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农村老物件之一
小序:
“打包谷花打米花——”
妥妥的儿时场景。那是1965年前后的事情了,每隔十天半月,就有一对老夫老妻挑着爆玉米花的风箱、煤炉和橄榄形铁罐等家伙事儿,来到我们住的对面那栋预制场家属房子右侧。最先听到的,就是那个温和的、好像姓文、高瘦的、戴无檐瓜皮帽、因没有了牙齿扁着嘴巴的四川老头儿的吆喝声,他老伴儿是个很凶的遵义人。那亲切动人的召唤,就是我们的集结号,“欧!欧!打包谷花儿的来咯!”那是发自我们幼年的心声,出自我们最先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
后来听说那个老头儿当过土匪,土匪杀过红军,再加上封资修,就再也没有听到过那个吆喝了。
那个时候,我们感觉到最神奇的,就是风箱,一拉一推,前面两个长方孔里面的小木板就会哐塔哐塔的来回翻动,也是我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如此神秘的东西……这就是禹笙那些记忆中的老村老物件勾起的回忆。
王更生
2022年5月25日于北京玉渊潭
记忆中的农村老物件
每一件老物品,都是历史的产物和见证。睹物思人,无一不勾起我们一段尘封的记忆。我先后在农村断断续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家乡、对亲人一直怀有深深地眷恋。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唱出了多少游子心灵深处那种无助的孤独和深深地爱恋。我在知天命 忆经年系列文字中提到过许多老物件,恐怕只有同时代的农村娃才会有深刻印象。应部分师友的要求,我把这些记忆中的老物件捯饬出来,以供师友们回味和娱乐。因为年代久远,至今这些物件大部分早已淹没在岁月的垃圾堆里了。
一、旱烟袋
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男人的标配。就如同我
们现在随身携带着手机一样。记忆中父亲那辈人基本上是放下饭碗,拿起烟袋。无论是下地干活、走亲串户、上街赶集,腰里别着的、手里掂着的通常是旱烟袋。就是睡觉也要把烟袋放在床头的抽屉桌上,醒来第一件事儿就是先干一袋旱烟再下床。
二、 针线筐
过去农村妇女家庭生活的标配。筐里主要存 放的是针头线脑,碎布条子、锥子顶针。我们过去家里非常穷,都是穿母亲自己缝制的布鞋。做鞋底子是最繁琐也是最吃力的活儿。母亲制作鞋底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用硬纸板或挂历纸对照我的脚剪出一双鞋样儿,然后用糨糊把碎布条子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对照鞋样儿进行剪裁,直至鞋底有一指头厚的时候开始用针线纳鞋底子。记忆中她白天上地干活挣工分,晚饭后把我们一家老小打发上床,然后才带着老花镜,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先用锥子在鞋底上扎个小窟窿眼儿,把针在头发里蹭两下,然后用顶针顶着将针扎入鞋底的窟窿中,用力拽出针线。一针一线,周而复始。常常是我睡了一木楞儿(土话:半个时辰左右)后醒来,还看到母亲在床头挑着灯花,做着针线活儿。直到长大后常年在外面上学、工作,半生漂泊,才深深读懂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听说旧时候姑娘出嫁时也要带一个针线筐作为嫁妆,后来穿衣服改成直接购买成衣了,鞋底子也改成塑料的了,网上就连针线也有成套的出售,针线筐也就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三、 春耕夏耨(nou), 秋收冬藏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可别笑话我们农村人那时没有理想和格局。除了极个别的家庭能考虑让下一代去读书及第外,大部分农村人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就是一年四季,耕地劳作、一日三餐、娶妻生子、置地盖房、儿孙满堂,周而复始。因而劳动工具就显得异常重要。但好像除了极个别的工具外,几千年来农村耕作的劳动工具基本上还是那几样,似乎没有什么发展改进。虽然说农业在封建社会中的“士、农、工、商”的阶层分类中占据第二的位置,但从实际来看,没有几个人愿意早出晚归,一年到头在贫瘠的土地上流血流汗,寒耕热耘。我甚至认为,社会上一切虚情假意地赞美、羡慕农村种地劳动生活方式的口号都是不道德的。我对此深有体会。不信你来试试?
(一) 翻地用梨,平地用耙,耕种用耧。
(二)挖地用铁锹,锄地用锄头,刨地用撅头或粪耙子,间苗用手薅,打药用喷雾器,施肥用手撒。
(三)割麦用镰刀,装麦用麦叉,拉麦用架子车,打麦用石磙。
(四)打麦先前用牲口拉石磙,后来开始用手扶拖拉机提高了不少效率;扬麦用木掀和扫把、当然更靠老天的东风;晒麦、麦秸垛就在麦场里;储麦的工具叫麦穴子;最后把最好的粮食上交给国家。其时名曰交公粮,与生活中的“交公粮”不是一个概念。
四、吃穿用度
(一)吃:人世间最永恒的话题。过去通过石磨把小麦磨成白面,通过石碾把稻米或小米碾成米糠,用簸箕去掉糠麸变成精米。母亲通过灶台的加工,用一双手把一粒小麦、一粒稻米神奇地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成为一家人幸福生活的纽带,成为一代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成为人类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源泉。
(二)穿:一件粗布衣服的诞生,包含了母亲多少心血和汗水。首先是种棉花、摘棉花、弹棉花,其次是用纺车把棉花纺成线,再用织布机把棉线织成棉布,将布染成蓝色,最后剪裁成衣。
(三)用:我很幸运,晚出生了几年,成功地躲过了自然灾害和饥饿。由于父母的精打细算和勤俭持家,我家的小日子还算过得去。我家添置的大物件先后是海燕牌缝纫机、卡式录音机、(不知道牌子的)黑白电视机、飞鹰牌自行车,尽管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那时我们已经觉得过上社会主义小康日子了。
(四)涉及牛羊等牲畜的老物件。一是牛拉车。挂在牛脖子上的是牛脖套,赶车人手中扬起的是鞭子。平时喂牛用的叫牛食槽。二是驴拉磨是还要带上驴夹板、驴皮套、驴蒙眼;三是如果养骡子的话还要配上鞍子、嚼头、缰绳等。四是喂牲口一般是用铡刀将长麦秸铡碎后放在牛槽中,撒上豆饼等饲料,适当淋一些水并用木棍搅拌一下,牛便在清脆铃声的伴随下安详地吃草了。
五、旧房子、旧物
时代变迁的见证,但最难忘的还是村东头那条千年不息的小河。
老屋
水景
六、写在最后:
人一旦上了年纪,回忆过去,念想亲人便是不可避免的宿命。文中记载的这些老的物件只是我过去在农村生活中遇到的、用过的浩如烟海旧物件中的小部分。但是它们已经足以让我的心中时时充满了美好的回忆。乡愁是什么?是父亲立在床头的烟袋杆儿,是母亲身旁的针线筐,是打麦场上的丰收喜悦,是田地间的人欢马叫,是大树下牛儿反刍荡起的悠扬铃声,是墙角根儿井拔凉水滤过的捞面条,是那已经破旧不堪的百年老屋,更是那哗哗流淌千年的村边小河……回忆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向往更美好的未来;记住乡愁不是为了让你天天唉声叹气,而是为了让你回首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记起自己无论身在何处却一直深藏心底的那份生身立命的根儿。
寂静夜雨声于郑州
2022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