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吼虎啸
这是真的狮吼虎啸!
看看这样一只小猫,什么叫天然禀赋,老虎为什么叫猫科动物
听过狮吼虎啸,在现代人看来已经不算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了。但是,能够天天聆听那气吞山层林尽肃的狮吼虎啸,也就只有我们遵义四中的莘莘学子了。我以前的图文讲过,那年,从遵义公园动物园的狮虎圈向上看过去,一墙之隔,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蓝绿色琉璃瓦屋顶那神秘莫测的地方,就是我们遵义四中。
已经消失的四中琉璃瓦屋顶,这是我找到的唯一一张校舍局部彩色照片,而彩色摄影技术1893年就问世了的。
从400米上空俯瞰四中和遵义公园动物园的狮虎圈就一目了然了我们是十分亲近大自然的:1四中,2狮虎圈,3遵义宾馆,4石龙桥
那个时候虽然没有住校一说,但是晚自习还是有的。每天晚上八点钟左右,公园里面的狮子和老虎就会叫唤,这就是我回家的闹钟了,奢侈吧。
上学之路
按百度地图概算,从我家住的遵义丝织厂预制场到遵义四中有6公里路程,按照当年的老路坡路走,应该不少于这个距离,我大多是步行上下学的。因为那是公共汽车只能够行驶在南门关和丁字口之间,只是一半的路程,而且车票是七分钱,是吃牛奶冰棒的钱,糖水冰棒(当时叫“香蕉冰棒”)才三分,我的早餐一个碗儿糕(也叫泡粑)是一两粮票三分钱。
跟我遇见的人一样,凡是我经过的路段里面的风景,我都是十分珍爱的。
从我家到学校这6公里的路程,中共有11个地点,有的已经消失了,只是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有的还在,却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
1、遵义丝织厂预制场:我家从1964年住到了1990年,细节在以前的图文说过了。
2、南门关:就是乘坐公共汽车的地方,那里当年有一家很大的饭庄,女主人是一个很有气质的神秘老女人,离世的时候十分苍凉,遗体在饭庄大厅中央停放了好几天,可能是要等什么人吧,由此我还想到1988年在新加坡税务署工作学习的时候看过的一部台湾电影《桂花巷》,里面的女主人敢爱敢恨,心狠手辣。南门关饭庄的这个女人是不是已经早有交代仆从,老子等他三天,要是还不来,就埋了。现在她的饭庄连同她本人均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是如梦般的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现在的人,可能到了最后的时刻,无人可待。
3、丰乐桥:文革中叫迎红桥,就是当年经南门关迎接红军进入遵义的地方,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附近有一所丰乐小学,一直是遵义的好学校。
这应该是七十年代左右的丰乐桥,我在1972年9月到四中读书的时候,在桥上左侧栏杆上倒数好像第五个垛子下的缝隙中(红色标记),塞入一枚1955年的五分硬币,每次经过都要低下头看看,在四中学习的三年它都还在那里,后来又翻建就over了。
4、桃溪路口:有一条岔路通往电厂和八七厂,四近有粮油店、百货商店(火灾后就改键了)、针织社、印染社(以前图文谈过隔壁邻居同学杜黔生的妈妈李莲蓉嬢嬢曾在那里当过会计),是一个商业集散点,最吸引人的就是有一间深陷到地平面以下的卖油条豆浆的面馆,文革中就不买油田豆浆了。
5、市医院:原来也是一座有点漂亮的蛋黄墙面的三层楼建筑,我的小妹就是1964年在那里出生的;小时候自作火药枪不小心把左手腕切开一条4公分口子,我一边玩一边走到那里,一个操贵阳口音的漂亮护士阿姨被惊吓后免费给我缝针上药的地方;还有就是梁秋霞被蛇咬后我和梁杭生还到那里去看过。还有就是衣服恐怖的场面:1970年左右的也天夜里,我正经过市医院时碰到很大的孩子打群架,亲自见到几个人追一个人,转头直接砸在头上,被砸的人你捂着头跑了,那个速度和奔腾场景,想起来就后怕,真正的大起仗来,就会更加恐怖了。和平万岁!
6、狮子桥:是一个遵义绅士1850年左右出资建造的,真名叫集善桥,因为上面有许多石狮子,故名。1968年左右,我以红小兵纠察队员到丁字口参加红卫兵、红小兵大会,回家经过这座桥时,在右侧2/3处摔断了右侧门牙,只顾摸狮子了,没有看见地上挖沟。
7、丁字口:五十年代的遵义新城中心,中心点四周有大饭店、遵义电影院、新华书店和百货大楼。
七十年代遵义大饭店、遵义电影院和新华书店。大饭店在七十年代出了一件大事:一对男女偷情,在五层右侧房间里(标红处)哼哈的时候,被丈夫扛着炸药引爆同归于尽了。后来我的发小朋友白世明,就把大饭店拆了修建了28层的东方实业集团建国大酒店。七十年代派系斗争在桃溪寺被活埋王廷瑞,就是在大饭店前搭上大台子开的追悼会。
丁字口的百货大楼,正门上二楼处时文具店,当年最感兴趣的就是那里的军棋、象棋和跳棋的玻璃珠子。
现在的遵义丁字口中心有一座很漂亮的雕塑,四个力士撑起一个地球,还有青春少女助威护持,被不太理解的人称作:四套班子顶个球,三陪小姐在里头。
8、新华桥:解放前叫做中正桥,原来桥头两头有四头生铁铸造的牛马,后来的两头牛在五十年代搬倒了遵义公园南门(可能不标准,咱们家想是按山系走向),我们小时候都经常去骑,现在放到公园里面的遵义名人堂前面去了。
远处是九孔的新华桥
9、步行街:这是现在的名字了,就是在杨柳街和捞沙巷中间的那段道路。这两条街巷都是明朝洪武年间遵义的“三街六巷”之二。捞沙巷更是到遵义必去的小吃一条街。
与成都宽窄巷的集餐饮及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休闲打卡地截然不同的是,捞沙巷却属于专业化的吃货天堂,集遵义地方传统名小吃,诸如羊肉粉、豆花面、丝娃娃,以及近些年来为洞开胃蕾诱惑馋嘴少男少女大快朵颐而新奇横陈令人眼花缭乱的进口货,共同撑起吃瓜百姓的天。
在疫情期间,捞沙巷小吃街从2月4号到5月4号整整关闭了三个月。
10:遵义会议会址:人尽皆知的红色打卡地,就毋容多言了。
11、遵义四中:就是1915年日本归来的遵义同盟会员建立的、我于1972到1975年就读的中学堂了,前面图文已有介绍。
四中的这座1955年修建的教学楼,据说因琉璃瓦、木地板等维护成本太高,过于老旧而拆了重修了
顺便展示一下两张我认为遵义值得夸耀的老建筑照片:
12、红花岗:就是现在遵义老城步行街头,五十年代建造的非常漂亮的影剧院兼会场,上面有毛泽东“红花岗剧院”题字,也是遵义唯一保留下来的五十年代建筑。
13、文化宫:也叫广场或者遵义会议陈列馆。原来有一个400米标准运动场,乳白色墙面和琉璃瓦屋顶,与四周绿水青山十分和谐,七十年代国庆集会彩车游行和公审大会都在这个地方。有一次在这里召开全市中学生大会,四中的鲁远蓉代表全是中学生讲话,讲的是普通话,我们都为此感到骄傲。
文化宫前面这座桥就是石龙桥,据说是五十年代模仿古制建造的,非常漂亮。前几年我在微信上写过一篇专门介绍遵义的桥的图文,就有这座桥的立光照片。
石龙桥的流金岁月
这就是文化宫远景
很多年后才知道,七十年代在校园中傍晚听到的虎啸实际上是狮吼,老虎的叫声不像狮子那样有节奏和有规律,总是在愤怒或者要攻击猎物的时候,才会发出寒气袭人的啸鸣。至于上学的路,现在看起来觉得并不近,但当时一点远的感觉都没有。那个时候的精力充沛,小学时代是在与鸡鸭鹅猪狗及飞鸟虫蛇相伴的疯玩傻玩中愉快地度过的,进了中学,特别是进了四中以后,着力对象发生了变化,开始关心他人,特别是那些漂亮的、学习好的女生和智勇双全的男同学。由于自信心不足,通常只是偷偷地喜欢,从不敢去套近乎,怕羞。对于带我整整三年班主任彭蕾娜老师,仪态雅致,穿着时尚,却因其高具的雄辩和智商,透露着英气和霸气,抑制了对她的审美欣赏,化而为一幅意气风发的崇高的油画,几十年来,其行止都在指点着我们行路的大方向,每每想到这位师长,总是受到启发和鼓舞。
狮子老虎连同琉璃瓦的教学大楼不在了,那些情景,还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