和有档次多了。那天他说我学习英语不错,一定用得着这个东西,随即便拿出一本崭新的非常漂亮和考究的大书来,说送给我作为礼物:《简明英汉词典》。当时我都说不出话来,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没过多久他就离开四中了,从此再无联系。当年能够把那么厚重的一本词典送给我这个还很懵懂的娃儿,那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微信图片_20201019142305.jpg

冯老师的礼物

微信图片_20201019143549_副本.jpg

《简明英汉词典》出版年代、购买地点和当时我写的“1973年冯老师在四中送我的词典”


      冯老师是我在遵义四中读初一下学期在初一(5)班时的英语老师,我见他高兴的时候就叫他Teacher Feng,大多是时候还是叫他冯老师。他是上海人,五十开外的年纪,最明显的特征有两点:一是酒糟鼻子,说话瓮声瓮气的;二是讲的英语带浓重的上海口音和俄语腔调,那年头我们的英语老师几乎都是俄语转英语的。正因为这后一点原因,我已经不太爱跟他学习英语发音了。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跟着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学习英语了,后来还喜欢收听朝鲜平壤广播的英文节目,虽听不太懂,主要是想了解英语的调调,觉得朝鲜的英语讲得比我们好,为的就是要学到标准的英语发音。再后来就悄悄收听以前是敌台的美国之音的英语学习节目和”特别慢速英语“了,还常听美国之音童话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对其中的印第安老人印象深刻,这个时候才感觉到云南和朝鲜的英语都不是太正中。

       后来才听人说,冯老师的俄语在遵义最厉害,六十年代遵义市收到一封俄语信件,找到他很快就翻译出来了,我也为能够与这样的老师结缘感到很骄傲。


       其实,最早使我对英语感兴趣的还是遵义七中那个漂亮的英语老师,同样是上海人的张国楠,她也是我常常想念的师长。后来的英语老师也给了我巨大的关爱和帮助,他们是:教初中二年级时候的印尼华侨郑秀谦和林远峰夫妇、教高中的蒲培芳和周述德老师。

       张国楠在我到遵义七中读初一时就点将要我当英语课代表,使我第二次感觉到老师的重视,第一次是小学高年级时陈文华老师告诉我爸爸说这个娃娃有前途,可惜老爷子没当回事儿。冯老师的鼓励就算是第三次了。

       郑秀谦老师是在初二教我们的,那个时候我已经是四中初二(1)班的英语课代表了。由于当时学校推行教学革新,师生同台教课,我就和郑老师轮流给同伴同学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其实我要提前先自学,主要就是带同学读课文,也讲一点简单的语法。那时四中使用的是广西英语教材,在上第二课”Shao-shan(韶山)“的时候,郑老师感冒生病,就由她的先生林远峰老师带了几次课,他的发音抑扬顿挫,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由于他们要回印尼去继承家产,我到他们家去表示谢意,郑老师还送给我一只铅笔,是越南西贡产的,牌子叫”维纳斯“。后来听说他们回到印尼后,就写了一封反动信件到遵义来,我只是觉得蹊跷,他们都不太像坏人。

       蒲培芳老师教我们的时候,他的最好玩的地方就是用粉笔头栽人很准,课堂上如果有同学不专心听讲的话,他会用粉笔头甩过去,命中率百分之百。后来他给我推荐了一套32张的英语薄膜唱片,是著名的屠蓓朗诵的,还有一本书,总共5块钱。我的父亲不支持我买这个,一方面我家没有唱机,另一方面正好湖南有个学生跳楼自杀,留下遗言说”不学ABC也要干革命“,在全国影响很大。最后还是从我的幺爸那里要的钱,那是他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我很感动。就这样,我就经常从蒲老师家窗户(正门要绕一大圈,老师也是经常翻窗而入)进去使用他家里的收音带33转黑胶唱机的贵重物件,蒲老师爱人李九的兄弟十八儿也在学英语,我们有时候比试比试。我现在还记得唱片中屠蓓朗诵的《半夜鸡叫》课文。后来我还把当时的女朋友带去让蒲老师管教,希望英语能够在她高考时挣点分,估计收效不大,好在还是考上大学了。

       周述德老师教我们的时间最长,我们交往最多,一直到我下乡、工作后很多年,他调到遵义五中去后,我们都一直去看望他。

Image010-1.JPG

  与蒲培芳老师(左)、周述德老师(右)和雷开云同学

微信图片_20201019200739.jpg

中学毕业时蒲培芳老师鼓励词

微信图片_20201019200746.jpg

中学毕业时周述德老师鼓励词


微信图片_20201019185418.png

美国之音播音员何丽达(1923年生于北京)在1970s、1990s年代和2010s:岁月静好,夕阳可待 


     1980年高考,英语考了不少分,当时按30%折合高考分,这也是帮了我很大的忙的。进入大学后,全校经过一次英语ETP考试,说是我的英语过关了,可以免修,所以在大学居然就没有去上英语课。时至今日,我的英语可能就只停留在高考时的那个水准,在当时的非外语专业中尚可,在后来的英语语言学博士黄素华看来,就相当于乌有了。


外篇:那个年头的两件大事

1、初见《英语九百句》

       我们学校的郑秀谦老师已经有一本《英语九百句》了,那个年代还没有见到过那样鲜艳明丽的翠蓝,纸张跟稀有的袖珍本《毛泽东选集》那种纸张一样薄透,甚至更好。听人说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带来的,他带来了两样东西:《英语九百句》和脉通,后者是高感才能享用的降血脂药。不过那个年代大家血脂通常不高,而是低了。

       后来陆续也有老师有了《英语九百句》,但是还是十分珍贵,我们很少有机会摸到。

微信图片_20201019142308.jpg

《英语九百句》,那个时代的影子

微信图片_20201019142308.jpg

《英语九百句》扉页

《英语九百句》音频


       今天翻开《英语九百句》内页才知道:该书菲律宾版是美国麦克米兰公司1964年出版的,到1971年已经印刷了第十版。

       从出版发行的时间看,第十版的发行次年2月就是美国总统携夫人来华访问,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该书是不是配合美国对华大战略的组成部分来到华夏大地呢?如果尼克松还真的带来了脉通的话,就更有意思了,他和基辛格试图大扮演巫司角色,带来了两种灵丹妙药,一个医身,一个医心,造成一种巫蛊之气,熏垮了苏联,中国把他们的英语当成一种特殊技能甚至能力,以他们的价值观甄别是非。如果这些说法有点靠谱的话,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战略谋划,似可借鉴。


2、两件惊天大事

       1971年9月13日,林彪的飞机坠毁在外蒙古的温都尔汗,这真是一件惊天的事了。

       5个月后的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这又是一件惊天大事。

       在祖国西南一隅,我在遵义四中初一(5)班读完下学期,寒假期间,远在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一号航站楼(那个时候只有一号),美国空军一号载着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以及《英语九百句》和脉通来了,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那天寒风凛冽,尼克松携夫人缓缓走下飞机,令人惊异的是,尼夫人居然还穿着裙子,这真是天大的怪事,难道她真的不怕冷吗?全国人民为此感到十分不解。伟大领袖毛主席特意为远道而来的尼克松夫妇准备了姜汤。

微信图片_20201019142441.png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1976?)



尼克松访台和访华


       不管怎样,在我们正要升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外面的世界级重量的大人物策划的大格局已开始形成。二十年后世界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动荡,在此以后,又一个新的大格局不可避免地会重新构建,又一个二十多年过后的今天,当年的初中生已经退休了,不知道新的大格局会怎样发展。还好,我们都见证了这一系列的变化,而且是从眼前的小格局开始的,只要不是愚顽,总有所获。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何不壮哉!

阅读15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