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耕耘”让我们青春闪亮
(鲁远蓉)
“立志耕耘”永远抹不去的记忆。那是我们的青春和热血铸就的誓言,是我们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开始,也是奠定我们走向人生的基础。那段耕耘的岁月深深流淌在我们生命的血液里,融进我们后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1975 年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天,遵义四中的一群高中毕业生,怀着满腔的热血和远大的抱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拦,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毅然决然地组织了一支“立志耕耘战斗队”,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炼就一颗红心,为祖国和人民献出我们的青春和力量。在红军山上的万人誓师大会上,我们的行动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和支持,也得到了各级“知青办”的关心和爱护。因为我们为同学们做出了榜样,《光明日报》、《贵州日报》都争相报道,让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我们暗下决心,决不能辜负我们的使命。打着背包离开亲人,离开家乡的时刻,因为过度的激动,因为第一次离开父母,伤心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我们坐在有篷布的卡车上颠簸了一天,终于到达了我们向往已久的广阔天地——务川县鹿坪公社杉木林场。眼前的杉木林场并没有一棵杉树,只是一片荒山,它等待我们开垦,等待我们建设。
早春的水田还残留着几分寒气,我们这些刚出学校门的学生娃,包括四个女生一脚踩进烂泥田中,在农民手把手的指教下赶着水牛开始犁田,田里有蚂蝗。支书敖大伯提醒我们,生怕我们遭到蚂蝗的袭击,但我们没有畏惧。学会了春耕时的打田栽秧,转而在贫瘠的坡地上种包谷。给包谷薅草的时候,烈日当空,我们挥汗如雨;为了赶进度,还用敲锣的方式迫使大家一直往前薅,不能停下来。为了种粮食蔬菜,挑着一百二十斤的粪赤脚走田坎路,背着稀篮背装着的牛屎粪爬坡下坎,脚底板打起了血泡,被刺忍着刺痛照样不停地干活。手抓牛粪种洋芋,手上的气味是洗不掉的,我们以苦为乐,感觉到的是青草的清香。割草喂牛,打猪草宰猪草喂猪,放羊,喂鸡养鸭,一笸箩农活儿总是学不完做不完的。
满山遍野去打猪草,还可以摘到金黄的刺梨,红籽,桑泡等纯天然的野果子,难得的口福啊!刚学割草宰猪草时手上总是要受伤,血流不止,那时是没有创可贴的,撕条烂布带缠在伤口上又继续劳动,战友们手指上都留下许多不能磨灭的伤疤。
每天的劳动走在山间草丛中,不时会有什么烂草斑,五步蛇,青竹编的毒蛇从脚边穿梭而过,你会吓出一身冷汗。特别记得有一次一条叫岩通斑的有一米多长的毒蛇盘在一位小兰的床上,她收工回屋见此情景,一声惊叫,也是女性的尖叫尖得震动了木板房,于是所有的男同学都穿上水胶鞋,拿着锄头、镰刀等家什,竭尽全力去追捕那条毒蛇,逃到屋外的“岩通斑”终于被勇敢的男生打死,林场才恢复了宁静。
为了增加林场的经济收入,我们种烤烟,自己盖烘房,收了烤烟二十四小时轮班守在烘房前,烘干烤烟背到城里换钱。我们烧石灰,把刚出炉的石灰背在背上,背都烫起了果子泡。改板子拉锯子战友们手上拉出了串串血泡,我们通过辛苦的劳动盖起了猪圈牛圈,盖起了男女厕所。把文明带到了这座落后的村庄。
我们有的同学还学会扎针疚。有一次,我长猴儿包,脸都肿了,就是老潘给我扎好的,还给附近的农民治个头痛脑热的小病。还有的同学为附近的农民免费理发,教他们识字唱歌。在没有电没有水的高山上,从城市到农村的我们,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很远的山脚挑水饮用,过着长期不能洗澡的日子。煤油灯下坚持看书学习,油烟时常薰黑了鼻子。
刚到林场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我们没有粮食,没有蔬菜,更没有油水,全天两顿都吃包谷,山芋,玻璃汤里飘着几丝野菜算是美味佳肴。超强度的劳动让我们这群还在长身体的青年们时常受到饥饿煎熬,有一次一个同学家里带来一瓶猪油,几个男同学争抢着一会儿就空口把它消灭了。增加了油水,他们几个干活儿的劲可足了,肩上杠的柴比平时更大捆。
第二年的秋天,那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当金灿烂的稻谷晒在院坝里,黄金般的玉米挂满房前屋后,更有吃不完的瓜瓜豆豆,辣椒茄子,开心的笑容挂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内心的幸福难以言表。因为这是我们辛勤劳动用血汗换来的丰收果实啊!大家可以敞开肚子吃饱饭了,用我们种的糯米打糍粑,有个战友一顿居然吃了两斤糍粑。这年的春节我们没有回家,林场杀了一头大肥猪。年三十晚上,战友们和场里的老乡围坐在用案板临时搭的餐桌前,桌上是用洗脸盆洗脚盆装着的大盆大盆的肉,我们和老乡端起土碗盛满的米酒直喊“干”!哈哈……,那才叫爽啊!
冬天大雪覆盖着整个山村,那是农闲的季节,我们仍然冒着严寒,顶着风雪进山挖树疙篼 ,冰天雪地里的劳动,没有手套,更没有任何防冻霜之类的东西涂在手上,大家的手背上都长满了冻疮,记得有个战友冻得难以忍受,把冻得通红肿涨的双手伸进一堆冒着热气的牛粪里才回过神来。我们把疙篼背回住地,一路踩着冰雪,摔跟搭头的场景历历在目。燃起疙篼火,大家围着取暖,借着火光剥包谷,推包谷,哼着那个年代的歌曲,畅谈着各自的理想,憧憬着未来,盼望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艰苦的劳动磨炼了我们的意志,知青的生活虽然艰苦却也充满快乐,那些日子我们常常是伴着歌声出工,带着欢声笑语收工。这里还有一位让我们尊敬的难忘的慈父般的老支书,他有着中国农民那种勤劳、淳朴、善良的性格,从他身上我们不但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还学会了许多农活儿技术。和他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离开务川后,我们多年都和他老人家保持着联系,还留下一些珍贵的照片。实际的锻炼,让我们真切地感到“广阔天地的确大有作为”!我们在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再教育的同时,也向他们宣传一些书本知识,如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怎样使用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等。在那些耕耘的日子里,凭着我们的热情和干劲,凭着我们的努力奋斗,把那个杉木林场办得有声有色,可谓鸡鸭成群,猪肥牛壮,树苗青青,庄稼丰收。经过两年多的培育,昔日的荒山已初见满山青翠的幼杉林。大家还利用空闲时间开山放炮平场地。有一次炮哑了,一个战友奋不顾身冲上去排险,大有英雄不怕战死沙场的气慨!我们自己铺篮球场丰富业余生活,赶场天大家步行几十里去城里看场电影也是一种享受。
我还被抽到公社参加农村路线教育工作队,还担任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工作,经常翻山越岭组织生产队的农民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生产队组织农民开会学习到深夜后,还要赶回林场,一个女孩子在漆黑的夜晚,打着莹火虫般的手电,走在空旷的乡间小路上,翻过没有人烟的一座又一座的荒山,那要多大的勇气啊!等我气喘嘘嘘地回到林场,回到战友们身边时,已经听到鸡叫了。有一段时间我还走乡串村深入老百姓家庭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他们的疾苦,体验他们的艰难生活,即时把党的温暖——救济粮款送到他们的手里。年轻的公社副主任充满朝气与活力,忙完这头忙那头,又奔向公社修建水库的现场,担任现场副总指挥,和大家战天斗地,点火放炮炸石头,背泥巴打夯,筑坝,老乡们都叫我“铁姑娘”。
在农村这所大学里我们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特别是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让我们受用一生。我们“立志耕耘战斗队”这个集体不争名夺利,团结和谐,战友们都喜欢为别人着想,不会为点小事吵架割裂,更不会为个招工名额争得头破血流。这是一个团结向上的战斗集体,为其他知青点做出了榜样,深得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老乡的好评。1976 年那个金秋的 10 月,我作为务川县的知青代表随遵义地区组织的参观团去大寨参观学习。1976 年 12 月,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我又作为遵义地区的知青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全国的知青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与中央领导面对面地交谈我倍感幸福,时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同志还和知青代表一一握手。这是我们“立志耕耘战斗队”的荣誉,也是务川鹿坪公社杉木林场每一位战友的荣誉。
1977 年 10 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制度,战友们欢心鼓舞,劳动一天后,披星戴月回到宿舍,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翻阅着发黄有些磨损的课本用心复习功课。一天晚上,女生宿舍突然起火,那是疲惫不堪的战友在蚊帐里看书复习,由于太累闭上了眼睛,打翻了煤油灯而引起的火灾。
就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中,这年的 12 月战友们参加了高考,走进了大学的校园。通过在高校如饥似渴的学习,毕业后有几个战友奔赴在教育战线上,三十多年如一日的教书生涯,为党的教育事业献出了全部的心血。
有的战友身居要职勤奋工作,有的战友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角逐商场成为商界的成功人士。有的战友身在国外仍心系故土。还有的战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踏实洒脱的生活也尽显风流。还有的战友顽强地与病魔抗争,至今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不能不说那段难忘的岁月成就了我们今天的人生是如此的坚强。
2012 年 12 月
附“立志耕耘”战斗队名单:
遵义四中:
任正新 潘辛毅 吴跃 史晶 钟声 余惠 潘耕 鲁远蓉 陈雪 马世然 杜兰银
务川本地知青:
钱毅英 简进华 徐秀芳 吴秀荣
遵义三中:
周茂