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平《塔令宫故事》简介:
周维平是我在国家税务总局的同事,我在国际司,他在办公厅。
《塔令宫故事》,是周维平在2023年5月4日为纪念五四青年节推送的一篇回忆文章,是他1974年-1978年在草原插队落户的青涩回忆,以此纪念远去的青春!塔令宫,位于达茂旗都荣敖包公社艾不盖河流域,是牧区的饲料基地。渠道纵横,土地肥沃,牛羊成群,瓜果飘香。 当年我们是那样的年轻,今天我们都老了,但我们不后悔当年的选择!我们无比留恋那个激情荡漾的青春岁月!
《塔令宫故事》
【引言】
这里记录的是我们在塔令宫知青的火热生活!
从1968年起,先后有数批、约百余人来自呼市、集宁及达茂本地的知青,在这里插队。
塔令宫,位于达茂旗都荣敖包公社艾不盖河流域,是牧区的饲料基地。渠道纵横,土地肥沃,牛羊成群,瓜果飘香。
当年我们是那样的年轻,今天我们都老了,但我们不后悔当年的选择!我们无比留恋那个激情荡漾的青春岁月!
【塔令宫饲料基地和来历】达茂旗是一个严重的工程缺水地区。水兴则旗兴。建旗初期,我旗没有水利工程,一遇干旱,河水断流,牲畜大片死亡,兴修水利,改造山河成为当时全旗工作的重心。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旗委政府提出了牧区开发开令河、塔令宫、塔拉赛罕、高腰亥、小乌兰花、依克乌素6个大型饲草料基地的发展目标,相继建设了塔令宫、碌碡湾、德承永、高腰亥等一大批扬水站、引洪灌溉工程和抗旱水源井工程,自此结束了靠天种田、靠天养畜的历史。
【会师杜鲁门】1974年8月,来自集宁和达茂旗的9名知青,到了塔令宫。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老知青杜仲全,他与范有小住在一起。他是1968年来的集宁知青,在这里已经有7年,其他人都返城了。我们想,杜兄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大家的未来。
【热情好客的牧民】朋友们,你们还记的1974年的冬天吗〔也就是我们下乡的第一个冬天〕?过冬在牧区没煤烧取暖,我们知青就去捡糞。那天早早起来吃了饭,我们就出发了,在草原上我第一次看到骆驼糞挺好玩,它像栗子一样,我们边捡糞边玩走到一个盘上,这家牧民有个女儿叫玉莲,他们特别热情。看到知青来了当时就给我们杀了一只羊,炸油食,煮手把肉牧民的热情招待我,永远不会忘记。天快黑了我们往回走。那天我们捡了牛糞骆驼糞,还玩了一天,大家都很开心。(吴桂珍)
【知青参加那达慕】1975年8月1—5日旗那达慕大会,知青都参加。
【杜向东到达】1975年9月2日 杜向东日记记载,他从百灵庙坐上马车去知青点, 4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插队的地方。听说电站村42户,165人,87个整劳动力,30户贫农,7户中农,3户地主,1个地主分子,1个劳改分子。杜向东带来了珍贵的照相机,于是我们就留下了许多当年的照片。
【知青友谊】牛亚明回忆,有一天我和利琴、润仙借社员们的自行车去公社的供销社买东西,回来的路上,先路过润仙她们家,她妈让我俩在她们家吃饭,我俩不好意思,其实当时己经饿得蹬不动自行车了。我们就坚持着回村吃饭。路上俩人还在想“如果我们回到家能吃上一碗现成饭,该有多好呀”。等我俩到了家,段成元、高杰过来说,给你俩锅里留着饭呢。我俩正在炕上躺着呢,听说有饭,一个奔子跑到男生家,狼吞虎咽地吃了个一干二净。后来我们说起此事,利琴也说事情虽然不大,但是非常让我俩感动。我俩到现在也认为那顿饭是我俩这辈子吃的最好的一顿。谢谢高杰,谢谢段成元!杜向东回忆,那天他中午做了馒头。下午割莜麦的时候给了我很大教训。我的志气是大得狠,总是想一咬牙就把他们抛在了后面。其实,腰根本没受过这种训练,一会儿就被女生全部赶上了。我无能地坐在地下,败兴死了。手割破了,到女生屋子里,她们给了一卷纱布和消炎粉,我说“谢谢”。
【夜晚】1976年4月30日星期五,杜向东日记。草原上的夜漆黑寂静,偶尔一阵狗叫声打破沉静,一间小土房中设备简陋。我一个人在屋中生活了好几天了,现有我的唱机伴着我度过临睡觉以前的黑暗。在这个小土屋中我并不痛苦,我一定能换来我的希望和未来。
【过中秋】杜向东回忆,1975年的中秋,秋高气爽。前一天,周维平的舅舅开了一辆跃进汽车,百灵庙的知青都回家过节了,我们四个:杜仲全、牛亚明、关玉芬、杜向东在一起过节。
【杜仲全回城和分羊】1975年10月9日星期四。杜仲全要走。下午开始分羊的战斗了,给我们赶来了七百多只羊。沈英回忆,在牧区一般卧羊都是在大小雪中间进行,每年分羊的这一天是村里最最热闹的日子。记的是1975年11月中旬,也是我在塔令宫下乡的第二个年头。这一天,全村人都早早来到场面,等待着队部送羊的队伍。我们十几个男女知青也是兴高彩烈地穿梭在人群中,等啊!盼啊!直到午饭后白哗哗的羊群终于进入眼帘,大家别提多高兴了!下午,分羊开始了,按劳力,每人四只,挨个抓。该我分的时候,我的心怦怦直跳,真是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自己终于自食其力了,担心的是害怕分到小羊,必竟大小羊都是一个价。记得我分的四只羊里,有一只特别显眼,它不但腿长,而且腰也长,看上去很大,别提我当时有多高兴了,心想这一定是群里最大的一只了!我就急冲冲地往回赶,路上碰到了村里的冯丽丽,她看了看我分的羊,指着 那只我为之高兴的大羊说快死了!我当时一听,愣神了!急忙问她为什么?冯丽丽告诉我,因为那只羊虽然架子大,但是,因为太瘦,所以才腿长,走起路来还揺揺晃晃,一幅病态样。经她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羊也有这么多的说道。心想明年分羊时,我可再也不要这腿长沒肉的病态羊了!
【分红往事】牛亚明回忆,七四年因为我们去的晚,没给我们分工分。七五年的冬天,地里的活也干完了,场面也收完了,羊也分了,到了大小雪季节,人们把羊也杀了,就等着分红,回家过年。突然接到通知,说今天来给大家分红,等到晚上通知我们到队部开会分红,一进队部那个小房子满屋子的人挤得连缝隙都没有,空气中弥漫着满满的烟味,各种味。社员们相互交谈着,各个都非常的兴奋。当主任宣布分红时,会场顿时安静下来了,我这才看清楚炕上有一个大麻袋装的满满的,上面坐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杆枪(社员说是公社的公安特派,也就是现在的派出所民警)白主任和老海子队长的旁边还坐着一个拿算盘的和记帐本的人,是公社信用社的会计,接着就开始给社员先分红,谁家多少工分分多少钱,到这时我才知道麻袋里装的是钱,我长这么大头一次看见这么多的钱,还是用麻袋装的,而且是如此的多,给社员分完,就给我们知青分了,我记得第一个是给沈英分的,分了多少记不住了,反正在当时确实是很多很多了,问沈英存多少,沈英存了多少记不住,反正是存了,第二个轮到我了,问我存多少,我说一分也不存,大伙都笑了,我说我要拿回家钱给我妈炫富。社员家栓寨子家分的最多,我们知青好像都差不多。第二天早晨一起来,大家就带上羊,拿上钱直奔盼望已久会家的路。
【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进村两年后,公社终于决定给我们知青盖房。时间是1976年6月。我们知青都参与了。房子是四角砖头落地的。在当地当时算是标志性建筑(几十年后再看,觉得很矮小)。我们知青的房子在电站村的最后面,东边还修了一个厕所(知青专用),结束了“东张西望”在野地里上厕所的历史。
【进城买面】那时,塔令宫饲料基地由国家供应口粮,这在当时的农民中,算是优越条件。农民每月定量是27斤,知青45斤。可每个月末,知青们总有几天接不上,就相互借粮,或者到老乡家里吃饭。牛亚明回忆,那时引儿子的爸爸每个月到旗里给拉一回,拉到村子里开始往回搬,一个袋子装90斤,搬也搬不动,社员骂的我们能吃动,搬不动。有时我们也坐马车去百灵庙,算是进了大城市,二十多公里的丘陵路,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打打闹闹,好不高兴。到了百灵庙,就东看看,西看看。有时还要在大车店住一个晚上,那完全是一种山寨的感觉,房间内烟雾缭绕,人的汗味、臭脚味、马粪味混合,脏脏的被子,好像八十年没洗,随手一抓就是虱子。但我们大家住在一起可高兴呢。
【羊油的故事】杜向东回忆,这是1977年的夏天。草原上微风习习,而且晚上也没有蚊子。屋里就剩我一个,刘存望去渠口了,王跃进回家了。秀才和达女子几个年轻人刚走,秀才告诉我:路过渠口的时候看见刘存望了,中午饭吃的是干炕的烙饼,真稀荒…我徘徊着走到了水泥板支的碗架子上,那里放着一个比土瓷碗大一圈的铁碗,里面还有四分之一的羊油。这是我、刘存望、王跃进最后的食油,要坚持到七月十五窝羊的时候,还有二十几天呢!在土屋里转了几圈,把碗里的羊油磕下来,“既然帮人就大方些”,我把羊油留下了三分之一,把切下来的羊油用报纸包好,第二天给去渠口劳动的社员带上。写了个纸条:刘存望听说你没油了,现托人捎上点羊油,吃完再说话。傍晚时分,去渠口劳动的社员回来了,羊油原封不动。刘存望留有一纸条:小杜,我这吃饭队里全包,伙食很快改善,羊油咱们留下来,不用挂念。我一个人在吃三个人的羊油,于是我也吃上了干炕烙饼,就着去年盐的已经发酸的黄萝卜。几天不到,真有些受不了了!又是一个傍晚,刘存望托北山湾的社员带来了一个纸包。打开一看,有半斤多羊油。刘存望在纸条上写到:听说你这几天没油了,先吃上,吃完说话。我一个转身,心里有些发酸。
【玩乒乓球】新房盖起来后,我们就有了活动的地方。中间有一个大屋子,是乒乓球室。这样,打乒乓球成了全村青年的一个热门运动。刘利琴回忆,我和亚明,小关最爱玩乒乓球,属于那种玩起来就控制不了自己,农闲时节,每天从早玩到晚,中午都顾不上吃饭。有一天是轮到我们做饭了,早晨起来就和好面准备中午蒸馒头绘菜,但又因打乒乓球下不了场,估计下午四、五点钟了才想起做饭了(那也是饿的不行了)回来一看馒头早已蒸好了,是李竹青,赵雪梅做的。我们挺激动,吃完了继续玩。
【同屋的温暖】初下乡到塔林宫草原什么都不懂,刘存望、王跃进一准觉得我是外星人。小队为欢迎我们杀了羊,我看了吃不下去,就喝了点汤,刘存望、王跃进用诧异的眼神看着我:这汤是煮肉的,脏!不能喝。在生活上、劳动上俩个人也比我强,接人待物很自然,做饭上,刘存望是大厨。当我再回家的时候,馒头、面条、烙饼、蒸饼…炒简单的菜,样样在行,以至于我母亲给我买了一本食谱。直到今天,我的自理能力百分之百地来自于我同屋的两位兄弟。
【半夜鸡叫】1976年7月20日大队会决定由老海担任小队正队长,周维平和杜向东担任副队长。周维平回忆,大概是1976年秋天,我和杜向东当了副队长,是老海的助手,没有任何权力,只是大队对塔令宫人不放心,让我们监督一下。有一天,老海外出了,他交待我带着社员打场。电站村西北角有一个场面,是秋天用来碾压谷子的。农活觉得累的是两件,一个是收麦子,再就是脱谷。那脱谷机声音大得吓人,扎人的小毛毛到处乱飞。女人们都捂得严严实实的,只露两个漂亮的眼睛,男人们则几乎是赤膊上阵,头发上,脖子里都是毛屑,怎么洗都洗不掉。秋收是收获的季节,打场时男男女女挤在一起干活,热闹得狠。老海队长交待的事情我不敢怠慢,心里想着第二天一早喊大家上工打场。这一个晚上就没有睡好。可能那时没有手表,一会儿看看外边,一会儿看看天空。迷迷糊糊地好像听到鸡叫了,就大声喊大家出工。喊了半天,只有一个老头到了场面,说,这么早就起来了?我说,几点了大爷,他说,4点多吧,鸡叫了头遍。我大吃一惊,等了半天看没人来,就又和大爷回去睡觉了。
【栽电杆,塔令宫终于结束了用油灯照明的历史】1975年9月26日,塔令宫终于结束了油灯照明的历史,村民们第一次用上了电灯。
【村民沉痛悼念毛主席】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去世。电站村村民无比悲痛。赵雪梅、李竹青回忆,那天,我们割完地收工回家刚走到村子的土围墙内,听到有一个啦叭传来毛主席逝世的哀乐声,我们女知青都流了悲痛的泪水,好像是一个天要塌的感觉。后来才知道啦叭是杜向东刚从呼市带来的。有一天晚上十二点以后,突然有人敲门,只听周维平在外面说有任务,我们起来出去,只见周维平扛着枪说,毛主席刚去世,我们得观察一下我们村的地富反坏右有什么活动,每人都带着枪,周维平在前面走,我和赵学梅跟在后面,当时很紧张,先到历史反革命份子李某家门口听听有无动静,听了好一阵没发现什么,又向北场面里走去,进了场面着走着周维平不见了,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和赵学梅大气不敢出,生怕从场面的草垛里窜出坏人来,忽然隐约看见前面有个黑影,我俩心想是周维平还是坏人?虽然带着枪还是怕得很,一会儿这个黑影走来了是周维平,我俩这才松了口气,周维平说他把整个场面转了一圈没事,我们可以回家了。
【政治夜校和文艺演出】周维平日记记载,1976年9月23日,村政治夜校与社员争论工分问题,讨论华国锋主席十一大报告,杜向东发言。讨论“世界大战是否不可避免?”排练节目给村民演出。女知青的三句半很受欢迎。后来在公社,周维平、段成元还说了相声《帽子工厂》。
【知青先代会】1976年6月,塔令宫知青代表参加全旗知青先代会(沈英,周维平,刘秀玲,程芳,张继红)。
【青年突击队】1977年的夏天,塔令宫中电站和北山湾两个村联合修理水库的大坝。最艰苦的任务是抬石头。对女生来讲简直就是一种磨难。我们早上走近一小时到达工地,然后抬巨大的石头,中午睡在帐篷里,横七竖八的休息,下午收工后自己做饭。村里的年青人成立了青年突击队。达女子是队长。记的是杜向东、王跃进、周维平联合创作了《塔令宫青年突击队之歌》,采取“铁道兵战士之歌”的曲调。歌词是: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修水库的地方。同志们呀,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啊,塔令宫青年志在四方!
【忆孟家兄妹】周维平回忆,刚刚才知道了润仙哥哥去世的消息,整个上午心里就一直沉甸甸的。塔令宫的村民对我们知青都非常好,可以写出来的人有很多。今天我想先写写孟家兄妹。不知道什么原因,孟家住在村外边,在去北山湾的路上,离学校不远。孟哥比我大一点,黑黑的皮肤,瘦瘦的脸庞,听口音像是山西代县不远的人。似乎孟哥没担任什么领导干部,连会计都没干过。但他很有威信,没人敢欺负。连老海都让他三分。我就见过老海给孟哥点烟,一幅恭敬的样子。在这个世界上,确实要有点脾气,特别在农村,不能太老实。如果说三老虎是一只披着羊皮的老狐狸,那孟哥则是一只“独狼”,它在巡视着大家,而大家则对他敬而远之。直到1976年电站村悼念毛主席,孟哥大哭一场,我才知道他也有软弱的一面,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汉子。不知道他为什么早世。总忘不了他孤独凝思的样子。说起孟家妹子润仙,我心里立刻涌出两个名词:黑牡丹和草上飞。记的润仙当年和村里的几个姑娘下地干活,腰上别一把镰刀,黑得发亮的皮肤,炯炯有神的眼睛,苗条的身材,在地头你只见她弯腰,转眼就到了地的另一头,像飞一样快速,像燕子一样轻盈。当年我们下地,最怕的就是收割。润仙就是全村最有名的”草上飞“,是我们崇拜的偶像。现在,时间过了四十多年了,但这一切仿佛还在眼前。我也曾懵懵懂懂地想过,润仙会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才配得上呢?后来,才知道,一个白马王子在等她。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怀念战友高杰】在整理知青回忆录的过程中,我就一直想写一点东西纪念高杰。他离开我们有五年多时间了。2005年他在北京打工时,我在国税总局工作。他经常来找我,我们多次在一起吃饭聊天,我也了解到一些他的情况。程芳最近也跟我回忆了他们的生活。可以说,高杰的一生是在苦难中挣扎奋斗,不停地摸索生存之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曲折,但最终遗憾地离开这个让他留恋和痛苦的世界。
他是80年底从都荣敖包回城的。81年与美丽的插队女同学程芳结婚,第二年生了儿子。92年因所在的乡镇企业不景气,他开始停薪留职创业。开始还算可以,在呼市买了间小房子。为了生存,他在呼市开过小饭馆、电话亭、小卖部、养过奶牛,但都只能维持一个简单的生活。为了有更大的发展,从98年开始,他先后到蒙古国考察开采金矿。因那里法治环境不健全,他不仅颗粒无收,还因签证续签不及时在国外坐了监狱,最后赔了几万元,赤身回到中国。走投无路,被迫随同夫人到北京打工,供儿子上大学。他当时跟我说,他住在电脑城的地下室,打扫卫生,还同时考察在北京开个莜面馆,图谋东山再起。
一辈子不甘于贫困、一辈子想挣钱,想自己飞黄腾达,想给儿子在北京买房,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些痛苦磨难和沉重压力最终压垮了高杰。2008年他因腿疼从北京回到了呼市。2011年底发现大便发黑有血,从确诊直肠癌和肝转移,到2012年5月去世,仅仅四个半月的时间。享年58 岁。
高杰是小文公人。他去世后又回到了他的家乡,回到了父母身边。他是个大孝子。母亲半身不遂,他把父母接到呼市,一家5口人,挤在60多平米的小房子内,程芳毫无怨言,伺候婆婆6年多时间。高杰也是一个爱美的人,多次和我探讨如何消灭脸上的青春痘。高杰也是一个狡猾的人,不知什么时候就瞄上了我们百中的校花程芳。他无背景、无后台,一生自己拼搏,想尽了发达的路子,但最后还是在穷困中含恨离开这个世界。
人这一生就是这样的不平静。总结起来,我想说的是,高杰是一个奋斗者,他的奋斗精神弥足珍贵。现在,他的儿子长大了,在北京创业。从照片看出,是一个帅气的孩子。我想,儿子的幸福与成长,就是对父亲的最大安慰和纪念。(周维平)
[你知道草原上的冬天吗?]高杰属马,年长我两岁。他说他在本旗小文公长大,很是接地气,思想活,会说话,经常教导我,像一个大哥。我们很快就亲密的不得了。为了让我很快地融入“贫下中农”之中,高杰的口头禅就是:“走,串门子去。”回宿舍的路上,高杰总爱总结我的表现:他亲切告诉我,你就不会看眼色?人家是一年四季,你是四秋一季。我与“贫下中农”距离缩短的之快,可见一斑。高杰非常坚定地告诉我,农闲了,草原的羊长肥了,我带你去盘上串串。去盘上,去看牧民的生活,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心声。1975年过得很快,当早秋的瑟瑟寒风渐渐染黄草原的时候,高杰说,明天咱们去西片。奥,那是乌兰队的牧场。第二天我俩借上自行车出发了,高杰说先去公社买东西、办些事,回来去西片。
自行车一路向东,当你走上了东边的山梁一个回眸,啊,塔林宫是一个盆地,麦子、玉米、莜麦、谷子青黄相接的颜色横方竖直,把电站和北山湾南北相连。从渠口引入的渠水绕着西面的高地,滋润着饲料基地。艾不盖河水从盆地的东方山脚下静静地流过,波光闪闪,一直向北,直到你目力所不及的远方。是这片土地养育着电站176口和14个知青。
中午没有吃饭,高杰计划到西片的一位陈姓的盘上吃饭。如果回电站应该向南,我们向北的岔路骑去。走了一段,那是一个山谷之间,迎面就是一股西风,几次逼得我不得不下来推车。不光如此,西风带来了寒气,冷!走了一段,高杰就甩下我一里地。高杰每次都不耐烦地等我。这次等上我的时候,他严肃地说:你的嘴紫了!高杰心里有数。问:饿了吧?我点头。高杰鼓励我,出了这个山谷就到了。事后我想,至少还有十多里地!满脑子的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英雄人物…就差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了。 高杰始终跟着我,鼓励我,后来他一手扶车一手推着我,一声不响地推着,再推,直到陈姓的盘上,(这个人名很熟,大家帮忙想一想)高杰这才松了一口气。他说:人真正冻死的是因为饿,没有劲!陈大哥一看就明白,马上对爱人说:烙油饼。然后把奶茶放到炉子上,对我们说:脱鞋上炕,热热的先喝上碗奶茶。不记得吃了几个油饼了,陈大哥说必须吃饱!看我没有什么事了,就去看羊群去了。高杰这才说,本来是领小杜到盘上串串,没想到这人体质这么差!陈大嫂说:大城市里的娃娃和你不一样,这几十里路他们也不一定走的了。高杰问我休息过来了没有?然后说:回去也有二十多里。休息好了咱们就回。于是我们告辞了陈大嫂,回电站,一路上没在出问题。只是心里想:杜向东这只是人生的开始!让我佩服的是高杰的体力和生活经验,让我感动是高杰的不离不弃!高杰和陈大哥一家救过我一命!今天想还也不再有机会了。自从那一天开始,我觉得呼市的冬天不再冷!每每谈起冷,我总会说:你知道草原上的冬天吗?(杜向东)
编辑于2017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