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凤凰台与鹦鹉洲——商伟说名人题写

2020-07-04


黄鹤楼,凤凰台与鹦鹉洲——商伟说名人题写

2020-06-29 09:34


这个公案就是李白黄鹤楼搁笔的故事。传说,李白到黄鹤楼游玩,看到楼上题写着崔颢的《题武昌黄鹤楼》这首诗,是既佩服,又不甘心。他知道写黄鹤楼,很难有人再超越崔颢了,只能无奈地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不过,李白可不是个服输的人,直接写黄鹤楼写不过,他就换了一个地方,跑到南京的凤凰台,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来跟崔颢的诗较量。

作者商伟说:这个故事不一定可信,因为它最早的记载,是在北宋的一本书里。后来的人,很可能是根据李白的诗句,反过来揣测李白的创作动机。不过,这种揣测还是很有道理的,也代表了后人对唐诗一种普遍的理解。如果细读这两首诗,我们也能明显地感觉到,李白是一边模仿,一边努力要超越崔颢。

这两首诗都很有名,你可能也都背过。我们就一边回忆,一边分析。《黄鹤楼》诗的前两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凤凰台》诗的第一句是: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题武昌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你应该发现了,这两首诗的开头几乎是一样。它们都是在说,诗人来到一个景点,想起传说中有一只鸟曾经出现在这里,现在消失了,只剩下眼前的景色,让人怅然若失。

这就是两首诗的第一个共同点——开篇的意境。诗人登临游览,观看风景,他体会到看得见的景色,和看不见的历史,有一种辩证的关系。不光是意境,从开头我们还能读出来,这两首诗用的韵和句式的结构,也都差不多。你看,李白诗里“江自流”的“流”,和崔颢诗里“空悠悠”的“悠”,押的是同一个韵吧。而且,在开头这几句里,最核心的意象,黄鹤和凤凰,都是连续出现了三次。在一两句诗这么短的篇幅里,重复用同样的字词,这其实是一种很大胆的,也不太常见的句式。很明显,李白写《凤凰台》是有意用了跟《黄鹤楼》这首诗一样的韵,和一样的句式。

这就像是一个填字游戏。崔颢定下了模板,李白用现成的模板,写下一首新诗。熟悉古代诗词的人,马上就能明白,这是一种标记,是为了提示后人,这两首诗是有联系的。李白当然不是单纯地模仿,这种刻意建立的联系,更像是他下的战书。他要用同样的模板,写出更好的诗。

所以,他在模仿的同时,也做了很多突破。最明显的,就是刚才提到的句式。李白在一句诗,14个字里连写了三次“凤凰”(第三次简化成了凤),而崔颢写完三次“黄鹤”,用了两句诗,一共28个字。

句式上的突破,多少有点炫技的意思。在诗的主题上,李白也是有意要写出新意。刚才说了,这两首诗开头的意境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情感的起点是一样的,但是,这两首诗的终点完全不同。崔诗的结尾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站在楼上远眺,想起一去不返的黄鹤,又联想的自己,远离故乡,身世飘零,感到很惆怅。全诗的主题,就从今与昔等等的对照,向前走了一步,成了乡愁。这种乡愁不只是个人的思乡,更是关于人生归宿的永恒乡愁。而同样登高远眺,李白看到的就不是故乡,而是想象中的长安。《凤凰台》的结尾是:“总为浮云遮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他用“浮云蔽日”的意象,代替了“日暮乡关”的联想。所以,同样的眺望,李白感受到的不是乡愁,而是对时局和政治的隐忧。

你可能会想,这不过是后人对诗做的分析,并不能证明李白写《凤凰台》,就是有意思要挑战崔颢啊。当然了,我们不可能知道千年以前李白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商伟还找到了更多的证据,证明李白是刻意套用了崔颢《黄鹤楼》这首诗的模板,并且努力在同一个模板中推陈出新。

李白还有一首不那么出名的诗,叫《鹦鹉洲》。这首诗不仅用了《黄鹤楼》诗的模板,而且比《凤凰台》那首更像。我念一下前两句,请你感受一下。“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还记得《黄鹤楼》的前两句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太像了,是不是?

这说明李白写《鹦鹉洲》的时候,心里始终装着那首《黄鹤楼》。我们还有一个更确凿的证据。虽然黄鹤楼这个名字确实跟黄鹤有关,但是鹦鹉洲这个名字却跟鹦鹉这种鸟没什么关系。所以李白写的“鹦鹉来过吴江水”这一句,可以说没有任何现实的根据,它的出处只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李白从黄鹤楼下来,始终心有不甘。他先是来到凤凰台上,跟崔颢较量了一番。后来,他再次回到黄鹤楼附近,又继续向崔颢发起挑战。这就好像李白一直在努力揣摩崔颢的那首诗,不断地模仿、练习,想要找到更好、更妙的表达。

李白为什么要挑战崔颢?在现实层面,或许可以从同侪压力的角度来理解。虽然在我们眼中,李白和杜甫撑起了盛唐的诗歌,但是在唐代,崔颢的名气其实更大。而且,李白和崔颢年龄相仿,诗风也很相近。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在黄鹤楼上,李白看到跟他年龄相仿的崔颢,写下了那首广为传唱的《黄鹤楼》,会是怎样的心情?

《鹦鹉洲》这首诗里的一个细节,没准能让你体会一下他的心情。崔颢在《黄鹤楼》诗的第三句,“芳草萋萋鹦鹉洲”,也提到了“鹦鹉洲”。有意思的是,崔颢在黄鹤楼上眺望,鹦鹉洲如在眼前;但是,李白写鹦鹉洲,却一字不提黄鹤楼。黄鹤楼和鹦鹉洲挨得近,又对仗,经常一起出现,孟浩然就写过“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爱江鹦鹉洲”。李白写鹦鹉洲,一字不提黄鹤楼,就显得太刻意了。商伟说,李白或许是想创造一个以鹦鹉洲为中心的世界,避免跟崔颢创造的以黄鹤楼为中心的世界有任何交集。

在这里,商伟借用了西方文论里的一个概念来分析李白的这种心情,叫“影响的焦虑”。简单来说,就是名作名篇名句,因为占了先机,让后来的、迟到的诗人,感到巨大的焦虑。后来的诗人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挑战前人。

崔颢用一首诗,穷尽了对黄鹤楼的描写,永远地影响着后人对黄鹤楼的印象。“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这种力量,让李白感到深深的焦虑。他写《凤凰台》、写《鹦鹉洲》,就是对这种焦虑的一种应激反应。

说到这里,商伟得出了一个结论:李白不断地转换地点,题写名胜,不只是因为触景生情,更是因为影响的焦虑。在崔颢的诗面前,李白只能选择开辟新的创作空间,用相同的模板描写其他的风景古迹,就像是同一个曲式的不同变奏。从黄鹤楼到凤凰台,再到鹦鹉洲,李白黄鹤楼搁笔的不甘心,相当于开启了一场诗歌竞赛。表面看来,这场诗歌竞赛的题目是题写名胜,而诗人真正的目标,是写出更好的作品。

清代有人总结过,李白的诗和崔颢的诗有什么关系:崔颢的《黄鹤楼》是三黄鹤二去二空二人,李白的《凤凰台》是三凤二凰二台,《鹦鹉洲》是三鹦鹉二江三洲。这三首诗,都是叠字成章,机杼一轴。意思是说,这三首诗都是用叠字来写,就像是用同一架纺织机织出来的锦缎,图案和纹理都差不多。这些图案和纹理,同样都是现实世界在诗中显现出来的样子。

句式、章法、文体,都是形式。人类创造一种艺术形式,然后发展这种艺术形式,正是为了让这种艺术形式更好地呈现我们感知到的世界。而艺术家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这种艺术形式的呈现能力。


附更生妄语:


曾经苍海难为水

崔颢提诗压心头

本是天上一仙客

错把豪情当忧情

李老白在崔颢这首《黄鹤楼》下,烟波江上使人愁了,只能叫李小白了。略谈一二:

1、论小命儿,时空几乎相同:喘气儿都在盛唐,崔704~754年,李701~762年,玄总书记都看重的(自以为)李小白,崔颢算马?气极淤胸,怎能抒发抖擞?

2、比错了对象,一个总浮在生命华丽层面的,成天与陈王同位的豪放之主,却去与人生坎坷深谙人生悲凉的颢哥比气韵,不作不死。

3、还是清人弄得更细,可能受乾嘉学派(可惜生不逢时,现在大数据可以支持了)考据影响,比到字里行间去了,但流于形器疏于气道。

4、小李钻入老崔的套路,怎能挥斥方遒?

5、伤害来自于比较,凤凰台和鹦鹉洲完全脱李小白风格,与崔大颢的《黄鹤楼》比,几乎每一行都惨不忍睹。

何必呢,李小白,李大白,李太白,尽管如此,你还是玄总书记都看重的诗仙李白,全唐诗都收了你650首,人家才42。该知足了,知足常乐。




阅读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