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山——从幸福到喜悦

2020-07-04


第二座山——从幸福到喜悦


 我们再讲一本书,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2019 年四月出版的《第二座山》(The Second Mountain)。

布鲁克斯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我们专栏多次提到他的书和文章。他的上一本书《品格之路》,我曾经在《上海书评》上写过介绍 [1]。布鲁克斯是个保守派,他非常非常重视传统价值,非常非常讲究个人的修行,我看他有古君子之风,简直不像个现代美国人。

我们专栏前面讲过介绍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被讨厌的勇气》。《第二座山》的主题和《被讨厌的勇气》很像,两本书说的都是怎样摆脱世俗卑微的厌烦感,做一个自立于世间的“强人”。但是因为布鲁克斯作为现代人掌握更多的智力资源,《第二座山》可以说是强人哲学的现代升级版。

到底啥叫强人呢?我先说几个例子,你看看你想学习谁。

王枫从中学到大学一路上的都是最好的学校,而且他常常是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现在王枫供职于一家当然也是最好的公司。这几天他成了微博的热点,这倒不是因为他做出了什么突出成绩,而是他发布了一则征婚广告。王枫列举了自己的收入、职位、毕业院校等等各种硬指标,以及他对女方的种种硬性要求。微博舆论认为王枫这个征婚太物质了, 王枫理直气壮:我是最好的,我当然要找个最好的。

周琪是一位美丽的青年女性,她家庭条件很好,大学毕业以后决定先看看世界再琢磨干什么。几年以来周琪走遍了各地的名胜,她发在社交网络的照片不是在阿尔卑斯山滑雪就是在蒙古钓鱼。周琪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她要趁着年轻多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

马小武并不小,他今年四十岁了,因为种种原因日子过得不算成功,在一家医院当清洁工。五号病房的孩子似乎是得了不治之症,他陪床的父亲老王眼看着一天比一天绝望。这一天马小武打扫病房的时候老王正好出去抽烟,马小武打扫完出来,在楼梯口碰见了老王。老王说:“你是怎么干活的?怎么到现在还不打扫病房?”马小武没有反驳,他谦卑地说“对不起,我马上打扫。”然后当着老王的面又打扫了一遍。

林肯站在乔治·麦克莱伦将军家的屋檐下等人开门的那一年,他已经52岁了。他曾经狂热追求过名声和权力,现在他都得到了,他刚刚当选美国总统。现在他需要麦克莱伦出山帮他打赢内战。男仆说麦克莱伦不在,林肯说没关系我们就在客厅等。一小时之后,比林肯小 17 岁的麦克莱伦回来了,没理会林肯一行直接上楼了。林肯又等了半个小时。男仆出来说将军今天很累,决定今晚不见面了,改下次吧。随行人员都怒了,他怎么敢如此对待美国总统?!而林肯说,“礼节和我个人的尊严不重要,只要能请到一位愿意为联邦作战的将军,我可以一直等下去。”

王枫和周琪做的并没有任何不对,他们正在攀登人生的一座山。但是马小武和林肯攀登的,是第二座山。

“第二座山”是布鲁克斯发明的概念。他说人生要爬两座山,第一座山是关于“自我(ego)”的,你希望自己越来越成功、越来越厉害,要实现自我,获得幸福。第二座山,却是关于别人的,是关于“失去自我”的:你为了别人,或者为了某个使命,而宁可失去自我。

专注于第一座山的人未必能想明白为啥要爬第二座山,但是你终将明白。

第一座山有两种爬法。

一种是像王枫这样,把人生永远都当做上学一样过。他把每件事都看作是竞争,在每个阶段都能找到通关攻略,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他非常注重声誉,他上学的时候以这个大学的学生为自豪,上班以后以自己在这个举世闻名的公司工作为自豪。为了保住这份自豪感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一种是像周琪这样,把人生当做一系列的探险 —— 当然不是真的冒险,而是像看惊险电影一样的探险。她积极探索世界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对所有可能都保持开放。也许她五年之后会在这个国家、但也许会在那个国家生活,也许她会做这个工作,但也许是另一个工作。她的态度就如同只拿期权而不愿被股票套住,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自由。

这两种生活理念是现代社会的典型。你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嘉宾说你们是最自由的一代,你们有无限的可能性,你们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放手拼搏吧!

可是为什么东西而拼搏呢?这就是布鲁克斯的质疑。布鲁克斯说这两种活法能带给人的幸福感都是有限度的。

三十岁的王枫比他二十岁的时候更无趣。你不知道他喜欢什么,他表现出来的是只喜欢“成功人士”喜欢的东西。他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他有深深的不安全感。有一天听说当年那个学习成绩远远不如他的、整天只知道看电影的中学同学,现在成了著名导演,王枫深受打击。

周琪喜欢很多很多东西,一直都是以消费者的姿态做选择,可是她从未真正选定过什么东西。在无限的自由之中生活多年之后,周琪有一种迷失感。

并不是第一座山不应该爬,但是布鲁克斯注意到,有很多爬完第一座山的人,现在都在爬第二座山。

其实每个人都有第二座山。比如你正在办公室写一份至关重要的报告,幼儿园突然打来电话说你的孩子病了,你肯定放下一切工作,立即去接孩子。这件事儿不会给你的“个人成长”加分,但是你必须得这么做。

而有些人,是心甘情愿地想要这个“有些事儿我必须去做”的特别不自由的局面。他们主动选择第二座山。

第一座山讲个人自由,第二座山讲责任、承诺和亲密关系。

第一座山讲独立,第二座山讲互相依赖。

第一座山讲自我的成长,第二座山讲忘记自我。

第一座山讲获得,第二座山讲奉献。

第一座山中你是个消费者,第二座山中你被他人、被某个事业所消耗。

你肯定会说,那些主动选择第二座山的人,必定都有高贵的品格 —— 是的。布鲁克斯写《品格之路》这本书的时候曾经认为品格是一种个人主动的修养,是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获得品格,但是现在他认为,品格其实是当你忘记自我,去攀登第二座山的时候,所获得的副产品。

第二座山不是以你自己为核心,而是以别的某个东西为核心。

当上父母的人肯定能理解这个感觉。很多人有了孩子以后就失去了自我,处处把孩子放在首位,而有些人,比如我,对此非常不以为然。

布鲁克斯说的可不仅仅是孩子,但是为孩子忘记自我那种感觉其实也挺好,要不怎么有那么多家长心甘情愿如此。布鲁克斯说的是,忘记自我的那个状态,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第一座山追求的是幸福,第二座山得到的是喜悦。

咱们必须重新定义这两个概念。这本书里说的“幸福(happiness)”,特指个人的幸福。比如你取得了成功,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实现了目标,增长了能力,让世界的某一部分听你的,再加上各种感官的快乐,这些都叫“幸福”。

喜悦(joy),则是另一种东西。喜悦是你攀登第二座山得到的副产品。

布鲁克斯观察,人生的喜悦一共有六个层次。

第一层喜悦是心流。你非常投入地做一项工作,而且做得特别顺手特别漂亮,你进入忘我的状态,感觉自己已经和工作融为了一体。特别是如果这项活动是跟他人配合进行的,大家进入集体心流,喜悦感会更加强烈。

第二层喜悦是与他人一起,随着音乐的旋律跳舞。你在一个酒吧里坐着,音乐声响起,一个陌生人过来邀请你跳舞,你一看他感觉就合拍。你们两个的配合立即天衣无缝,你感觉自己可以做任何动作,而每个动作都恰好是对方想要的,你们完全融入到音乐之中,你的自我意识好像消失了一样。

第三层喜悦是亲密的情感。比如一个妈妈第一次看到她的宝宝那种感觉,一个父亲看见孩子们快乐地玩耍,自己偷偷在旁边乐那种感觉。

第四层喜悦是在精神上的沟通。有个诗人有一天在自家后院,发现一只鹰隼落在了树上。他赶紧叫女朋友出来看,两人就那么盯着鹰隼,鹰隼也盯着他们,人和动物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诗人希望那一刻永远都不要结束。

第五层喜悦是超越自我的感觉,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宗教般的体验。我们讲《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和《盗火》的时候说过这种体验。

第六层,也是最高级的喜悦,是道德喜悦。布鲁克斯观察到,有些宗教领袖和社会活动家,那些身上背负着沉重负担、永远都被人需要的人,他们并不是一天到晚长吁短叹的样子,而是整天都乐呵呵的。他们脸上永远都有喜悦之情。

喜悦都是来自忘我。你要是啥负担都没有,你不会一天到晚那么高兴,你会感到困惑,你会觉得快乐已经到上限了。世界上没人需要你,那其实是最不幸的感觉。你要是一身负担、而同时又不把那些当成是自己的负担,而是完全为了别人,你会充满喜悦。

幸福是变幻无常稍纵即逝的,喜悦却是深刻和持久的。幸福能让我们感到快乐,而喜悦却能改变我们。

你要想知道喜悦是什么样子,可以看看微博上的一段视频,说的是中日友好医院的王泰龄医生。她今年 92 岁了,仍然在第一线,而且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

记者列举了王泰龄得过的各种荣誉,但是王泰龄说:“奖状以前我有一书包……现在最高兴的就是,一个年轻人,他突然告诉我他明白了。”

我建议你看看这段视频 [2]。你一眼就能看见王泰龄身上的光芒。

注释

[1]
万维钢,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收入《智识分子》一书。

[2]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的微博视频,或者微博搜索“王泰龄”。


阅读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