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国唱片研究及收藏
(2007-12-05 13:27:02)
唱片自清末从西洋传入至今已逾百年。德裔工程师贝林纳于1894年试制成功7英寸圆盘状唱片。此后,又有10英寸的单面唱片问世。外国唱片公司随即开始灌录中国唱片,在海外华人华侨聚居的北美地区和中国大陆沿海各商埠以及大城市发行。1907年德国高亭公司(ODEON)推出世界最早的双面唱片,其材质和耐磨性也得以改善,圆盘唱片占据唱片的主流地位,成为沿用至今的唱片的基本模式。笔者根据自藏的唱片实物,参阅各唱片公司、代理洋行以及公私藏馆等有关文献,试就清末中国圆盘唱片的代理洋行、牌号、曲种等进行探讨。
1900年前后,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了牌号为“哥林鼻亚”单面唱片。唱片片心最早标注为“哥林巴纪盘”,曲目是《百里奚会妻》,片号为四位。这是专门面向聚居在“金山”(即弗兰西斯科,亦称旧金山)等华人华侨的。1901年又推出“哥林鼻亚”唱片,片号升为五位。这些唱片也由在华的外国洋行销售到中国大陆。
外国唱片公司和洋行灌录发行的中国各类地方戏曲曲艺唱片,早期以京剧(京调)、梆子(山陕)、时调大鼓、滩簧和粤曲为主。规格由单面7英寸、10英寸过渡到双面10英寸、12英寸,有钻针片、钢针片等,品种繁多。由于唱片公司自身股权、专利权等的转化,有些公司的牌号、商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一唱片品牌有时被多家洋行代理销售,形成多种称呼。有些洋行以自身的中文名称冠名唱片品牌或在原厂出品的唱片片心加盖洋行戳记,如:老晋隆洋行、乌利文、利和谋得利公司等。清末灌录中国戏曲节目的有六家外国唱片公司,即美国的哥伦比亚(COLUNBIA)、物克多(VICTOR),德国的高亭(ODEON)、克来姆峰(GRAMOPHONE CONCERT RECORD)、倍克(BEKA)和法国的百代(PATHE)。此外,还有些其他品牌如派拉托、克鲁森、利乐(LYROPHON)等。
1.哥伦比亚
老晋隆洋行
标注为“克伦缏唱戏片”(COLUNBIA CONCERT RECORD—MUSTARD &CO.SOLE AGENTS FOR CHINA),马蹄铁商标。该洋行代理唱片分10英寸、12英寸各省调金牌、红牌、蓝牌戏片,单双面均有,早期当为单面唱片,且背面贴有“库仑布”工厂图案的白色贴纸。这一牌号的唱片戏曲种类繁多,包括京剧(京调)、梆子(山陕)、口技(吹音)、什不闲、时调(天津、淮调、荡调)、大鼓、滩簧(上海、苏州、扬州)、地方小调、小曲等。公司地址在上海博物馆路22号。
哥林鼻亚
片心正中上部标有“金山正埠”,两侧写有纽约伦敦。商标是并列的龙旗、星条旗图案。红色片心。曲目、演唱者等片心文字均为中文,片心下部英文标注专利申报日期1888年5月4日、1901年12月10日。另有机器压制的“1902,10,”字样。单面,背面贴有COLUNBIA(译作库仑布、克伦缏)留声机工厂、唱片压片厂图片。
乌利文
标注上海香港天津乌利文专利(COLUNBIA CONCERT RECORD—J.ULLMANN&CO.SOLE AGENTS FOR CHINA)。狮子商标,片心分黑色、橘黄色两种。主要收录京剧、梆子。
麦古泥(马可尼)
未见唱片实物,仅见自藏唱片封套,上面有意大利发明家麦古泥照片。封套印有“专卖特许”,英文标注唱片公司为“COLUNBIA PHONOGPH CONPANY”,中文标注“哥林巴留声机器总公司”。
另外,友人收藏的“哥林巴纪盘”。唱片曲目是《百里奚会妻》,片号为E1037,较“哥林鼻亚”牌号的5位片号少1位。显然,“哥林巴纪盘”的灌录年代较“哥林鼻亚”牌号的圆盘唱片早,其发行年代在19世纪末,是现知中国最早唱片。
2.物克多
由谋得利公司代理。从商标划分为两类:一为片心橘黄色,商标为戴瓜皮帽、穿马褂男子听大喇叭留声机,旁白“好听”;一为大喇叭留声机商标,钤有“英商谋得利公司”蓝色戳记。片心颜色分为绿色、橘黄、浅棕、绛紫等多种。上述两种片心除曲目、演唱者用中文标注外,其他标注均为英文。背面贴纸申明版权,并标注灌制年代为1904年~1907年。内容以京剧为主的北方戏曲、曲艺。剧种以片心颜色、牌号区分。此外,还有由茂新洋行和青岛立中洋行代理的同一品牌。说明物克多唱片并非完全由谋得利公司代理。
“物克多”为进入民国时期以后的统一译名。由英国留声机公司制造,片号是四位的单面唱片。关于其译名,20世纪20年代物克多唱片封套这样解释:“本公司名义,西文原称Victor。从前华北译为物克多,闽译为役挫,粤译为域陀。参差不齐,易滋误会。兹特译意,更名胜利,用昭划一。”说明该公司早期即致力于“本土化”的经营策略。
役挫
上海图书馆曾经展出“役挫唱盘,片号42144B,广东中板《王允献貂蝉》”。并注明是“最先引进的唱片”。片心颜色是紫色,为双面唱片。另有自藏绿色片心役挫唱盘,片号7713,曲目是董长清的《打鼓骂曹》。钤有“英商谋得利公司”蓝色戳记。单面,背面有红色贴纸。
域陀
以厦门、福州地方戏曲为主。
3.百代(手刻版)
因戏目、演唱者等说明文字均用手写体汉字,因此俗称“手刻版”。且片心标注不用贴纸,亦无商标。如果取出两张同一种唱片片心相互比对,字体、笔画如出一辙,显为机器压制而成,并非“手刻”。有些文字字体幼稚,当为“洋人”书写。
百代手刻版唱片的规格与其他品牌差异明显。规格为12英寸,双面片,质地坚硬、厚重,不易开裂。其音槽粗疏,但音质尚好。因收音音槽为纵向,所以放音方式不是用钢针的横向,而采用钻针。转速要求在90转/分左右。百代公司手刻版唱片片心标注灌片厂商、品牌均为“百代”,但标注的具体公司不尽相同,主要有10种:百代公司(片心两侧标注:特请超等名角);巴黎百代公司超等唱片;巴黎百代公司寰球第一唱片;巴黎百代公司上海唱片;巴黎百代公司扬州唱片;巴黎百代公司福州唱片;巴黎百代公司北京唱片;巴黎百代话匣电片洋行(片心字体均侧注,即“百代”在左,“唱盘”在右);巴黎百代话匣电片公司(广东名班大集会,侧注:“唱盘”在左,“百代”在右);巴黎百代话匣电影公司(公司下注特请超等名角,侧注:“唱盘”在左,“百代”在右)。
4.高亭
这一品牌下分三种牌号。其一,英文牌号是INTERNATIONAL TALKING MACHINE Co M.B.H.。片心颜色不同,均为西洋亭式建筑商标。从片号看,红色片心比深蓝色片心片号数值小,应视前者灌录在先,但灌录时间均应在清末。其二,共有三种牌号和商标。演唱者、曲目等均为中文标注:一类是英文“ODEON”牌号,两种商标;一是红色片心,片心下部印有坐姿男子听留声机图案。曲目仅见于京剧;一类是深蓝色片心,标注“广东省城”。此种片心曲目仅见于粤曲。
另一类是中文牌号的“利”(英文牌号也是INTERNATIONAL TALKING MACHINE Co M.B.H.)。正面印有马褂男子坐姿收听留声机图案。片心颜色为红黄相间。曲目仅见于京剧、梆子。
5.克来姆峰(亦称德商)
黑色片心,仙骇(小天使)商标,背面压制小天使商标。有7英寸、10英寸两种,单面。背面标注压片地点为德国汉诺威。
6.派拉托
派拉托洋行出品,中国戏曲学院藏有京剧3张6种,双面。
7.克鲁森
克鲁森洋行出品,中国戏曲学院藏有京剧7张13种,单/双面。《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收录22种,18张。
8.利乐
一为粉红色片心,古代仕女侧身听大喇叭留声机商标。仅见京剧。一为红色片心,大拇指商标。此种唱片未见实物,从片号位数判断,似为双面片,故疑为1920年以后灌制。仅见厦门地方戏曲。
9.倍克
有中文、英文两种牌号。一为飞龙(BEKA GRAND RECORD),黄色片心,飞龙(侧身)商标。单面。一为仙鹤(BEKA GRAND RECORD),天蓝色片心,仙鹤听大喇叭留声机商标。双面。有京剧、梆子、大鼓数种。
灌录方式
清末,国外唱片厂商和代理经销唱片的洋行,多由谙熟梨园的人士牵线搭桥,邀请名角灌制模版,唱片商将之翻制成唱片后再运回中国,通过代理洋行分销给各地的分行或钟表行、乐器行等零售出去。
模版的录制关乎唱片的关键。以百代首次灌片为例,谭鑫培在百代唱片目录的题词中提到由“乔君”牵线。“乔君”就是名票乔荩臣,他擅演谭派老生。乔荩臣精通英文,曾任职华俄道胜银行。他酷爱京剧,编写过剧本《义烈奇缘》《潘烈士投海》,同当时的京城梨园行素有交往,由他联系名角为百代公司灌录唱片。中国唱片片头报幕也是始自百代。吴小如撰文认为名票王雨田也参与灌录,并担任片头报幕。
英国留声机公司在唱片灌录上采用“旅行采风”的方式完成首次模版录制。1902年9月,该公司委派录音师佛来德·盖斯伯格(Fred Gaisberg)携带录音器材,从英国乘船首航印度,途经加尔各答、德里、孟买、东京、上海、香港、曼谷、仰光等城市,1903年8月,盖斯伯格一行回到伦敦,完成了“旅行采风”。一路上灌录了印度、缅甸、日本、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爪哇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戏曲1700多张唱片模版。
1903年3月,盖斯伯格率录音队抵达上海,通过当地的“中间人”邀请了孙菊仙、汪筱侬、汪桂芳等名伶、戏班,自3月18日至27日,以每张4元的酬金灌录京调和少量昆曲,共计325面。同年4月,盖斯伯格一行抵达香港,于4月23日至27日共灌录145面。这些模版被制成7英寸和10英寸两种规格的唱片,曲目收入在1903年出版的《留声机公司中国唱片目录》。
继盖斯伯格之后,倍克唱片公司代表海因里希·布蒙(Heinrich Bumb)于1906年到达香港,设立临时录音室,招请香港、广州、潮州、汕头等地戏班灌录粤曲、潮曲等。布蒙到达香港后,发现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刚刚完成最新一期的录音。据说他们支付5万美元录制了1000个曲目。物克多公司、德商公司(Grammophon)及其子公司新乐风公司(Zonophon Records)和德国的高亭公司等均设立了商业代表机构。从保存至今的唱片实物看,美国哥伦比亚针对北美华人华侨创立的“哥林巴纪盘”及“哥林鼻亚”牌号唱片,其灌录者可能是生活在北美的华人中的“艺人”。
清末唱片的收藏
清末至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唱片业尚未起步,中国的唱片市场为外国唱片公司垄断,录制了种类繁多的曲种、剧种,为当时的艺术大师、各地名伶留下了宝贵的音响资料。这些唱片忠实地记录了当时艺术家的舞台表演和艺术成就,也为研究我国近代戏曲艺术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文献。百余年来,老唱片历经沧桑劫难,而洋行、唱片公司编印的唱片目录更是散失严重,流传至今十分珍罕。笔者经多年搜求,终于小有收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唱片的网上拍卖、销售一直十分活跃。清末唱片被称为“古董唱片”,价格昂贵。近几年,国内唱片收藏和研究日渐升温,清末和民国时期唱片的市场价格快速上升,加之海外藏家不惜成本地高价搜求,清末中国唱片在国内收藏品市场已难得一见。同国外同期的老唱片相比较,国内普通的单面唱片和百代手刻版唱片起拍价仅在1200元左右,具有十分可观的升值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